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自恋型人格障碍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

目录

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患者夸张地认为自己是特别的、优越的。他们表现的并不是强有力的自信,而是对自我过分地热衷。患者明显的信念是自己具有优越感的补偿心理:“我是一个珍贵的而且特别的人”,或者“我比其他人优秀”。如果其他人没有认可患者的特殊地位,患者即认为遭受了忍无可忍的的虐待,变得气愤不已,充满戒备,情绪低落。如果未能成为优胜者或未被当做特殊人物,就会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微不足道、弱小,从而寻求自我保护、自我防御的补救措施。

自恋型人格障碍表现特征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目前尚无完全一致的标准。一般认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

  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

  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份的幻想。

  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

  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强的嫉妒心。

  10.亲密关系困难,(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

  只要出现其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自恋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著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长期如此,则对于婴儿成人时候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这也就是影响了婴儿今后发展中的内部期待的基础。

自恋型人格障碍判断标准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诊断标准为在以下症状中表现出5项或者更多:

  1、对于自己的重要性有过度夸大的感受(例如,认为自己有过人的成就和天资,认为应该被当作无人可比而且优于他人的成就)。

  2、专注在幻想自己有无限的成就、权力、聪明才智、美丽,或者理想的爱情。

  3、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唯一的,而且只能够被特殊的、高地位的人(或机构)所了解,也只愿意和这些地位的人在一起。

  4、需要过度地被推崇。

  5、觉得自己有特殊的头衔,也就是没有理由的期待自己应该得到特别有利的待遇,或者希望其他人自动的愿意听从他的期待。

  6、在人际上剥削他人,也就是藉由占别人的便宜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同理心:不愿意承认或者是认同别人也有自己的感觉和需求。

  8、常常嫉妒他人;或者是相信别人会嫉妒他们。

  9、常常表现出傲慢和高傲的行为及态度。

隐藏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四种行为

  1. 扮演情感上的“烫手山芋”

  克雷格·马尔金(Craig Malkin)为这种行为起了个名字,并把它作为自恋者的行为之一。马尔金认为“烫手山芋”是一种投射形式,如下所示:你试图和你的伴侣谈论他的轻视和缺乏沟通,他的回应是,他不是轻视,但他只是不愿意回应你的愤怒和不断的抱怨。事实是,你说的话让他很恼火——他的下巴肌肉在工作,他真的快要被僵住了——但他不想有这些感觉,而是把它们扔给你。(这一解释与马尔金的观点一致,他认为隐藏内心创伤是自恋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当然,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即使你一开始没有这种感觉,你也很有可能会感到自己的愤怒。玩烫手山芋会让自恋者占上风。

  因为自恋者对你的感受或想法并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如何改善你们之间的关系,就这一点而言,烫手山芋的游戏将对你不利,尤其是当你关心他或她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内疚——“他没有错,是我在乱发脾气”——直到你顿悟并最终明白的那一刻。

  我想补充一个关于情感烫手山芋游戏的个人观察:他们可以有意识地操纵你,但这也可能是自恋者的无意识行为。无论如何,从棘手的问题中浮现出来的是自恋者对真实发生的事情的看法,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基本的主题:这都是你的错,而不是他或她的错。在任何情况下,无力或不愿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也是自恋的标志

  2. 撤退,如果有要求就攻击

  有些人把要求/退出描述为最有害的关系模式。他们这样描述的理由很充分:这是下行螺旋的一部分,通常以关系失败告终。

  从本质上讲,发生的情况是,一方(通常是女性,但不总是)要求解决某些问题,而另一方在身体和情感上退缩,交叉双臂,等等。这种模式尤其有害,因为冲突已经形成——如果得不到回应,要求解决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沮丧,通常会更大声。当然,这只是意味着退出的人会增加他的逃避的努力。这时双方都会感到委屈和被欺骗。

  自恋者玩烫手山芋游戏的习惯就意味着,他或她将撤回或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有攻击性,尤其是责怪他或她的伙伴提出了过分的要求,并暗示这是出于对方有缺陷的天性等等。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仅会让伴侣感到困惑,还会让TA更容易被操纵,认为这都是TA的错。

  3.复仇心极强

  根据约瑟夫·伯戈的说法,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恋类型。说实话,正是他的描述让我意识到,我嫁的那个人毕竟是一个自恋者。报复型自恋者不会和解。谎言是自恋者箭筒里的箭,无论这个谎言看似多么冠冕堂皇。也许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自恋者试图将自己描绘成不公正的受害者,而不是寻求报复的人或渴望胜利的人——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正如伯戈写道:“由于对现实的扭曲的、防御性的关系,极端自恋者经常相信他对自己和他人说的谎言。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说谎者,而是一个在他看来是‘真理’的痛苦捍卫者。”

