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收益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股票收益性是指持有金融工具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和金融工具本身的价值增值,这是投资者转让资本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回报。
金融工具的三个特性,即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率是密切相连的。一般说来,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问是负相关的关系。投资者接受较低的收益率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流动性,因此银行活期存款比定期存款的收益率低。风险性和收益性是正相关的。大部分投资者厌恶风险,因此接受风险必须有高收益,这样公司债券比政府债券的收益率高。风险性与流动性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流动性高的金融工具风险小,因为它们可以立即以接近原始购买的价格变现。因为长期债券的价格波动比短期债券大,它们就比短期债券的流动性低、风险高。
资产对企业收益性的影响[1]
不同的资产对企业收益也有不同的影响。资产按与企业收益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形成企业收益的资产;二是对企业一定时期收益不产生影响的资产;三是扣抵企业一定时期收益的资产。直接形成企业收益的资产主要包括结算资产(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除外)、商品、产品资产、投资资产等。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收益不产生影响的资产主要是货币资产。扣抵企业一定时期收益的资产主要有非商品、产品资产、固定资产、支出性无形资产,这些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可以有助于企业收益的实现,或者说是企业收益实现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从实际的收益计算看,这些资产转移或摊销价值则是其他资产取得收益的抵扣项目。所以,在总资产一定的条件下,这些资产占用越多,要抵扣的收益就越多,企业利润就越小,反之亦然。因此在企业总资产中,应尽可能地增加直接形成企业收益资产的比重,减少其他两类资产的比重。
此外,资产结构对收益的影响,还表现在资产内部结构不协调,即某项资产占用过多而另一项资产占用短缺所带来的损失。这种损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占用过剩,进而使资金成本无端增加,这是由融资成本多少来反映的;二是资产占用短少,会影响企业资金的整体周转效果,如果周转效率一定,结果必然会因此而减少总周转利益。
增加赢利表象下的收益性悖论[2]
增加收益是所有企业的第一企盼,很多金融创新就是为了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研发。但金融危机带给人们的结果却是:运用精心编制的赢利策略适得其反,“精确”计算出的未来收益却成为巨亏,惊诧过后需要的是认真及思:整个过程究竟错在何处?
1.巨亏产生于高杠杆率的“倒戈”。借助于高杠杆率,金融衍生品赢利的迅速与快捷首屈一指,这种经营方式确实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继投资银行普遍采用之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纷纷仿效。
2.“期望”收益堆起的是沙滩之厦。发展具有物质变化过程的实体经济,要获得相应收益是缓慢的、费时费力的。由于虚拟经济可以超越物质的变化过程,通过金融获得收益则经常表现得非常简便和快捷。但长期脱离物质基础,靠着自我复制、畸形发展的衍生金融只会成为沙滩上堆起的大厦。通过资本化收益模型得到的计算值,其本质是“期望”解而非“真实”解,在未来是否会实现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站在长期的、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收益是根本靠不住的。
3.投机式自营。各种证券化工具为金融业开辟了一系列新的利润增长点,但金融机构的逐利性使其运用开始走向套期保值、分散风险和融资便利等正常目的的反面,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无节制地拓展自营业务,使投资活动逐渐转化为纯粹的投机活动,违背了诚信经营、稳健经营和审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