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MBA智库百科用户:


过去的17年,百科频道一直以免费公益的形式为大家提供知识服务,这是我们团队的荣幸和骄傲。 然而,在目前越来越严峻的经营挑战下,单纯依靠不断增加广告位来维持网站运营支出,必然会越来越影响您的使用体验,这也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经过审慎地考虑,我们决定推出VIP会员收费制度,以便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质的内容。


MBA智库百科VIP会员,您的权益将包括: 1、无广告阅读; 2、免验证复制。


当然,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您对百科频道的支持。诚邀您加入MBA智库百科VIP会员,共渡难关,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



MBA智库百科项目组
2023年8月10日
百科VIP
未登录
无广告阅读
免验证复制
1年VIP
¥ 9.9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PayPal
购买数量:
1
应付金额:
9.9
汇率换算:
1.32
美元(USD)
  • 美元(USD)
  • 加元(CAD)
  • 日元(JPY)
  • 英镑(GBP)
  • 欧元(EUR)
  • 澳元(AUD)
  • 新台币(TWD)
  • 港元(HKD)
  • 新加坡(SGD)
  • 菲律宾(PHP)
  • 泰铢(THB)

按当月汇率换算,

包含手续费

打开手机微信 扫一扫继续付款
立即开通
PayPal支付后,可能会遇到VIP权益未及时开通的情况,请您耐心等待,或者联系百科微信客服:mbalib888。
温馨提示:当无法进去支付页面时,可刷新后重试或更换浏览器
开通百科会员即视为同意《MBA智库·百科会员服务规则》

支付成功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64个条目

税收超额负担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超额负担(Excess Burden)

目录

[隐藏]

什么是税收超额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又称税收的超重损失,指由于课税引起的相对价格的改变,从而引起私人对消费生产投资动机的改变,因而减少了课税以前经济选择所能取得的经济福利。超额负担的产生于税收的替代效应有关。这种效应在于税收引起了商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化,使市场交易中价格信号发生扭曲,从而带来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损失。即如果课税前私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决策是符合“理性”的,那么,课税就将改变或打破这种最佳状态,就会减损他们可能获得的经济福利。超额负担可以通过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来表示,超额负担的大小可以用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损失来计量

  现税收超额负担意味着税收效率没有达到最优,从而我们可根据税收超额负担来衡量税收的效率高低。一般地,政府对商品征税、对居民储蓄利息所得征税、对居民劳动所得收入征税均可能造成不利影响。

税收超额负担的研究

  1920年英国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详细研究了税收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并首次提出税收的“超额负担” (excess burden)这一概念。随着数学分析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应用,西方对税收超额负担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如19世纪20年代的拉姆齐,30年代的霍特林,40年代的米德,50年代的科利特、黑格、利普西和兰卡斯特,60年代的哈伯格,直到以阿特金森、戴梦德、迪克西特米尔利斯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当代学者,几乎对税收的超额负担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通过优化税制来降低税收超额负担的建议。

税收超额负担的计算

  超额负担的计算公式为:S=\frac{P_0Q_0}{2(\frac{1}{\eta}+\frac{1}{\epsilon})}t^2

  上述公式中,P0,Q0为征税前的均衡价格均衡数量η需求曲线的价格弹性,ε供给曲线的价格弹性,超额负担由商品价格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共同决定。当需求弹性为无穷大时,消费者剩余净损失为零;而供给弹性为无穷大时,生产者剩余净损失为零。这两种情况下的超额负担均大于零。而当需求弹性或供给弹性为零弹性时,超额负担为零。这也印证了前面根据图形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税收超额负担分析

  下面我们仅对商品征税的超额负担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不同价格弹性的供需曲线征税所产生的超额负担。

  一、对商品征税的超额负担

  商品税收超额负担分析

  首先,我们假定:①商品市场完全竞争市场;②不存在经济的外部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处于帕累托最佳状态,资源配置也实现最优化,从而容易知道税收对资源配置带来怎样的影响。如图1所示,S和D分别代表税前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并相交于E点,Q0为均衡数量,P0为均衡价格分别。假定对该商品征收税率为t的从价税,并假定由生产者纳税,由于征税增加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供给曲线S向左平移至S’。税后供需均衡点为E’,均衡数量为Q1消费者支付的价格P0上升到P2,而生产者获得的净价格P0降到P1。征税使消费者剩余减少P0EE'P2,生产者剩余减少P0EBP1,其中,P1E'BP2为政府税收。征税的最终结果是造成E’EB部分面积的损失,亦即超额负担。如果假定由消费者纳税同样会得出类似结果。