  正如伯戈所指出的,怀恨在心的自恋者可能听起来合情合理,尽管他或她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言。这个人会做他或她能做的一切来抨击你:散布关于你的谣言,攻击你的名誉,或做任何他或她能做的事情等。这些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但这些行为使得你在办公室、社区、家庭、尤其是法庭上与她或他斗争变得困难,因为在他身上根本不存在得体行为的常规规则。

  报复型自恋者的骗局通常会把其他有能力和聪明的人,包括律师法官,也包括在内。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相信一个人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尤其是当它很容易被发现的时候。但这只对自恋者有利:毕竟,这是他一心只求对付你的话,就不会介意哗众取宠。

  4. 对情感结果漠不关心

  根据我的经验——作为一个活了60多年但不是心理学家或治疗师的人——大多数人都希望在战斗中尽可能不要失去他们的个人联系和关系。他们希望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得相当好、相当公平。这是调解起作用的一个原因,但对报复型自恋者来说却不是这样,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如果他(或她)最终落得一片焦土的下场,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会把破坏关系看作是得到他应得的东西的必要代价。

  当然,发现你正在与之打交道的人可能是一个自恋者,除了在你思考和分析他或她的行为时用知识武装你之外,并没有任何帮助。了解对方在冲突中的反应不仅能帮助你做好准备和制定策略,还能帮助你为遗憾的事实做好准备。可能没有合理的方法来停止这场战斗,因为耗尽你(和你的资源,就此而言)是自恋者焦土政策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与自恋者的冲突中恢复过来是如此困难、令人沮丧,有时甚至是十分痛苦,这都是在所难免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歪曲事实”的5种手段

  自恋者“歪曲事实”的5种手段:ta 是如何扮演受害者的?

  1.用错觉代替事实

  自恋者总是很难面对事实,因为凡是Ta们所期待的,往往是与事实不相符甚至完全矛盾的,而事实又很可能会让Ta们看起来不那么优秀——对自恋者来说,这就会很痛苦。

  作为一种应对机制,自恋者便会优先选择“自我欺骗”:让自己把真实发生的事情当作假的。

  在大脑内反复模拟后,他们便可以更坦然地否认事件真实的发展方向,再幻想出一个“事情沿自己期待方向发展”的“错觉”。

  有些时候,这些“错觉”只是 Ta 们讲给周围人和自己听的故事。但一个错觉被重复的次数越多,讲述者就越容易确信其真实性。所以很多时候,自恋者会觉得这种“错觉”才是真相。

  无论哪种情况,自恋者尝试影响、操纵他人的第一步,都是编造“另一个版本的事实”。

  2.用谎言处理矛盾

  如果说“错觉”更偏向于“骗自己”,那么“说谎”就意味着“骗别人。”

  对大多数人来说,面对问题、压力时,总是倾向于先“自省(Introspection)”,先反思自己的问题——即使不能自行消化,也会尝试在更私密的人际关系中一起探讨如何解决问题,比如和亲人、交心的朋友,或者咨询师聊一聊,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压力。

  对于自恋者来说,面对问题时并不会从自省中寻找答案,也不会求助于私密的人际关系,甚至问题的解决与否都不重要——他们更关注如何维系自尊感(Self Esteem)。

  所以,Ta们会更期待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正向反馈,听自己想听的话,只想确认自己做的、想的是正确的。然后再拿这些支持自己的例子,去攻击反对者。

  为得到更多正向反馈,自恋者就会不停讲述对自己更有利的故事,哪怕这些故事与事实不符。

  在这些经过加工的故事中,你会发现一些细节的修改。他们会专门强调自己的善良、高尚、爱心,同时强调他人的残酷、自私、不道德。

  3.总是把他人描述成自己的样子

  谈到加工故事,就涉及到自恋者在认知自己与他人关系时最常见的一个特征:投射(Projection)。

  一般来说,投射指的是“认为自己的某些情绪、行为特征也同样表现在其他人身上。”经常与自恋者打交道的人,也许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自恋者描述其他人很嫉妒自己,其实可能是Ta在嫉妒对方;当自恋者抱怨其他人很残酷,或者抱怨谁谁谁满嘴跑火车,其实恰好Ta们自己才是残酷或者爱说谎的那一方。

  当然很多时候情况比较复杂,不一定“非黑即白”,冲突双方可能都有不成熟的言行,但自恋者往往更容易用自己的情绪、行为特征来描述他人。

  只是,通过转移听众的注意力,自恋者可能希望能同时隐藏自己的某些责任,或者转移自己感受到的压力。

  4.只讲述事实的一个侧面

  当自恋者描述一段事实,Ta可能会选择删掉自己施加伤害的那部分内容。

  比如,只保留受害者对伤害的反应或反抗,但绝口不提是什么造成的。

  如果自恋者对某人施加伤害,并确实引起对方的反抗,还造成自己也受了伤,当Ta们再次描述这段事实,可能会以“我才是受害者”作为出发点,并删去对自己不利的故事细节。

  通过淡化自己的攻击行为,自恋者会把问题重点集中到对方的反抗,最终得出一些完全偏离事实的结论:

  “你为什么对我不尊重?”“你为什么又敏感又娇气?”“你受到的伤害难道不是自己招来的吗?”

