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决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非理性决策(Non-rational decision)
目录 |
什么是非理性决策[1]
非理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在遇到困难的决策问题,难以作出决定时,或者无法客观判断决策问题,或者决策方案之间没有明显的优劣差异,或者决策问题要求决策者迅速作出反应,没有搜集信息、分析论证的机会等,决策者只能依照自己的习惯、猜测,本能等非理性的心理因素,或者盲从权威的分析意见作出决策。客观地说,任何决策过程都存在这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当这种非理性因素在决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时,这个决策就是非理性决策。
非理性决策的适用范围[2]
第一,有时遇到高度不确定性的问题时,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一无所知或仅知一鳞半爪,对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也不清楚;
第二,有时处理的问题没有或极少有先例;
第三,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变化莫测,无法进行科学预测,决策者只能凭直觉进行决策;
第四,经常或者是突然发生的问题,必须立即进行处理,作出决策,没有时间收集信息并进行论证;
第五,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了解很少或者根本不了解时,无法进行正常的理性决策,只能凭直觉选择决策方案;
第六,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的各种分析数据于决策无济于事;
第七,当有几个决策方案,而每个方案都是比较好的方案时,决策者难于权衡,难于比较,难于选择.只得借助于直觉进行决断;
第八,要求作出决策的时间紧迫,压力大,不得不在不恰当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凡此种种,决策者只能凭自己本能的反应和条件反射等主观意识和直觉进行决策。
有效发挥非理性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3]
决策者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决策过程。要有效地发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必须把握如下两点:
首先,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的诱导和补偿作用。在决策过程中,虽然理性因素起着根本的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非理性因素的介入,决策者的活动也不可能顺利进行。决策过程是决策者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理性活动,它经历了一个由无意识的非理性活动向有意识的理性活动发展的过程。决策者要解决某一问题的动机,就是在一定的欲望的诱导下形成的。决策者的欲望对目标的确立也起着一定的诱导作用。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需要广泛收集信息。
理性对信息的接受是有限度的,大量的信息是通过非理性渠道并以无意识状态进入和存储在决策者的头脑中的。它一旦被激活就对理性获得的信息起到补偿作用。如果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发挥非理性因素的这种诱导和补偿作用,完全依靠理性的线性思维循规蹈矩,就不可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其次,要充分发挥理性因素对非理性因素的支配和定向作用。由于非理性因素缺少理性的严谨、规范,带有较大的盲目性、自发性,因而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下,人们往往会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特别是在决策过程中,失去理性约束的非理性因素是很危险的。在现实生活中,规范非理性因素与利用非理性因素同样重要。理性因素对非理性因素的支配和定向作用,主要是通过对非理性因素的调控进行的。决策者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和对方案进行选择时,非理性因素同理性因素共同起作用。理性因素为非理性因素提供认识的前提和背景,并规定非理性因素的方向。
非理性因素就其自身来说带有盲目性的特点,但是,在决策过程中,只要有效地发挥理性因素的调控作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就不再是盲目的了。如果非理性因素偏离了正常轨道,必须通过理性的指导和支配作用予以矫正,从而弱化其积极作用。现实的决策中,决策者没有很好地通过理性对非理性因素进行调控,受非理性因素的驱使导致失误的现象时有发生。要避免非理性介入决策过程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有效地发挥理性的调控作用,把非理性因素纳入正确的轨道。
有限理性决策的主要观点如下:
1、手段-目标链的内涵有一定矛盾,简单的手段-目标链分析会导致不准确的结论。
西蒙认为,手段-目标链的次序系统很少是一个系统的、全面联系的链,组织活动和基本目的之间的联系常常是模糊不清的,这些基本目的也是个不完全系统,这些基本目的内部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选择的各种手段内部,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2、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理性,他只要求有限理性。
这是因为人的知识有限,决策者既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无法认识决策的详尽规律。比如说,人的计算能力有限,即使借助计算机,也没有办法处理数量巨大的变量方程组;人的想像力和设计能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备择方案全部列出;人的价值取向并非一成不变,目的时常改变;人的目的往往是多元的,而且互相抵触,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作为决策者的个体,其有限理性限制他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他只能尽力追求在他的能力范围内的有限理性。
3、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满意”标准,而非最优标准。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定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然后考察现有的备择方案。如果有一个备择方案能较好地满足定下的最基本的要求,决策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他就不愿意再去研究或寻找更好的备择方案了。
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往往不愿发挥继续研究的积极性,仅满足于已有的备择方案;
另一方面,由于种种条件的约束,决策者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可以得到较满意的方案,而非最优的方案。
根据以上几点,决策者承认自己感觉到的世界只是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极端简化,他们满意的标准不是最大值,所以不必去确定所有可能的备择方案,由于感到真实世界是无法把握的,他们往往满足于用简单的方法,凭经验、习惯和惯例去办事。因此,导致的决策结果也各有不同。
(完全)理性决策的观点:
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
2、决策者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3、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
4、决策者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5、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最满意模型),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模型,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