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误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消费误区是指在消费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些盲目、偏颇的倾向,多指盲目攀比、追求高标准等。
食品安全[1]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同时要加大监管力度,要坚决打击制假。然而,对一名普通消费者而言,如何从自身做起,走出消费误区,也是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体制的重要力量。这里,我们将要重点谈到现代社会很多消费者普遍存在的八大消费误区。
第一个消费误区是有些人要求食品是绝对安全,要求“零风险”,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食品,科学家和企业家只能够把风险降低到一定水平,所以要求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消费误区是,大家老是认为吃了致癌物质就一定会致癌,实际吃了致癌物质和致癌是两回事儿。比如说我们某一些食品它含有致癌物质,但不见得吃了就一定致癌,因为如果饮食多样化的话,一些水果蔬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含有一些抗氧化物质,就可以清除这些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第三个消费误区是,把不合格食品等同于有毒食品,实际上,不合格食品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商标不合格,也是属于不合格食品,或者蛋白质含量不够,也是属于不合格食品,但这些不合格食品不等于有毒食品。
第四个消费误区是,认为含有人工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一定不安全。社会发展至今,如果我们想食用不含添加剂的食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盐、味精、糖都是属于食品添加剂,这也是一个消费误区。
第五个消费误区是,有人认为天然食品一定对健康有益,这也是一种消费误区。实际天然食品当中也含有很多毒素,比如说毒蘑菇、河豚,这也是天然的动植物,但这些天然动植物它本身含有天然毒素,像马铃薯如果发芽了就会产生一种龙葵素,可以引起食物中毒。还有我们平时吃的像四季豆中,也都含有毒素,如果烹饪不到位,也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
第六个消费误区是,很多人认为使用了农药化肥就一定会对食品的安全构成威胁。这也是一个消费误区。
第七个消费误区就是,食品的颜色越鲜艳越安全。也正是因为这个消费误区,导致了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迎合消费心理,把食品制造得很白、很鲜艳。而实际上,这是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措施去处理食品,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第八个消费误区,就是重视化学性污染而忽视微生物污染,这也是一种消费误区。实际上,这是在间接地扩大化学性污染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保健品[2]
误区一:保健食品可以治疗疾病
保健食品主要功能是调节机体功能,并不能够预防以及治疗任何疾病,所以,当一种保健食品的功效越被宣传得天花乱坠的时候越要小心。
误区二:食用功能多的保健食品对人体有利
我国的保健食品主要分为营养素补充剂和功能性产品两大类。营养素补充剂是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作用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预防营养缺乏。功能性保健食品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于特定人群食用。消费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需要,选择适合的保健食品。
误区三:价格越高效果越好
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不能以价格来衡量保健食品的效果。一部分保健食品因产品剂量、添加物质和品牌的不同,会产生价格的差异,另外还有一部分产品是因为华丽的包装和高昂的广告宣传费,导致销售价格的飙升。所以并不是价格越贵的保健食品,效果就越好,而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四:保健食品可以代替食物
一些消费者可能听信广告宣传,把保健食品当饭吃,例如服用了多种维生素就可以少吃蔬菜水果,吃了钙片就可以不喝牛奶豆浆……这些做法都不太科学。只要合理搭配饮食,人体就能获取所需的营养成分。相反,如果将保健食品代替食物可能会造成营养不均衡,过量服用还会增加肠胃负担,对身体健康是十分不利的。
误区五:误将普通食品当做保健食品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与保健食品包装外观相似的普通食品。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一是要认准“蓝帽子”,二是要学会辨别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批号和普通食品许可证号。
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