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64个条目

景观社会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景观社会简介

  居伊·德波是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之一。其代表作《景观社会》成为20世纪中期对消费社会批判的一支重要力量。

  景观社会的来临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影像符号传播,对于大众来说,景观是一种由表象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景观的在场是以置换事物本真存在为前提。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的庞大堆积。

  德波提出景观最重要的本质有二:首先,景观已经成为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标,已然成为现今人们“占主导地位的生活的现有模式”。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工业时代商品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已经让位于“媒介时代”的景观生产。广告商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表现出展示型的目标和异化性,激起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又使其沉浸在目眩的景观秀中。其次,是景观的意识形态功能。德波认为,景观的存在和统治性的布展恰恰证明了今日资本主义体制的合法性,人们在对景观的顺从中无意识地肯定着现实的统治。

  景观社会(spectaclesociety)理论阐述了工业社会、商品社会、市场社会中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与消费现象的演化、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大众消费异化等。其理论思想更是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形成的理论基础。

景观社会本质[1]

  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国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居伊·德波1967年出版《景观社会》一书,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即“景观社会”的到来。这部经典之作主要审视社会与艺术现象,但似乎无意中切中了后工业时代的内质。书中开宗明义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占统治地位的各个社会中,整个社会生活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的积聚。直接经历过的一切都已经离我们而去,进入了一种表现。”在后工业文明的机器、技术鼎盛时代,人们被各种“社会景观”的巨大堆积所包围,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被景观化,“所有活生生的东西,都仅仅成了表征。”

  景观原指视域中的景色、景象,在德波的理论中,用来指一种由感性的可观性建构起来的幻象,即社会化的表演和作秀。景观的在场,是对社会本真的遮蔽。在德波的理论中,“景观”有三种:一是“集中的景观”,“主要归属于官僚政治资本主义”,本质上是官僚政治的工具,是国家权力的技术引进;二是“分散的景观”,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控制普遍化的一般形式;三是“综合的景观”。在《景观社会》出版21年后,1988年德波又出版了《关于景观社会的评论》一书,进一步提出“综合的景观”及五个特征,即“不断的技术革新,国家与经济的结合,普遍化的隐秘状态,无可置辩的谎言,永恒的当下。”

景观社会主要特性[1]

  “景观社会”的主要特性,可以归纳为:首先,“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社会权力和社会资本制造了充斥社会全方位的景观性演出,多数人成为景观支配的受众,他们缺乏审辨力,沉醉于观赏各种演出。

  其次,真实世界沦为“简单的图像”,影像则升格为“真实的存在”。景观由“部分地看到的现实”叠映而成,不断交错相叠。景象不断制造欲望,欲望决定生产,景象成为社会动态的决定性力量。客观的物质生产在景象魔法的操控之下展开和实现。

  其三,景观构筑了一个“非生命之物的自主自足的自在运动”。其本质是影像编织成的被隔离的“虚假世界”。

  其四,景观表现为“集中与扩散”两种方式。在“集中”方面,控制日趋隐蔽,人们找不到任何一个“确定的身份”来界定这种无形力量;在“扩散”方面,“景观无孔不入地扩散到现实存在的方方面面”,景观从未有如此规模几乎在所有的社会界面上镌刻它的印记,“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就是景观的全球化”。

  最后,景观具有“润物细无声”式的深度控制力,消解人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性。人们在对景观的“迷入”中,单向度地接受“控制和默从”。“景观与过去的暴政不同,它常常呈现为某种甜蜜的意识形态控制”,在增强其密集度的同时不断延伸,直到各个方面的极限。

参考文献

  1. 1.0 1.1 “景观社会”的本质与表现.深圳特区报.2022-02-15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景观社会"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