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激励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舆论激励[1]
舆论激励也可以叫荣辱激励,它是运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一般规范,造成某种舆论氛围,使激励对象产生一种荣辱感。其主要方式是通过文件通报、报刊、会议以及墙报、广播等宣传媒介,对先进事迹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从而达到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的目的,形成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良好气氛。
舆论激励作用[2]
荣辱之心,人皆有之,趋荣避辱,世之常情。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人们都是十分重视荣誉的,以至把荣誉当成是第二生命。激励作为评价行为,肯定成绩,给人荣辱的重要手段,对于人们荣辱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正如荀况所讲:“荣辱者,赏罚之精华也”。在我国古代,高明的领导者十分重视用荣辱来激发士气。战国时,吴起在魏国任将期间,向武侯建议:“君举功而飨之,无功而励之”。武侯采纳了吴起的建议,在宗庙的大庭之中设置了席位,使建立过上等功的将士在首席,肴席有贵重的器皿和上等食物;次等功臣者坐在中排,肴席的品质依次递减;不曾立过功的坐在后排,肴席无贵重,使之知耻自勉,以图立功。宴罢之后,又在庙门前依有功人员的等次,对其父母妻子也予赏赐。魏国照此规定,实施三年。即时,秦出动大军攻魏,将士们知道后,不等上级命令便自动着甲戴胄,向敌发起反击的人就有上万之多。魏军有这样的士气,仅选战车五百、骑军三千讨伐秦军,就破了秦国的50万大军。春秋末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佳话,也生动地说明“知耻而后勇”的道理。公元前494年,吴、越作战,越军惨败。勾践被囚吴国,受尽了凌辱。为了报仇雪耻,勾践和他的大臣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每日鸡鸣即起,午夜方眠。为了激发雪耻的决心,他把床上席子撤去,铺上柴草,还特意在自己的座位附近悬挂一只苦胆,每逢坐卧和饮食之前,都舔一口苦彻肺腑的胆汁,天天提醒自己不忘亡国之耻。后来,终于在公元前483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并曾一度成为东方的霸主。
舆论激励注意事项[3]
在实施舆论激励的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一是舆论要合理、可行、切忌表面轰动;
二是围绕中心,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扩大舆论影响;
三是对不适当的舆论激励要做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