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结构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什么是矿石结构[1]
矿石结构是指某矿物在矿石中的结晶程度、矿物颗粒的形状、大小和相互结合关系。
矿石结构的内容[2]
1.矿物颗粒的粒度
矿物粒度大小的分类原则及划分的类型还很不统一。但是在选矿工艺上。为了说明有用矿物粒度大小与破碎、磨碎和选别方法的重要关系,常采用粗粒嵌布、细粒嵌布、微粒和次显微粒嵌布等概念。至于怎样叫粗,怎样叫细,这完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与采用的选矿方法、选矿设备、矿物种类等有着密切关系。一般可大致划分如下:
(1)粗粒嵌布矿物颗粒的尺寸为20~2mm,亦可用肉眼看出或测定。这类矿石可用重介质选矿、跳汰或干式磁选法来选别。
(2)中粒嵌布矿物颗粒的尺寸为2~O.2mm。可在放大镜的帮助下用肉眼观察或测量。这类矿石可用摇床、磁选、电选、重介质选矿,表层浮选等方法选别。
(3)细粒嵌布矿物颗粒尺寸为0.2~O.02mm,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辨认,并且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测定其尺寸。这类矿石可用摇床、溜槽、浮选、湿式磁选、电选等。矿石性质复杂时,霈借助于化学的方法处理。
(4)微粒嵌布矿物颗粒尺寸为20~2μm。只能在显微镜下观测。这类矿石可用浮选、水冶等方法处理。
(5)次显微(亚微观的)嵌布矿物颗粒尺寸为2~0.2μm,需采用特殊方法(如电子显微镜)观测。这类矿石可用水冶方法处理。
(6)胶体分散矿物颗粒尺寸在0.2μm以下。需采用特殊方法(如电子显微镜)观测。这类矿石一般可用水冶或火法冶金处理。矿石中有用矿物颗粒的粒度和粒度分布特性,决定着选矿方法和选矿流程的选择,以及可能达到的选别指标。因而在矿石可选性研究工作中,矿石嵌布特性的研究通常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2.晶粒形态和嵌镶特性
根据矿物颗粒结晶的完整程度,可分为:
(1)自形晶——晶粒的晶形完整:
(2)半自形晶——晶粒的部分晶面残缺:
(3)他形晶——晶粒的晶形全不完整 。矿物颗粒结晶完整或较好,将有利于破碎、磨矿和选别。反之,矿物没有什么完整晶形或晶面,对选矿不利。
影响矿石结构的因素[3]
影响矿石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如:结晶能力、结晶速度、生长力、温度、压力、组分等,所以,形成矿石的结构类型是由同时或先后依次结晶的矿物的自形程度、相对大小及其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常见矿石结构的类型[2]
(1)自形晶粒状结构矿物结晶颗粒具有完好的结晶外形。一般是晶出较早的和结晶生长力较强的矿物晶粒。如铬铁矿、磁铁矿、黄铁矿、毒砂等。
(2)半自形晶粒状结构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矿物晶粒组成,其中一种晶粒是各种不同自形程度的结晶颗粒,较后形成的颗粒则往往是他形晶粒,并溶蚀先前形成的矿物颗粒。
(3)他形晶粒状结构是由一种或数种呈他形结晶颗粒的矿物集合体组成。晶粒不具晶面。常位于自形晶粒的空隙间。其外形决定予空隙形状。
(4)斑状结构和包含结构斑状结构的特点是某些矿物在较细粒的基质中呈巨大的斑晶,这些斑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形,而被溶蚀的现象不甚显著,如某多金属矿石中有黄铁矿斑晶在闪锌矿基质中构成斑状结构。包含结构是指矿石成分中有一部分巨大的晶粒。其中包含有大量细小晶体。并且这些细小晶体是毫无规律的
(5)交代溶蚀及交代残余结构先结晶的矿物被后生成的矿物溶蚀交代则形成交代溶蚀结构,若交代以后,在一种矿物的集合体中还残留有不规则状、破布状或岛屿状的先生成的矿物颗粒,则为残余结构。
(6)乳浊状结构指一种矿物的细小颗粒呈珠滴状分布在另一种矿物中。如某方铅矿滴状小点在闪锌矿中形成乳浊状。
(7)格状结构在主矿物内,几个不同的结晶方向分布着另一种矿物的晶体,呈现格子状。
(8)结状结构系一种矿物较粗大的他形晶颗粒被另一种较细粒的他形晶矿物集合体所包围。
(9)交织结构和放射状结构片状矿物或柱状矿物颗粒交错地嵌镶在一起,构成交织结构。如果片状或柱状矿物成放射状嵌镶时。则称为放射状结构。
(1O)海绵晶铁结构金属矿物的他形晶细粒集合体胶结硅酸盐矿物的粗大自形晶体,形成一种特殊的结构形状,称为海绵晶铁结构。
矿物的各种结构类型对选矿工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呈交代溶蚀状、残余状、结状等交代结构的矿石,选矿要彻底分离它们是比较困难的。而压碎状一般有利于磨矿及单体解离。格状等固溶体分离结构,由于接触边界平滑,也比较容易分离,但对于呈细小乳滴状的矿物颗粒,要分离出来就非常困难.其它如粒状(自形晶、半自形晶、他形晶)、交织状、海绵晶铁状等结构,除矿物成分复杂、结晶颗粒细小者外,一般比较容易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