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形汇率制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蛇形汇率制(Snake Floating),又称“洞中之蛇”、“蛇行于洞”、蛇形浮动汇率制
目录 |
蛇形汇率制又称“洞中之蛇”或“蛇形浮动”。1972年3月以后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曾共同实行的一种汇率制度。
蛇形汇率制最早是1973年3月后西欧经济共同体实行的联合浮动汇率制度。
后指某些国家因发展经济关系的需要,组成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建立稳定的货币区,对成员国的货币汇率,订出固定汇率及上下波动养限,由成员国共同维持彼此间汇率的稳定;而对经济联合体以外其他国家的货币汇率,则任其变外汇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而上下自行该动,也称蛇形波动(snake floating),其汇率又称地洞中的蛇(snake in the tunnel)。
在这种汇率制下,成员国内部汇率基本固定,上下波幅一般不超过1.125%;对外则实行联合自由浮动汇率。由于实行这种汇率制度,共同体内汇率浮动幅度很小,像蛇在洞中爬行一样。
最开始时参加的有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法国、荷兰和联邦德国六国,不久英国、爱尔兰、丹麦、挪威等欧洲国家加入,但同年6月起英、丹、爱、意四国先后退出,后丹麦又重新加入。1973年3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决定不再维持对美元的固定汇价而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参加蛇形汇率制的国家及瑞典决定实行联合浮动,“洞”不复存在而“蛇”犹行。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成立,蛇形浮动又有新发展。
具体办法是: 参加这一制度的各国货币间保持固定汇率,允许汇率在中心汇率上下各1.125% (共2.25%) 的范围内波动,但对美元等其他非参加国的货币则仍按史密森协定,波动幅度在中心汇率上下各2.25% (共4.5%) 以内。
由于参加国相互间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小于对非参加国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如将其绘成曲线用图表来描绘,参加国间货币汇率的变动则犹似一条蛇在4.5%的洞中上下蠕动,故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