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95个条目

心理干预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目录

什么是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心理干预的内容方式

  1.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 是指在普通人群中建立良好的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健康促进包括以下内容:积极的心理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保护抗应急损伤的能力,增强自我控制,促进个人发展危险因素(risk factor):易感的人格因素或环境因素。保护因素(protect factor):与危险因素相反。不易发生某种心理障碍的人格因素、行为方式或环境因素。

  2.预防干预

  预防性干预(preventive intervention)是指有针对性的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包括 普遍性干预、选择性预防干预、指导性预防干预三种方式。

  3.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

  4.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或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

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一)强化干预

  强化干预是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基础之上的。它是指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或减弱、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例如,某一行为若得到奖赏,则以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增加;反之,得不到奖赏的行为出现的次数就可能会减少。

  强化干预的类型:

强化的类型主要分为奖励和惩罚两种。就奖励而言,可分为:①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②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就惩罚而言,可分为①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②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如学生上学的路上贪玩,不按时到校上课,则向家长建议取消他晚上看电视卡通片的“权利”。

  (二)模仿干预

  模仿干预又称榜样干预、示范干预。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它一方面由干预者提供特定行为(或行为变化)的榜样和进行行为(或行为变化)的示范;另一方面由学生通过观察学生获得榜样的示范行为,并进行模仿性操作。作母亲的遇事惊慌失措、大惊小怪或习惯性退缩,孩子也会学到类似的应激方式;而一位脾气暴躁攻击性强的父亲,也会使孩子养成类似的性格特点。

  模仿干预的基本类型:

  (1)真实性榜样。榜样由真实人物承担,并为学生作现场示范。真实性榜样可以对自己要示范的行为进行简缩、重复、突出等加工,且可以使观察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2)符号性榜样。榜样由传播媒介(画片、图示、录音、幻灯、录像、卡通片文字说明等)来呈现示范行为。相对于真实性榜样而言,此种榜样的使用费用较少,可多次使用,还可由学生自定观察的时间及进度,因而是使用得最多的一种类型。

  (3)内隐性榜样。上述两种榜样与外显的示范行为相联系,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内隐榜样示范行为。具体做法是向学生描述特定的情境和条件并说明应有的适当行为反应,然后要求想像(包括学生自己)去进行这样的行为操作。显然,呈现此种榜样的干预效果,常取决于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水平

  (三)厌恶干预

  厌恶干预又称惩罚干预,是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干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厌恶干预的原理是;把需要消除的目标行为(不良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达到消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广义的厌恶干预除了本来意义的“厌恶”外,还包括“惩罚”。

  (四)放松干预

  放松干预是有意识、有系统地训练肌肉动作逐步达到松弛,并使呼吸减缓,目的在于获得控制身心活动强度的能力。放松技术与我国的气功、太极拳、坐禅相似,有助于肌肉放松,平稳呼吸,增强个体应对紧张刺激的能力。

  (五)系统脱敏干预

  系统脱敏干预又称缓慢暴露干预、交互抑制干预。它是20世纪50年代由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帕创立的。系统脱敏干预是指强化一种行为,以达到抑制、减弱另一种与之不相容反应目的的干预方法。其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的反应过“敏”(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本来可激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引起敏感反应(脱敏)。

  (六)满灌干预

  满灌干预又称暴露干预、冲击干预和快速脱敏干预。它是强制学生直接接触引起恐怖焦虑的情境,坚持到恐怖和焦虑反应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干预方法。干预过程中,要向学生说明干预技术带来的焦虑是无害的,只有学生体验到严重的紧张焦虑并耐受1—2小时,恐惧焦虑的情绪才能消除。在干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使用该法之前要了解学生的各种情况,以免发生意外。

  (七)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又称行为排演。它是指角色承担者按其特定地位和所处情境遵循角色期待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并进而改变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角色扮演的作用主要是:①便于发挥角色扮演者的主动性创造性;②在扮演过程中可以显露扮演者个性上的弱点和行为上的缺陷;③为扮演者提供了宣泄不良情绪的机会;④使扮演者学会合理而有效的行为方式;⑤作为旁观者的学生虽然不扮演角色,也可能对扮演者发生认同作用。

  (八)理性情绪干预

  理性情绪干预又称合理情绪干预,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里斯倡导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艾里斯常借助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斯的一句名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

  理性情绪干预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宜对象。对其中智力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领悟力较强的学生尤为有效。对那些不能做理性分析、不愿接受该方法、智力水平较低、年龄太小、领悟力较低以及与现实脱节、常沉溺于幻想中的学生,便不大适合。

  (2)注意保持耐心。由于学生的许多不合理观念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受到的教育,其形成往往有一个较长的历程。因此,干预者不能企图以三言两语、几个回合的辩论就使其放弃这种观念。