  二、税收超额负担的弹性分析

  前面我们只针对一般价格弹性条件下的供需曲线进行税收超额负担分析。事实上,对不同价格弹性的供需曲线进行征税,由此产生的超额负担也会不同。

  假如供给曲线是完全有弹性的,仍然假定由生产者纳税。如图2所示, 征税后供给曲线S向上平行移动至S’,这样,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仅按课税数量P0由上升至Pt,税收超额负担ABE等于消费者剩余损失。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供给曲线完全有弹性时,生产者剩余为零。

  税收超额负担的弹性分析

  假如供给曲线是完全无弹性的,仍然假定由生产者纳税。如图3所示, 征税后需求曲线D向下平行移动至D’,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不受征税的影响仍为P0,而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为Pt,两者的差额为税收额。当供给曲线完全无弹性时,生产者剩余为零,消费者剩余损失等于政府得到的税收总量(P0EE'Pt的面积)。所以,此时的税收超额负担为零。

  假如需求曲线是完全无弹性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4所示,征税后供给曲线S向上平行移动至S’,消费者支付的价格按课税数量由P0由上升至Pt,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仍为P0,两者的差额为税收额。我们不难看出,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剩余不变,消费者剩余为零,征税的超额负担为零。

  假如需求曲线是完全有弹性的,其他条件不变。如图5所示,征税后供给曲线S向上平行移动至S’,消费者支付的价格P0保持不变,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下降为Pt,两者的差额为单位税额。征税后,生产者剩余减少P0BCPt的面积,政府得到P0ACPt面积的税收额。由于消费者剩余为零,所以,当需求曲线是完全有弹性时,征税的超额负担不为零,在图5中是三角形ABC的面积。

  税收超额负担的弹性分析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4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3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税收超额负担"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1.212.109.* 在 2013年6月6日 20:15 发表

这几个经济学家都是20世纪的,这种错误。。。

回复评论
61.178.12.* 在 2013年10月28日 16:05 发表

221.212.109.* 在 2013年6月6日 20:15 发表

这几个经济学家都是20世纪的,这种错误。。。

可能是笔误

回复评论
221.238.245.* 在 2017年11月1日 13:14 发表

公式错了

回复评论
120.42.91.* 在 2017年11月1日 15:18 发表

221.238.245.* 在 2017年11月1日 13:14 发表

公式错了

我没发现哪里错了

回复评论
219.141.168.* 在 2017年12月28日 15:13 发表

图一的P1与P2位置反了

回复评论
59.57.25.* 在 2017年12月28日 21:51 发表

219.141.168.* 在 2017年12月28日 15:13 发表

图一的P1与P2位置反了

如果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为P2,而生产者收取的价格为P2,P1P2为单位税额。征税的最终结果是造成E’EB部分面积的损失,是没错的。所以P1P2位置没有反呀

回复评论
兮木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12月10日 11:52 发表

确实反了

回复评论
186****7981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6月12日 08:44 发表

对四边形,P1、P2位置反

回复评论
M id 167a86134e7c462fc4c1dbd73e7903f1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12月30日 12:32 发表

确实是P1P2反了

回复评论
M id 167a86134e7c462fc4c1dbd73e7903f1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12月30日 12:34 发表

怎么好多地方都是错的啊

回复评论
Llyn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12月30日 13:41 发表

M id 167a86134e7c462fc4c1dbd73e7903f1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12月30日 12:34 发表

怎么好多地方都是错的啊

MBA智库百科是自由可参与编辑的百科,如有发现错误,您也可以编辑修正,期待您的加入~

回复评论
Llyn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12月30日 14:20 发表

M id 167a86134e7c462fc4c1dbd73e7903f1 (Talk | 贡献) 在 2019年12月30日 12:32 发表

确实是P1P2反了

谢谢指出,错误之处已修正~

回复评论
M id 2e4ee8ea4d3e64e4f514ea87a4d2f05f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4月12日 03:38 发表

221.238.245.* 在 2017年11月1日 13:14 发表

公式错了

已幫改正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告MBA智库百科用户的一封信
亲爱的MBA智库百科用户: 过去的17年,百科频道一直以免费公益的形式为大家提供知识服务,这是我们团队的荣幸和骄傲。 然而,在目前越来越严峻的经营挑战下,单纯依靠不断增加广告位来维持网站运营支出,必然会越来越影响您的使用体验,这也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经过审慎地考虑,我们决定推出VIP会员收费制度,以便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质的内容。 MBA智库百科VIP会员(9.9元 / 年,点击开通),您的权益将包括: 1、无广告阅读; 2、免验证复制。 当然,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您对百科频道的支持。诚邀您加入MBA智库百科VIP会员,共渡难关,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
MBA智库百科项目组
2023年8月10日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编辑收藏夹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