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尊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消费尊严是指通过特定的商品与服务的消费,使消费者无法在社会分工中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的必要尊重或者地位,能够通过以价值手段从经济领域中获得实现。当然这里讨论的身份或地位,是指从人们的心理感受上来讲的,并非实际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身份和地位,如某一称渭或职务(称),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或者特殊地位及职务(称)的阶层能够享受的、物质上的支配权利。
l、社会环境匹配型
与社会环境相匹配。是指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社会成员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者群体存在着跟进消费时尚、适应消费潮流的消费者心态。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和产业渐进。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所产生的生活方式也会随之转移,其中部分观念开放、文化包容性强的社会成员率先接受这种生活方式,并在消费群体中产生光辉效应,进而在一定范围内推动产生从众效应,使该地区的大部分消费者纷纷仿效,成为一定时期的消费时尚。例如中国曾经变迁的家庭“三大件”的形式变化,就很能说明这种现象,因为一个家庭如果不能适应这种变化,那是很丢面子(即失去尊严)的事情。作为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及其成员要设法使自己始终融入社会环境之中,以获得社会其他组织成员应有的尊重,否则会被其他社会成员小看的。
2、社会地位、声望相称型
不同的社会阶层始终是存在的,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也有一定的差异。同属于一个阶层的社会成员,其审美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基本趋同的。同阶层的群体中有部分人进行某种消费时,其他成员会产生攀比心态,以相同或类似的消费对象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保持自己与这一阶层地位的一致性。例如,在手机消费、电脑消费、钢琴消费、汽车消费乃至服装、坤包、饰品消费等问题上,同阶层人士有非常大的一致性,这一现象在城市的富有家庭和白领阶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甚至在政界、知识分子中也有明显表现。
3、心理缺失弥补型
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最明显的一个标志,是在形式上彻底地消灭了阶级,许多在传统意义上普通百姓不能消费的、消费不到的物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被市场机制大量地提供和货币化了,计划经济时期许多显示身份和地位的特有商品,今天已经变得十分普通。曾经需要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才可以享受的“旧时王榭堂前燕”式的贵族商品或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凭借足够的购买力,无须任何特别的身份和地位就能够合理合法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变成了平等的消费品,如同前文所提及的航空消费、轿车消费、住房消费等。可以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更多的社会成员有尊严地生活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能够让更多的社会成员有尊严地工作着。无论是城市的居民还是农村的农民,凭借着大家的智慧和勤劳所共同创造的财富,本来就应该由社会成员共同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只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够实现这一梦想。
4、张扬炫耀型
赢得他人尊重是尊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由于社会偏见的存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以貌取人”的现象是永远难以消除的,贫困的高贵或者贫困的超脱,是需要有大智若愚式的智慧、超凡脱俗的境界才可以实现的。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的人性弱点,即人的虚荣心。在经济社会中,这种虚荣心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任何人都希望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恭维。
一个人没有令人羡慕的显赫身世,又没有令人崇敬的社会地位,更没有令人钦佩、仰慕学识,只要有勤劳的智慧,创造了一定的财富,至少能够在现代社会的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高于社会阶层平均消费水平的炫耀性消费的实现,就可以获得部分社会尊重。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一个人通过这种满足激发出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欲望,使这一过程成为社会有影响的和推动的力量,其张扬的消费方式将随之发生质的飞跃,变成务实的社会价值创造激情,不仅能够真正赢得同时代人们的尊重,还可能载入史册,成为后世学习和仿效的楷模。
5、时尚满足型
部分消费者的消费尊严,是以消费自尊的方式来实现的。消费自尊,即消费者在特定的消费场所,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价值取向、购买行为、生活方式和时尚追求等,通过部分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使消费者的虚荣心、自信心和自尊心等得到满足。这种消费尊严在低收入社会阶层和部分工作年限较短的青年人中表现得较为普遍,在一些缺乏消费自主意识的低文化阶层人士中也有突出的表现。例如部分人通过在形式上模仿文体明星的时尚消费方法,包括模仿他们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获取他们认为能够得到的社会尊重。
在科技快速发展和产晶不断创新、消费环境不断变化的时代,消费者的商品与服务消费目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种认为消费者注重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费务实主义,不能完全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现实。研究和把握这些问题,要从环境社会学、消费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科学的角度来进行,这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去共同努力。只有深刻认识这些问题的实质,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生产经营活动才有明确的方向,更好地适应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赢得市场的主动权。
读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