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环境保护心理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环境保护心理学(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psychology)

目录

什么是环境保护心理学[1]

  环境保护心理学属于环境心理学在当代的一种新的发展(环境心理学的另外一种发展形式为生态心理学或心理生态学ecopsychology)。肇起于1960年代的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从关注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到关注环境因素对人的工作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关注环境与人的行为的交互作用.发展为关注人的行为对周围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关注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而形成了环境保护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环境保护心理学成为一种新兴学科,更为重要的因素来自社会现实本身。全球的生态变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危机.自然资源的衰竭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上最受关注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有关的心理与行为根源。环境保护心理学家们意识到,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最终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生活质量。我们必须改变人类的行为,以减少对于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和破坏,以促进和增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新的理解,来欣赏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体验。心理学的研究一向以人的行为为主题,并且为“行为”赋予了认知、情感、态度、动机以及信念和价值等内容。而这些以人类个体和人与人关系为重点的传统心理学的研究,都将在人与自然的全新层面,获得新的意义和价值。

环境保护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

  环境保护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环境行为这几大核心概念进行研究的。

  1.环境价值观

  环境价值观的定义,比较有影响力的是Stern和Dietz提出了环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1自我中心主义环境价值观(2)利他主义环境价值观(3)生态主义环境价值观。

  近20年最著名的环境价值观一新环境范式成为一种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观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它的主要观点是:(1)人类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保护他们对我们有益;(2)我们所做的很多事对环境具有无意识的消极后果;(3)很多资源是有限的;(4)生态局限如环境承载量,制约着我们。

  2.环境态度

  在环境领域中所研究的态度包括两类:对环境的态度(一般环境态度)与对某种环境行为的态度(特定环境态度)。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一般环境态度预测一般环境行为,特定环境态度预测特定环境行为。

  武春友根据许世璋、Fransson、Stern和Sehultz的研究,将环境态度分为三个维度:环境敏感度、环境关注和环境价值观。OzgurTaskin博士在2002年编制的GeneralEnvironmentalAttitude将一般环境态度分为对节约能源的态度、对人口环境的态度、对环境公共事业的态度、对经济环境的态度、对生活环境的态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嘲。

  Laroche、Tomiuk和Bergeron在2002年编制的环境态度问卷,把环境态度分为团体责任水平、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友好的不便性以及环境友好的重要性四个维度网。

  在一般环境态度中使用最多的量表即NEP量表(新环境范式量表),也有研究用它测量环境关心和测量环境价值观。这个量表最早是RileyDu—lap和KentVanLiere开发的,只有一个维度,用于测量民众对新环境范式的认可度。Albrecht在1982年对这一量表进行分析找出了三个维度,分别是:自然的平衡、增长的限制和人类控制自然。在2000年发表的论文中,Dunlap又把这一量表修订成为五个维度:对自然平衡的看法、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看法、对人类例外主义的看法、对生态环境危机的看法和对增长极限的看法用。

  3.环境行为的相关研究

  广义的环境行为,是指能够影响生态环境品质或者环境保护的行为,它可以是正面的,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如资源回收等;也可以是负面的,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如浪费资源等。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将环境行为定义为正面的,对生态环境有利的行为。

  KoUmuss和Agyeman将环境行为定义为一种被个体所采用的有意识的努力去最小化他对自然的负面影响,并建设环境的行为罔。张兴莲等人认为环境行为是指人们具有环境知识、态度和技能之后,必须采取行动,参与各种环境问题的解决。

  目前对环境行为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Sia和Hungerford(1985)将环境行为分为五类:说服行为佣言辞说服采取什么积极的环境行为);消费行为(绿色消费);生态管理(为维护或改善生态系统所采取的行动,如植树、资源回收等);法律行为(环境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政治行为(以游说、投票和竞选促使政府环保)。

  Smith—Sebasto和DAcosta(1995)将负责任的环境行为归为六类:公民行动(通过政治手段,如请愿、投票、抗议等达成环境保护的目的);教育行动(未获得环境保护知识和信息所采取的行动);经济行动(用金钱的方式达到环保的目的);法律行动(对破坏环境的行为采取法律制裁);实践行动(日常的身体力行的环保行为);说服行动(使他人重视环保的非金钱的劝导行为)。

  Stem(2000)根据激进程度和领域范围把环境行为分成四类:激进的环境行为(如参与环保示威);公共领域的非激进行为(如加入环保团体,支持环境立法等);私人领域的环境行为(如购买节能家电,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等);其他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如涉及环保产品,生产节能用品等)。

  DaphneGoldman,BelaYavetz等(2003)将环境行为归为六类:资源节约行为(如节约用水用电);对环境负责任的消费行为(绿色消费);与自然相关联的娱乐行为(生态旅游);废物循环行为;公民权利行为;环境行动主义。

  4.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关系的相关研究

  (1)Ajzen和Fishbein的计划行为论Ajzen的计戈Ⅱ行为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预测若个人对某行为的态度越积极,所感受到周围的规范压力越大,对该行为所感知到的控制越多,则个人采取该行为的意图便越强。

  (2)Guagnano,Stern和Dietz的ABC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行为B是个人的态度变量A和情境因素c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情境因素是比较中立的或者趋近于零的时候,行为和态度的关系最强;当情境因素极为有利或者不利的时候,可能会大大促进或者阻止行为发生。

  (3)Hines的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式Hines、Hungeford和Tomera利用元分析法将128篇有关环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加以整合,提出了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式。该模式认为:环境行为受到行为意向的影响,而行为意向又受到若干变量,包括行动技能,行动策略知识,环境问题知识,个性变量所影响。另外还受到情境因素影响,如经济限制、社会压力。

  很多环境心理学的研究验证了上面的理论。Tanner和Kast在瑞士对547个居民所做的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个人态度和信念是绿色消费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Sivek等人也发现环境态度变量能解释环境行为颇高的变异量,并且环境敏感度是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但是也有一些相反的结论。Scott和Willits对美国宾州居民的大样本研究中发现态度与环境行为间关联并不强。香港学者Chan在北京、广州选取了300户居民进行了绿色消费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国人对生态问题较为关注,也持有积极的生态价值观,但是却并不能有效地落实到行动上。

  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不一致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态度与行为的一般性与特殊性。“我是个环保的人”不能预测“我回收了每一个易拉罐”。但是“我很支持回收废旧报纸”可以成功预测“我回收了废旧报纸”。(Tarrant&Cordell,1997;wall,1995)(2)态度的显著性和行为的易操作性。我能不能有意识将垃圾扔进垃圾桶是一个环保行为和附近有没有垃圾桶都影响一个人的环保行为。(3)个人的主观标准。“我支持建立一个垃圾回收站”,但是“建在我家附近,就免谈”。(4)态度强度。我们有普通的环保态度和我们具有很强的环保态度是不同的。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徐峰,申荷永.环境保护心理学:环保行为与环境价值(J).学术研究.2005,12
  2. 虎佳子.环境保护心理学的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1,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刘维燎,YamyHuang.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环境保护心理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