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决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统计决策(Statistical Decision)
目录 |
决策就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的经验基础上,借助一定工具、技巧和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准确的计算和判断选优后,对未来行动做出决定。
所谓统计决策,广义上说,是依据统计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决策;狭义地讲,是指将未来情况的发生视为随机事件,依据概率统计提供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的决策。统计决策提供了在未来情况具有不确定性时,处理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有广泛的应用。
完整的统计决策问题,通常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决策目标、自然状态、备选方案。
- 决策目标
决策目标是决策者要达到的目标,是统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 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是指不依赖决策者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条件或外部环境,也是影响决策的因素。
- 备选方案
在决策过程中,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总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
1、量化的决策目标。统计决策是硬技术的定量决策,其决策目标应当是能够数量化的,如最大利润、最小费用等等。
2、存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未来状态,亦称自然状态,简称状态。
3、两种以上(含两种)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亦称备选方案,简称方案。
4、每种行动方案在每一种状态下的收益报偿应当是可以计量的。收益报偿是行动方案在给定状态下的结果的价值尺度,统计决策的条件是,结果是必须可计算。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一般是表现为某种经济的损益,如销售收入、利润或利润率等。
5、已知各种状态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即掌握各种状态发生的概率。
1、科学的统计决策起着由决策目标到结果的中间媒介作用。
2、科学的统计决策提供有事实根据的最优行动方案,起着避免盲目性、减少风险性的导向效应。
一个完整的统计决策过程,必须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决策目标
确定决策目标是决策的重要一步,没有决策目标,也就不存在决策。所谓决策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在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确定目标首先要确定问题的特点、范围,其次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还应搜集与确定目标相关的信息,然后确定合理的目标。
合理的决策目标常能满足以下要求:
- 含义准确,便于把握,易于评估;
- 尽可能将目标数量化,并明确目标的时间约束条件;
- 目标应有实现的可能性,并富于挑战性。
2、拟定备选方案
目标确定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分析目标实现的可能途径,即拟定备选方案。拟定备选方案必须广泛搜集与决策对象及环境有关的信息,并从多角度预测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途径及每一途径的可能后果。
拟定备选方案也是一个创新过程,决策者应扩展思路,既要充分发挥经验知识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图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去看待决策问题,以期拟定新颖的决策方案。
3、方案选择
方案选择是指对几种可行备选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和选择,形成一个最佳行动方案的过程。在评价分析中,要根据预定的决策目标和所建立的价值标准,确定方案的评价要素、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有时还要作一些敏感性分析。此外,在选择方案时,除备选方案原型以外,也可以是某一方案的修正方案或综合几个备选方案而得出新的方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评价过程应尽可能进行典型试验或运用计算机对有关方案进行模拟试验。
4、方案实施
方案确定后,就应当组织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实施决策方案。在决策实施过程中,决策机构必须加强监督,及时将实施过程的信息反馈给决策制定者,当发现偏差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如果决策实施情况出乎意料,或者环境状态发生重大变化,应暂停实施决策,重新审查决策目标及决策方案,通过修正目标或者更换决策方案来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实施方案应具有灵活性。统计决策过程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