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研究型人才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研究型人才

  研究型人才是指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育水平,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法、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的人才。研究型人才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和再传播,独立从事科研实践活动并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知识创新和创造的作用。研究型人才要面向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满足人类不断认识和进入新的未知领域的要求;要预测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后果,在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发现和创新上取得突破。

研究型人才特质

  研究型人才要有良好的智力因素,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较好的记忆力、高度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严谨的思维能力,以及在这些能力之上形成的个人创造力,具备能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型人才同样要具备必要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好奇和敢于怀疑的精神,必须勤奋好学,有恒心和坚强的毅力,不畏艰险,追求真理。

  研究型人才必须具备深厚和宽泛的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宽广的科学视野,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较高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研究型人才不是简单的坐而论道者,他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他们的成长目标应该是推动社会重大进步与变革的科学家、思想家和社会学家等,他们的身上寄托着时代和社会重塑科学大师与英雄的理想与希冀。

研究型人才培养

  研究型人才培养,顾名思义只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实践中培养,必要的知识传授仅仅是基础,更要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培育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研究型人才培养必需的支撑条件:

  科研条件,包括科研项目、科研设施设备、科研经费等;

  导师队伍,导师与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职责不是以讲授知识为主,而是侧重于精神上的塑造、思维上的启发和方法的指导。

  研究型人才培养应该是后大学阶段的教育和培训,世界比较通行的制度性安排主要有:

  研究生教育制度,最主要的培养途径,也是发达国家吸引发展中国家优秀大学毕业生的主要手段;

  博士后制度,培养高端研究型人才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

  访问学者,属于交流与合作的范畴,但大都已经制度化

  新中国成立后,限于科技教育落后的局面,逐步建立了科研体系和高等教育体系,招收培养了少量研究生,但主要研究型人才培养是依靠大学毕业生参加科研工作后的传帮带,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真正建立是以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学位制度为标志。

  我国依托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大学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配置和使用科技教育资源,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提高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是构建我国研究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规律

  (1)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近四十年来,美国通过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

  日本通过支持国立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造就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

  教育与科研的融合成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历史趋势。

  (2)非功利化的目标

  研究型人才主要解决知识创新的问题,解决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基础性、前瞻性的战略问题;

  研究型人才的研究活动要经过一定周期,甚至是非常漫长的周期才能有建树;

  有些研究型人才的创新成果,往往不能够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和显而易见的社会价值

  因此,培养造就研究型人才,要确立长远、非功利化的目标。国家、社会和机构对研究型人才要有科学的人才观和事业价值观,作为研究型人才自己也必须目标坚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专注于人类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研究工作。

  (3)多学科交叉交融

  纵观历史,以达芬奇、爱因斯坦等为代表的科学巨匠们,都是在多学科知识的积累中,同时在多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和重大贡献。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但是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和原始性的创新工作必须具备深厚的知识基础,单一的知识和较窄的学科面,缺少科学研究的原动力和支撑力,是很难实现重大的科学突破的。

  (4)科学与人文并重

  人文精神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人文关怀,科学技术最根本的目的也是要增进人类的幸福。所以科学离不开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也离不开科学。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郭永怀、钱三强、李政道、杨振宁等就是集科学和人文之大成的典范。研究型人才的成长,必须根植于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基础上。

  (5)环境与氛围

  研究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必要的环境与氛围。良好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健全的科研设施设备和丰富的研究项目,蓬勃的校园文化,活跃的学术交流、自由的人际沟通与科研探究,能够有效的启迪心智,紧密地促进多学科交叉和知识交融,是研究型人才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外在因素。

  (6)传授式模式

  传授式模式,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基本方法。研究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导师在科学思维、科学方向、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乃至价值观念、生活情趣等各个方面上个性化、针对性地言传身教。尽管经历几百年变迁,导师的模式仍然被沿用至今,就足以说明传授式培养模式的生命力和科学性。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研究型人才"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