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侵蚀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标侵蚀(Eroding Goals)
目录 |
目标侵蚀是一个系统基模,描述的是系统类似以下行为模式:目标或者表现,作为一个关键指标,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最终会趋向于回到目标制定之前的状况,甚至更低[1]
如下图解左半部所示,就是目标侵蚀表现。
目标侵蚀很常见,目标管理富有挑战,但不少人和组织对此认知却不够深刻,常常只是拍拍脑袋、拍拍胸脯,就把目标定好了。
例如,定下每天运动目标,就是拍脑袋、拍胸脯。否则,也不会在施行第二周就开始怀疑,自己目标设定有问题。
工作和生活中拍脑袋、拍胸脯现象很常见,目标侵蚀现象也就很常见。
例如,很多人都是“3分钟热度”,鸡血打一下,斗志只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
例如,企业订立了质量、交货期指标,没有达成就找借口开脱,越来越打折扣。
例如,一个政府希望充分就业,但“可容忍”失业率可能由早先4%上升到7%。
应对目标侵蚀的方法[2]
- 1、理解机制。
如上图解右半部,是“目标侵蚀”系统循环图。观察图解,我们可以看出目标侵蚀系统结构如下:
当目标与现状存在差距时,就会产生压力,这不是我们所愿意接受的。
减小这种落差有两种办法。要么改变现状,逐渐趋向目标;要么直接降低目标。
图解中,左边回路是降低目标回路,容易达成;右边是改变现状回路,即便干预措施有效,通常也存在延迟反应,较难达成。
从人性消极面来看,我们更容易遵循最小努力原则,选择一条“阻力更小之路”。也就是说,更容易选择左边降低目标回路,也就出现目标侵蚀现象。
例如,前置思考中,某甲在发现自己无法完成预定目标后,就调低目标,最后完全放弃目标。
不难发现,通常来说,直接降低目标,是症状解,是用带有自欺性质做法减小落差;寻求对策改变现状,才是杠杆解,是积极主动迎难而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标侵蚀也是一种饮鸩止渴。正所谓,“无志者常立志”,如果立了志无法实现,一旦习惯目标侵蚀,对于自尊、自信是慢性伤害,就像一种慢性毒药,最终会腐蚀我们的灵魂。
因此,有智慧的人懂得“有志者立长志”,会花足够时间和专注去研究目标如何设定,以规避目标侵蚀。在调整目标时,也会注意识别目标侵蚀预警信号:“把绩效标准降低一点,也没什么大问题。等危机结束以后,再严格要求也不迟。”
- 2、积累案例。
为加深对目标侵蚀系统基模认知,除理解机制外,我们还要注意积累案例。
我们来考察一个商业组织案例。
1980年代美国有一家名为“神奇科技”电脑公司,因为掌握独特技术,当时几乎控制住“高端电脑”这一细分市场,每年业绩都翻番。
这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订单多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影响是,因为远超过公司生产能力,导致交货延迟。
不难理解,神奇科技公司目的是让客户尽快拿到货。一开始,公司对“尽快”的量化定义是8周,但后来发现做不到。
在这个关口,神奇科技公司不是迎难而上,扩大产能,而是挑易而行,降低目标,把承诺交货时间调整为9周、10周。
当客户投诉收货慢时,神奇科技公司辩解说,公司一直以来保持90%准时交货率。这其实是个文字游戏,保持这个90%,是以降低目标、延迟承诺交货时间为代价。
不难发现,这就是典型目标侵蚀。但神奇科技公司不以为耻,甚至公开说:“我们电脑如此优秀,客户愿意等上14周。”也就不难理解,交货期越来越长,最后竟然长到16周才能交货。
神奇科技公司这种自欺,市场自然不会买账。很快,客户用脚投票,不再购买,神奇科技公司业绩大跌。
一如既往,神奇科技公司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想通过加大营销来提升业绩。不难想象,业绩短暂提升后,迅速下滑。最终,神奇科技公司宣告破产。
从旁观者来看,类似神奇科技公司这种目标侵蚀很愚蠢,但目标侵蚀当局者,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总是有各种各样借口来辩解,以此来证明目标侵蚀合理。
目标侵蚀,是减少现状和目标之间差距最省力办法,能让当局者自我感觉良好。对此,英国小说家毛姆说:“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最佳状态。”急于追求自我良好感觉,挑易弃难,甚至自欺,最终会付出更大代价。
- 3、掌握方法。
识别目标侵蚀后,我们就能更深刻理解,设定和管理目标富有挑战,需要遵循原则并掌握方法。
比如说,SMART原则。
所谓SMART原则,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SMART是首字母缩写,分别指的是:Specific(明确的);Measurable(可测量);Attainable(可实现);Relevant(相关的);Time-bound(有时限)。
5个首字母组合成单词“SMART”,意思是聪明。据此容易记忆,也提醒我们,想要做一个聪明人,聪明地设置目标,需要理解和掌握SMART原则。
以前置思考中某甲为例,其所设定的目标,就不符合Attainable(可实现)原则。
对于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人而言,马上就要做到每天都运动,大概率会失败。某甲只要运用搜商,找找运动习惯培养相关基本比率数据就会发现,每天运动这个目标,对于刚开始培养运动习惯的人而言,要求过高,难以实现。
如果某甲用SMART原则检验自己目标设定,可能就会调整目标。例如,每周运动3次,无论是哪一天运动,只要次数达到3次就可以。这种设定相对灵活,可以应对有些工作日特别忙碌需要加班等情境。必要时还可以设定例外规则:例如,在3个月习惯培养周期内,可以有3周例外,每次例外可以减少运动1次。
类似这样设定目标,目标可实现性就能得到显著提升,也就更容易达成。
比如说,剥洋葱法。
剥洋葱法是从自然生活现象引申而来的一种理论和具体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管理中问题性质和要达到目标,通过像剥洋葱一样将问题一层层剥开,分解为不同主从因素。
然后将这些因素进行分类,从大到小,由粗到细,层层深入,直到找出产生这些问题根本原因, 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对策。
就目标设定而言,是遵循还原法,运用工作分解结构WBS,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再将小目标分解成更小目标,一直分解下去,直到知道现在该做些什么。
如果目标拆分到足够细,拆分到几乎很难完不成,往往就更实用。做一个类比,就好像培养习惯,适宜从很难做不到的微习惯开始那样,将目标拆解到足够细小、容易完成的小目标,目标侵蚀出现概率就会显著下降。
诸如此类,目标管理还有其它原则和方法,SMART原则、剥洋葱法只是其中两个,我们可以举一反三。
最后,要提醒的是,遵循精要主义。
从规避目标侵蚀视角来看,目标设定宜少而精,要么不设,要么设好。如果说目标侵蚀是慢性毒药,设好目标并成功达成,就是营养补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