  5.孤立真正的受害者

  无论“说谎”、“双标”、还是人身攻击,自恋者总是习惯用不同方式达到同一个目的:在人群中树立一个“敌人”,并且孤立受害者,以免人群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对于自恋者来说,也许无法认识到制造流言、污名、诽谤的危害,甚至认为自己只不过是在表达一些不符事实的言论,但对于受害者,潜在的人格伤害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事实上,在真实生活中,许多受害者偏偏无法发现身边那些正在对自己造成伤害的“自恋者”。尤其在亲密关系中,“自恋者”造成的伤害似乎会更容易得到容忍。

自恋型人格障碍治疗方法

  解除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为自我中心的阶段是婴儿时期。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行为实际上退化到了婴儿期。朱迪斯·维尔斯特在他的《必要的丧失》一书中说到:“一个迷恋于摇篮的人不愿丧失童年,也就不能适应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了解那些婴儿化的行为。你可把自己认为讨人厌嫌的人格特征和别人对你的批评罗列下来,看看有多少婴儿期的成份。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

  ②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一)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你可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①总是渴望父母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

  ②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

  ③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二)明白了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后,你便要时常告诫自己:

  ①我必须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

  ②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都要自己动手去做。

  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还可以请一位和你亲近的人作为你的监督者,一旦你出现自我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时改正。通过这些努力,自我中心观是会慢慢消除的。

  学会爱别人

  对于自恋型的人来说,光抛弃自我中心观念还不够,还必须学会去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你要获得爱首先必须付出爱。弗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幼儿的爱遵循“我爱因为我被爱”的原则;成熟的爱遵循“我被爱因为我爱”的原则;不成熟的爱认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认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维尔斯特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超越人生。自恋型的爱就像是幼儿的爱,不成熟的爱,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自恋人格障碍在最新的研究中多采用自体和客体精神分析去研究和治疗

自恋型人格障碍性格评价

  他们是完全生活在“自己”里的人,他们无法真正理解身边人,他们眼里的任何事物都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外在的一切都与自己有关系。

  a,潜意识里将外在的客体当做一个从属于自己的个体,当做自己身份的一部分。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严重的自我界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

  b,无所不能、他们把很多事情过分理想化,并自认为无所不能。

  c,对赞美的无限需求是就是通过他人的赞美来证实自己是无所不能的。

  d,共情缺乏。这是丧失了一种与他人“同甘共苦”的现象。他们即便理解一些人,这种理解和体验他人是他人当作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总之他们永远离不开自己“想问题或体验问题”。他们对他人的赞美其实就是通过客体当作自己来满足自己的自恋。

自恋型人格障碍注意事项

  障碍患者情绪变得“忽冷忽热”。身边人不太好理解他们的热从何来他们的冷又是从何来。这些都是他们与外在事物(客体)没有界限的表现,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突出特点就是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指向自己。

  他们对一切事物漠不关心,除了自己。所以他们敌视外界,但他们的自我认可又总想从外界得到认可。所以他们的行动很有破坏性作用。

  一个客观事实是:所有的正常爱的关系中都有自恋的因素。这里有一些程度问题。正常人的爱的关系与自恋人爱的关系的区别就是:正常人在爱的时候虽也有把自己理想投射到对方身上、但能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不同于自己的欲望与需要。正常人在投射的同时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区别。

  自恋人的内心似乎在说:我不爱自己谁爱我。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6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nonameh,Tracy,陈cc.

评论(共7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自恋型人格障碍"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列王星辰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2月20日 18:48 发表

这应该不能称之为一种人格障碍,而是一种人格吧,因为人格障碍是一种心里异常状态。

回复评论
阿飞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2月21日 21:24 发表

嗯嗯

回复评论
阿飞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2月21日 21:24 发表

列王星辰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2月20日 18:48 发表

这应该不能称之为一种人格障碍,而是一种人格吧,因为人格障碍是一种心里异常状态。

回复评论
1.163.34.* 在 2017年3月11日 09:33 发表

阿飞 (Talk | 贡献) 在 2017年2月21日 21:24 发表

這是異常阿

回复评论
114.25.152.* 在 2021年8月28日 11:24 发表

這是異常

回复评论
M id b880fa50e3927c6cebd7ea132be23774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12月20日 16:00 发表

多数是男人还是女人

回复评论
183.6.115.* 在 2022年2月10日 11:14 发表

准的一批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