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德弗ERG需要理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奥尔德弗ERG需要理论、ERG理论(ERG theory)
目录 |
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
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
第一种需要,存在需求,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相关,指人类个体全部生理和物质上的欲望。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
第二种需要是相互关系的需要,即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需求通过生活与工作中与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得到满足的欲望。相当于马斯洛理论的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第三种需要,成长需求,是个体要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它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通过发展个人的潜能,开发个人能力才能得到满足。相当于马斯洛理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
除了用3种需要替代了5种需要以外,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的是,奥尔德弗的“ERG”理论还表明了:人在同一时间可能有不止一种需要起作用;如果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受到抑制的话,那么人们对较低层次的需要的渴望会变得更加强烈。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一种刚性的阶梯式上升结构,即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在较高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前得到充分的满足,二者具有不可逆性。而相反的是,“ERG”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刚性结构,比如说,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此外,“ERG”理论还提出了一种叫做“受挫——回归”的思想。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的某一层次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他可能会停留在这一需要层次上,直到获得满足为止。相反地,“ERG”理论则认为,当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例如,如果一个人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会增强他对得到更多金钱或更好的工作条件的愿望。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相类似的是,“ERG”理论认为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会引发出对更高层次需要的愿望。不同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是,“ERG”理论认为多种需要可以同时作为激励因素而起作用,并且当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企图受挫时,会导致人们向较低层次需要的回归。因此,管理措施应该随着人的需要结构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需要制定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奥尔德弗ERG需要理论的基本假设[1]
第一,低级需要的满足不是追求高级需要的前提。
第二,当个体在追求较高级需要受挫时,可能会退而求其次,寻求低级需要的满足。
第三,需要没有固定顺序,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高层次需要,也可能停留在这一阶段不去追求更高的需要。
第四,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需要强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加,这与马斯洛的观点不一致。
奥尔德弗ERG需要理论的现实启示[2]
奥尔德弗ERG需要理论是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升华。换言之,这一理论对员工的需要进行了辩证性地思考和厘清。
(一)厘清需要状态
ERG理论认为需要层次之间的顺序并不那么严格,一个员工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对某种需要有欲望,而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他可能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有可能停留在这一需求层次上或向较低层次的需求回归。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领导实践者,搞好员工激励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要切实厘清当前企业生产经营状态下,员工的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的需求状态,突破需求层次的局限,做到有的放矢。
(二)厘清需要差异
ERG理论关于“满足前进”和“受挫回归”的思想启示我们,如果员工在满足某种需要不断受挫,转而致力于过度满足.某种低层次需要时,则用这种受挫的需要来激励和吸引员工将会是相对无效的。为此,准确判断员工的个性化需求,随着员工的需要结构的变化而适时调整管理措施,尽可能地为员工提供满足高层次需要的环境和条件,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三)厘清需要强度
生存或相互关系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员工,其行为将主要表现为对这些需要的追求;而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得到相对满足的员工,就有可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一-成长的需要。而尽可能地满足这一需要,会促使员工更乐于尝试和掌握新的技能,以应对个人和组织面临的更大程度的挑战。
阿尔德弗的ERG理论在需要的分类上并不比马斯洛的理论更完善,对需要的解释也并未超出马斯洛需要理论的范围。如果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那么,ERG理论则偏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ERG理论对不同需要之间联系的限制较少。
ERG理论的特点有:
(1)ERG理论并不强调需要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的得到满足后,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趋势。
(2)ERG理论认为,当较高级需要受到挫折时,可能会降而求其次。
(3)ERG理论还认为,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这就与马斯洛的观点不一致了(如下图)。
- 需要满足。即在同一层次的需要中,当某个需要只得到少量满足时,会强烈地希望得到更多的满足。这里,消费需要不会指向更高层次,而是停留在原有的层次,向量和质的方面发展。
- 需要加强。即低层次需要满足得越充分,高层次的需要就越强烈,消费需要将指向更高层次。
- 需要受挫。高层次的需要满足得越少,越会导致低层次需要的膨胀,消费支出会更多地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3]
全民娱乐背后的社会原因和人类需要分析娱乐的实质是大众休闲,它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大生产给人们带来了较高的收入、较多的闲暇时间和更多的消费品及消费方式;另一方面,工业化大生产又造成了快节奏的生活、生存环境的破坏和不确定的未来,富裕起来的人们并不感到幸福,反而变得身心疲惫,甚至会觉得生活缺乏意义,人们需要娱乐来获得轻松快乐的感受。
按照奥尔德弗 ERG需要理论,人类有三个层次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需求层级依次提高。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在满足了低级需求后,人们就会随之产生更高级的需要,并且需求可以跳跃式发展,也就是说从“生存的需要”直接跳到“成长的需要”。同时“挫折—倒退”说明,较高级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把欲望放在较低级的需要上。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生存的需要”普遍得到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向“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和“成长的需要”(可同时进行)。但因各种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大部分人难以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难以完全实现“成长的需要”,因而转而寻求满足“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娱乐化即为此和谐关系的具体体现。
需要受挫和满足加强之间的箭头方向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