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集约型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集约型教育

  集约型教育即“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的教育。所谓“作用量最小”指教育过程的路径最短,阻尼最小,效率最高,具体说,包括语言精炼清晰、表达流畅、字体公正、图表清楚、方法得当、情景合适、联系生活体验、关照知识背景、强调逻辑思维等等,也就是常规教育所倡导的各种教育教学细节,是教育过程的技术性保障。所谓“信息量最大”则是教育过程的战略性选择,强调教育过程的各种教育要素和教育内容差别最大联系最紧,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知识或问题差别最大联系最紧,而差别最大联系最紧的系统常常呈现为非线性系统,所以,集约型教育的本质是非线性教育。[1]

集约型教育的可行性[1]

  集约型教育的必要性,前已述及,但为什么信息化社会可以进行集约型教育,即集约型教育的可行性还需论证。

  集约型教育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农业社会及前工业时代,没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化技术,没有使信息可以随意汇集的无所不能的互联网,各种可以作为教育内容的信息既无法聚集也无法按教学设计来集成,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也没有众多学科的综合性知识结构,所以,无论是教育技术、教育手段、教育媒体还是教育主体,都既无法营造极大的教育信息量使“信息量最大”,又无法使教育过程有效地剔除无谓的信息干扰而做到“作用量最小”,因而集约型教育就无法实现。当然还有传统教育价值观的约束,不能否认某些时候,传统教育在主观上是将知识“藏起来”,为了保持成人的优势,“该学的时候才让你学”,所以小孩只能按部就班地线性的成长。

  高德胜详细阐述了以书本为主的印刷媒体时代与以互联网为主的电子媒体时代学生成长环境和条件的本质差别,他指出:“首先,电子媒介不像EtJ~]媒介那样在儿童面前竖起一道通向成人世界的高墙,而是带领儿童自如地进入成人世界。以电视为核心的电子媒介以影像为代码来展示世界,而影像代码不像文字代码那样难以掌握,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就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他引用约书亚·梅罗维茨的论述指出:“电视的电子信号代码.复制了日常生活的图像和声音,它的难易程度基本上是l。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看一种电视节目,那么你基本上掌握了如何去看所有的电视节目”。也就是说,“印刷媒介有高下等级序列,你只有掌握了入门的技能才能进入下一序列的学习,而你掌握了某一序列的技能并不意味着你能触类旁通。电子媒介则不同,其呈现的东西,基本上处在同一个层面上,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掌握了一个技能,意味着掌握了几乎所有的技能。这样一来,在电子媒介这一新型媒介环境里,代际不对称性就缩小了,成年人相对于未成年人的优势大幅降低。儿童不再需要通过多年的学习就能使用电子媒介,在人生的早期,儿童几乎已经具有了与成年人一样的电子媒介使用能力”。

  并且,“在印刷媒介时代,年轻一代因为读写能力的欠缺而知识缺乏,而电子媒介则因为其低门槛甚至是无门槛将知识信息向所有人开放。借助电子媒介的帮助,年轻一代不但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许多成年人知道的东西,甚至还知道了许多成年人不知道的东西。电子媒介对很多在印刷媒介环境下长大的成年人来说是‘半路杀出来’的新事物,成年人对这些新事物的适应明显存在着心理和能力上的障碍。比如,对移动通讯设备、电子游戏等新型媒介,许多成年人存在着心理上的排斥、能力上的匮乏和适应上的困难。而年轻一代就降生在电子环境下,这些新型媒介伴随其成长的历程,所以他们对新型媒介的享用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在电子媒介的适应和使用上,我们的时代可以说已经进入‘后喻文化’时代。对成年人而言,不再是知识的优势问题,而是知识和观念落伍的问题;对年轻一代来说,不再是知识差距的问题,而是成年人跟不上节奏、观念保守的问题”。

  不但实际的电子生活为集约型教育提供了环境场所和基本条件,而且,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在学校的课堂上也提供了有效地集成教育信息的有力工具,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集成各种有用的教育信息,而且,在教育的价值观提升和各种科学知识的迅速交叉耦合的推动下,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都有力地强化了教师驾驭集成信息和集成知识的能力,因而为集约型教育的可行性铺垫了基础。加之信息化通过网络及各种媒体使知识再也不可能被遮蔽,小孩随时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或其他媒体得到他们喜欢和想要的知识。各种差别很大的知识通过各种媒体集结到小孩的甚或空白的脑海中时,建构起“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的势作用机制,节约了资源,缩短了成长的路径,使知识的链接营造的强势达到临界值而相变和分岔的几率大大提高,从根本上催生了小孩非线性非平衡的“集约型”成长的可能性,都为集约型教育的可行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1.0 1.1 李德昌.集约型教育——势科学与现代教育学理论研究之五(A).教学研究.2011,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集约型教育"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