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6个条目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Alfred Adler)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放大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四岁才会走路,五岁患严重肺炎,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这一经历与他后来学医及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学思想有关。

  1895年进入维也那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1911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系破裂,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1912年改称个体心理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1914年他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1920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在 1922年至1930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192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1932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1934年定居纽约。1937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学术内容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神经症的性格》(1974,1912)、《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理解人类本性》(1957, 1918)、《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71,1919)、《生活的科学》(1969,1927,中译本为傅任敢译,1936)、《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台湾中译本名为《自卑与超越》,黄光国译,1960)、《神经症问题》(1964,1932)等。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创造性自我:创造性自我是一种个人主观体系,它解释个人的种种经验使之有意义。它追求经验,甚至创造经验以帮助个人完成他独特的生活作风。创造性自我使人格有一贯性、稳定性和个性。它是人类生活中活的因素。

  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一个人在每一行动中所表现出来、极其独特并因人而异的各种动机、特性与价值的团集物。它决定一个人要学什么、怎样行动、怎样思维,有哪些经验要渗入他的人格之中。和生活风格无关的经验被抹煞,被抵制,被压抑。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生活风格;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风格是一样的。生活风格是由创造性自我发展、建立起来的。早在儿童时期四五岁时就形成了。

  假想的目的论:与弗洛伊德不同,阿德勒相信,人的行动是受他对未来的各种愿望,而不是受过去经验的激发。这些未来的愿望可能纯粹是假想的-即不可能实现的各种理想,然而这些假想的愿望却对一个人的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发他去完成愈益重大的事业。正常人遇必要时能够摆脱这些假想的影响而面对现实,而神经症患者却做不到这一点。

  追求优越:追求优越是为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而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虽然试图完全达到自己愿望的方式因人而异。阿德勒观察到患神经症的人只顾努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正常人则以对社会有益为自己奋斗目标。

  自卑感:人们常说的“自卑情结”是阿德勒最出名的概念之一。自卑感起因于一个人感觉生活中任何方面都不完善、有缺陷。自卑感使人努力克服缺陷。阿德勒把这种努力叫做补偿。

  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人希望对社会作出贡献以便使之更加完善的一种天赋的特性。个人试图在社会中完善单凭自己无法完善的东西。阿德勒说,社会兴趣是对个人的种种缺陷的最后补偿。社会兴趣使得一个人将个人私利服从于公共福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语录

  • 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加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 从许多方面看来,人会相信宿命其实是出于怯懦的逃避,因为相信宿命就可以不必在有益的人生方向孜孜矻矻。基于上述理由,宿命论信念只是一种虚假的精神支柱。
  • 为原则而战要比按照这些原则生活容易些。
  • 我有一种感觉,在你的身体里,藏着一个谁也不认识的人。
  • 在这世界上,每个人的独特性,实在无法用一个简短的公式,或用几句话来表达。心理学之中的普遍规则,包括我所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所立下的规则,都应该只是研究“人类个体”这个学术领域的工具。因此,我从不墨守成规,并且十分重视弹性和灵活性,其间更要有缜密的心思和辨别真伪的能力。由于我对“规则”有着这样的看法,我对“个体”在儿童时期就拥有自由的创造力,以及在日后人生中创造力会受到限制这个观点,越来越有信心。因为这个观点,孩子在追求完美、自我实现、学习技巧、自我成长等自由表现时,拥有很大的空间。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把环境和后天教养的影响,当成为那些陶醉在游戏中的孩子们建造一座生活城堡的建材和资源。
  • 要评估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如何,可以从“当他面临无法逃避的困境时,会如何反应”来观察。人生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境,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包括我们对自己、对其他人,或对工作和爱情所采取的态度。通常在第一个问题还没解决时,就已经和其他三个不同的问题纠结在一起了。而这些问题都不是容易解决的,并且是在人生中无可避免的,却又没有人可以为我们解答,因为这些问题起源于个体和人类社会、地球及异性的关系。
  • 人生就是所有问题的集合,寻找人生的意义也是一种问题。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解释也不一样,因为它是测量思想、感情以及行动的基本依据。不过,真正的人生意义这张底片,是在个人犯错或遇到障碍时,才会显影出来的。我们之所以会选择咨询、教育或治疗这一类工作,就是要缩小人生意义与个人错误行为间的差距。
  • 我们并不因过去的创伤而痛苦,我们只是按自己的目的去应付。
  • 决定自己的是自己,而不是环境、教育或素质。既然生而为人,就没有「除了现在的生存方式,没有其他生活方式」这种事;既然生而为人,就永远都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 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我们则以我们赋予环境得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4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fj3000,Vulture,Dan,Chuhao23,y桑,Mis铭,刘维燎,苏青荇.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