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期价值交换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跨期价值交换就是双方之间进行的跨越时间的交易。和现货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相比,金融需要解决跨期交割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信用与违约问题。所有跨期价值互换的活动都是金融,都是金融所要解决的问题。借贷是最典型的跨期价值交换。张三将一万元借给李四,李四承诺一年后还给张三一万一千元。张三将一万元转移到一年后持有,从而获得一千元利息回报;李四将一年后的一万元转移到今天消费,为此付出一千元的利息成本。借贷是交易双方的跨期价值互换,股票和保险等其他金融产品也如此。
送礼背后是“跨期融资”[1]
其实,无论是送礼还是给压岁钱,背后都包含着经济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告诉深燃,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春节送礼、给压岁钱是一种亲朋好友之间的非正式制度,目的是巩固社会网络。而社会网络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资源,也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本。
送礼和给压岁钱其实是扩展个人的社会资本。行为经济学对此的解释是“礼物交换”,彼此给对方一种礼遇或尊重。它能弥补正式利益往来的不足,例如,甲帮了乙一个忙,如果乙直接给甲金钱,有两个问题:一是不知道多少钱合适,二是给钱可能伤害了对方的尊严。但是通过送礼的方式来回馈,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送礼通常是一种事后的补偿,不是当期的交换,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跨期的交换。某家有喜事,但是没有那么多钱,通过办喜事收钱的方式,等于‘众筹’。等别人有需要了,再帮助别人,这其实就是一种跨期融资。在正式金融体制不发达、家庭储蓄比较少的传统社会,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古代有不少穷地方的人能考上科举,就是依靠了这种特殊的跨期融资方式。”聂辉华提到。
在他看来,送礼文化在中国社会的经济作用是弥补正式制度、正规金融体系的不足,调剂资金余缺;巩固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执行互助功能。要使送礼变成持续融资,必须有一些前提,例如社会交往的空间比较稳定,时间比较持续,也就是说必须是重复博弈,否则难以持续,因为缺乏执行机制。
礼尚往来的金融逻辑[2]
母亲也经常跟我讲送礼与还礼的道理:第一,收了人家的礼,一定要还,否则那个亲戚或者朋友关系就没了;第二,还礼时,不能少于对方之前送给我们家的礼,至少要加个10%;第三,对亲戚,逢年过节要送礼;第四,对待亲戚和一般朋友,对方盖房、红白喜事、生孩子或者有其他大事的时候,要送礼。
从我母亲总结出的礼节文化看,礼尚往来是典型的跨期价值交换,其交换的信任基础是友情关系,不管友情是基于邻居还是靠朋友的朋友介绍。也就是说,张家今天送100块钱的礼物到我们家,今后我母亲会按照110块钱的礼物还礼的,期间的投资回报是10%。我们家给别人送礼后,也会有类似的回报预期,否则,“礼尚往来”就不会“往来”了。
同时,你也看到,一般都是在一家发生大的开支的时候,比如盖房子、搬进新家、娶媳妇、办丧礼,邻居亲友都会给那一家送礼;等到我们家也出现这种大额开支世界时,别人家也会还礼,等等。这就是说,送礼实际上是一种换个说法的融资行为,“礼尚往来”等于是一个不断重复的相互融资、互相投资、彼此帮助解决大额开支挑战的过程。
只要大家都还有意继续做亲友,这个“礼尚往来”的过程还会继续下去,而且这个亲友圈子越大,其内部金融市场的效果就越好,因为那样的话,融资面、融资额、分摊跨期风险的范围就可以越大。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大家都世世代代在同一个地方,不移民或迁徙他乡。一旦有一些人开始迁徙他乡,或者经常不在同一地方,重复博弈的过程就要停止了,信任基础就会破坏!
所以,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只要人口流动很少、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开支不是太大,基于“礼尚往来”的亲友圈内金融市场可能差不多够用。但是,一旦开支金额、风险程度都大幅提高,这种类金融市场就不够用了,因为不管你的朋友圈有多大、亲族有多大,能够融到的资金、能够分摊的风险都会有限的。而为了进一步扩大融资范围、增加融资规模,就需要到更广泛的陌生人中间去融资,就需要现代金融中介、现代金融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