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主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福利主义(welfarism)
目录 |
福利主义是提倡政府透过征收高税款,平衡市场机制,为人民提供完善生活保障的理念。福利主义基于人人平等的信念,认为社会有责任支援弱势社群;但反对意见认為福利主义的高税率和高福利,可能导致政府出现财政及债务危机、人民过份依赖政府,结果令社会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失去竞争力。
一方面,福利主义国家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另一方面,福利国家必然带来高税收。主张福利主义的有Galbraith、约翰·罗尔斯、杜威等人。福利主义北欧、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便极其发达。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则有不完全的福利制度:一套国家包管体系和一套私营体系,两套并行。
1,财政问题,高福利必须谋得资金,这最终导致对经济体系所生产出来的财富征收赋税。
2,与上个问题相关的就是高税收难获得广泛的政治支持,引发不满的情绪。
3,福利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与政治理论已经受到冷落,新古典主义学派开始占据新的统治地位并公然声称反对福利政策。
欧洲国家的福利主义模式[1]
1、欧洲福利主义的状况
欧洲福利主义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逐步形成三大政策体系:一是普遍福利,二是混合经济,三是借机合作。这种模式起源于工业化的英、德、法三国,后来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发展得最为突出,其政策调整经历了紧张到相对缓和的过程。福利制度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欧洲福利主义模式的可持续性给我们不少启示。
福利国家这项具有创新性的设置,在不平等的雇佣当中增加了调和性,使社会阶层的紧张关系得到了极大缓冲,从而稳定了西方世界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福利国家在控制社会张力、稳定社会秩序的同时保证了生产活力和市场的持续。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社会结构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经济衰退、贫富分化、社会风险化等趋势,致使福利国家曾经有过的盛景不在。根据这种情况,吉登斯等人提出第三条道路,认为必须超越左派与右派,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2、欧洲福利主义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
欧洲福利主义模式本身包含了很多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其中一个基本矛盾是所想和所得的矛盾、福利的普遍承诺和国家有限能力的矛盾。尽管欧洲福利制度受到了赞许,被称为全国福利、人民福利,但是现实当中几乎无限式的福利并未真正实现过,即便在经济繁荣的情况下社会福利支出受到的制约也是刚性的。所想与所得的实际差距难以抹去,这使全民福利、人民福利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个期待。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任何国家,包括英国和北欧国家,全民福利模式也没有全面实现过。
英国的福利从摇篮一直到坟墓都有,但是一些非交费性给付都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进行的,即使在北欧三国,非交费性补贴也是家居调查式的。福利制度总会伴随着理想特征,期待的所想与现实所得总是有区别,而且即使所得也并非均等化。正如马歇尔指出,权利是有的,但救济却经常跟不上,所想的程度基于形式化的社会权力是不可得的,所得作为一种实质性变现,其有限性也是难以超越的。
欧洲的高福利制度已经难以回头,并造成治理危机。对于政治家来说政治生命基本上来自选民投票,所以选举年都会迎合选民短期需要,许诺给公民更多福利、更少的税收。这会导致财政赤字,欧债危机大家看得很清楚。
比如说希腊55岁可以退休,并且享受很好的退休金,政治家现在不得不提出节约计划,推迟退休年龄,遭到各方面的抵制,法国、英国也是如此。欧洲福利主义模式难以持续的另一个原因是新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兴起。福利制度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世界体系的问题,欧洲福利主义模式不能像过去那样把负担转嫁给新经济体发展中国家。
研究欧洲福利制度的可持续性,不能不论及欧洲社会质量运动。欧洲社会质量运动1997年兴起,其背景有两方面,一是针对欧洲福利制度本身缺陷,二是针对美国新自由主义在欧洲的影响。欧洲社会质量运动提出了“社会的欧洲”、“可持续性的福利社会”的口号,提出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四个原则。但欧洲社会质量运动并没有消除欧洲福利社会的基本矛盾。
- ↑ 郑杭生.欧洲福利主义模式可持续性问题的启示.行政管理改革.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