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95个条目

自体心理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Self psychology)

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

目录

什么是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技术的一种,源自海因兹·科胡特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自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关于前语言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个精神分析理论。

自体心理学的由来

  1970 年代初,海因茨.科胡特发表其现已闻名于世的专题论文《自体的分析》,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最先于20世纪早期向科学界引入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自出现后,迅速成长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

  科胡特接受的训练属于美国自我心理学理论,他赢得了坚定保守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师之声誉,于1964年成为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

  但最终促使他质疑精神分析理论(他曾以此做为科学依据)并借以获得声誉的,并非他的治疗策略,而是他的正直、以及他对许多患者的治疗僵局及过早终止治疗的深切关注。当一位同事问他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时,他坦然承认,他“越来越感到我[向患者]做出的解释很勉强,而患者的、有关我不理解他们之抱怨 ... 是有理由的”。在揭示他的自体理论时,科胡特撇开自己的经典理论,转而从患者身上寻找线索。特别是 25 岁左右的F小姐的个案,她坚持要求科胡特完全听懂她的每个言词。

  科胡特作出假设:分析师和被分析者之间的共情性关联的“中断-修复”序列,必然存在于每个有效的治疗中;同时他还提出,如果这些共情中断被保持在某个“最佳”(而非“心理创伤性”)水平,则它们是无害的、而且实际上是心理建构的形成和分析治疗中的基本成分。

自体心理学提供的治疗方式

  这是个共情性的理解和解释过程——相应于传统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它经由一个科胡特所描述的三步变化,使得治疗取得进展、自体获得所缺失的建构。

  第一步,是分析当新版本的自体客体移情出现时,所遇到的防御和阻抗。

  第二步,是展开各种自体客体移情、并修通它们。

  第三步,是在更成熟的成人层次上,在自体和自体客体之间建立一种共情性的谐调。

  也就是说,自体心理学不把成熟自体视为实现“分离-个体化”之理想状态,这是某些客体关系理论所提出的,自体心理学主张:即使成熟自体也继续需要镜映、理想化、及双生自体客体体验。

自体心理学的评价

  自体心理学出现以后, 精神分析内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评价, 一种评价认为自体心理学是继驱力模式、自我模式、客体关系模式之后精神分析发展中又一新的理论模式;另一种评价则认为自体心理学几乎否定了传统精神分析的所有核心概念, 同精神分析理论已无本质的联系, 因此它不属于精神分析阵营。我们认为科赫特对自体的强调是在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精神分析模式的扬弃, 用自体模式取代了驱力模式并通过客体关系建构自体,是精神分析的内部发展中又一新的理论模式。[1]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郭本禹. 精神分析运动的发展逻辑[J].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5): 81-86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nonameh.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自体心理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