  (3)正确认识阻力。理性情绪干预主要采用与不合理观念进行争辩的方法,争辩中难免会有阻力,阻力会使辩论的进展困难或没有效果。为了防止阻力出现,须了解阻力产生原因。只有从干预者和学生双方找出产生阻力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对策,化阻力为动力。

  (4)把握分寸。辩论与质询不管怎样委婉,总具有尖锐和逼人的一面,可能会引起学生心理的阻抗。因此,辩论的火候和分寸便十分重要。干预者要注意质询时只对事不对人,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学生身上,更不能给学生以被控制、被攻击之感。

  (九)支持性干预

  支持性干预又称精神支持性干预,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心理干预方法之一。支持性干预的应用范围颇为广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生活事件中遇到挫折、失败和不幸的学生,如考试失败、竞争失败、失恋、亲人死亡、人际关系不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焦虑、紧张、抑郁、惶恐不安等消极情绪,需要帮助和支持。②由于身体上有残疾、缺陷而导致自我贬低,丧失自信,致使情绪上悲观失望的学生。③患有躯体疾病,对疾病本身缺乏正确认识或长期治疗不愈,丧失信心造成严重心理负担的学生。④存在心因性疾病或疑病、恐惧病的学生。⑤确有顽症或绝症需要通过支持性心理干预以减轻其精神痛苦的学生。⑥各类神经症状也可以通过支持性干预配合药物治疗进行。

企业中的心理干预[1]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干部、员工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异常情况我认为要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较好地把心理干预等机制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员工“心理健康档案”。

  为了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按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企业相隔几年就组织员工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并在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了员工健康档案。从一个人不仅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的理念出发在建立、健全员工身体健康档案的同时,也应建立健全员工的“心理健康档案”,根据逐年记录的员工心理健康档案所提供的情况和记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做好员工心理干预、调适工作,使员工及时从心理“亚健康”的境地中走出来,以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二)聘请心理专家就员工心理问题进行解答,进行前期干预。

  “安全工作”重在关口前移、重在预防同样员工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也必须进行前期干预“关口前移”,否则,一旦员工心理出现危机甚至出现心理的崩溃,那么,再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无力回天,所以,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聘请心理专家就员工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疏导,进行前期干预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对此,国内也有一些好的做法并收到了一些明显的效果,如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志愿救援中心不仅注册的志愿者已达2000多名,而且成功地挽救了168名自杀者的生命。这足以证明心理干预在心理健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开设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及时对员工的心理进行干预,对员工所提出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即要求进行心理咨询的人)与从事心理咨询者之间,就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共同进行分析(分类、定性)、研究和讨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经过心理咨询者的启发和指导,找出摆脱内心的困难和情绪危相即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克服情绪障碍,恢复与社会环境的协调适应能力,维护身心健康。一个人在一天24小时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其情绪也会随之被动,尤其是对于压力较大的心理问题有的偷要释放,有的需要安慰,有的需要倾诉、有的僻要宣泄,而开设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就是为有心理压力、心理异常的员工提供一个倾诉、沟通的平台,让他们因各种矛盾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得到及时的释放、宣泄,并得到及时的心理援助从而达到心理干预的目的,解除员工因各种矛盾、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公司经理(书记)、分公司经理(总支、支部书记)与员工的恳谈会。

  认真倾听员工们的诉说进行心理抚慰,及时打开员工的“心灵之锁”。召开领导与员工面对面的恳谈会,可以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与基层员工相互沟通的机会相应较少,而员工中对企业的一些工作,对企业工作中存在着的看法和自己思想上存在的各种困惑、疑问难以得到解释、澄清久而久之会在员工的心中不断积累并成为员工的心理问题。在此情况下召开各种不同形式和规格的领导与员工共同参与的恳谈会就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甚至平常领导听不到的话、听不到的意见和建议都会在恳谈会上听到,这对于领导决策,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大有好处因为恳谈会是领导与员工之间心与心的交流。

  (五)因地制宜,广泛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和业余文化活动。

  让员工们在这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中得到沟通得到放松,从而更好地缓解压力。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工作和竞争的压力由于夫妻长期分居不能与家人团聚,甚至“连轴转”的加班加点,使部份员工出现“性饥渴”、“综合疲劳症”等,而且还会因这些因素带来的心理异常和心理压力,影响了生产安全和施工进度。适时开展群众性的员工文体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通过形成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业余文化活动让员工们得到放松,解除因各方面矛盾和困难所带来的精神压力、心理压力从而使其以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面对和适应激烈的竞争,投入新的生活。把心理干预机制等引入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对员工的教育、引导中如何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接、相融合是思想政治工作所面对的新课题,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探索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徐荣.心理干预与思想政治工作[J].云南电业,2007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心理干预"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