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推论阶梯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推论阶梯、推理阶梯(Ladder of Inference)

目录

什么是推论阶梯

  推论阶梯(Ladder of Inference)是由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及系统学者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1923-2013)所提出的一种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

  推论阶梯的作用是探询人们认知到行动的过程。推论阶梯用阶梯的譬喻分析人们思维从观察、判断、行动之间所经历的过程。

  想象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梯子,当我们观察到一个存在的事实和数据时,我们在大脑里会进行加工,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最终形成我们对这个事实和数据的判断,使得这个客观事实变成了一种主观的信息。实际上,推论阶梯可以用来检视我们思考过程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思维和逻辑推理方式。

  推论阶梯作为心智模式封装了假设和概括,并且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解释了为什么两个人可以目睹同一事件,但却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体验它。为什么两个人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收获却是不同的,很多人会说因为反思和思考不一样,那么这个不一样具体是什么不一样呢?反思和思考的过程是什么样子呢?如果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和结构相同(使用相同的机器),那么偏差和不同产生在哪里呢?从根本上说,推理阶梯鼓励基于事实而不是基于心理模型特征的个人偏见做出明智的决策。通过不带偏见地行事,进而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

推论阶梯的内容

  • Observation and Data(观察和数据): 我们从可观察的“现实和事实”开始。这些是我们理论上可以观察、测量和记录的事物。
  • Selection(选择): 从这大量的数据中,我们选择一些细节来关注,这通常是基于我们的信念和以往的经验。
  • Interpretation(解释): 然后,我们赋予我们所选的数据以意义。这通常是通过我们过去的经验、假设和信念的视角来完成的。
  • Assumptions(假设): 基于这些解释过的数据,我们做出假设。这些假设通常是为了填补空白,从而创建一个完整的叙述。
  • Conclusions(结论): 我们基于假设和解释过的数据得出结论。
  • Beliefs(信念): 这些结论然后影响我们现有的信念或形成新的信念。
  • Actions(行动): 最后,我们基于我们的信念采取行动。

  推理阶梯为我们展示了从获取信息到采取行动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过程。人们通常在几秒钟内就会自动沿着这个"阶梯"上升,这往往导致我们在不完全或误导性信息的影响下做出决策。

影响推论阶梯的因素

  情感成分:我们的情感可以大大影响我们沿阶梯上升的速度。例如,如果你已经感到不安全,你更有可能将模棱两可的情况(比如同事的笑声)解释为负面的。

  认知偏见:了解诸如确认偏见confirmation bias)这样的认知偏见可以导致更为理性的沿阶梯上升。例如,如果你已经相信你的同事不尊重你,你更有可能关注证实这一信念的数据,忽视他们表现出尊重的实例。

  反馈循环:你根据沿阶梯上升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产生新的结果,这些结果会反馈到新的决策过程中。如果你与你的同事保持距离,你可能会观察到他们停止与你交谈,从而加强了你最初认为他们不值得信任的结论。

推论阶梯的前提及限制

  1.每个人的说话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所说出来的话都是有根据的、有动机、有目的、有合理推论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说话有时是理性的、有时是感性的,没有根据、没有动机、没有目的、没有合理推论的,如果硬要反思或探询出背后的推论的阶梯,反而扭曲了事实真相。

  2.每个人的推论是直线的:也就是如同阶梯一样,是一阶一阶进行推论的,事实上,人的推论往往是从过去长久累积下来的价值存底(valuestock)整体涌现的价值判断,把人的价值判断简化成推论阶梯,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先入为主的答案,却无法真正观察、体会到一个人内心的整体价值判断。

  3.每个人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意义的:不管是一般人或专家学者,在使用推论的阶梯时,往往是对于每一句话去进行分析,而不是以一个人完整表达意思的一整段话来进行分析,容易断章取义,惹恼了对方,反而怪对方过度反应,产生防卫机制,事实上是探询者或介入者对于推论阶梯的误用。

  因此要发挥推论的阶梯的效果,必须在可控制的环境与条件下进行。

思考过程如何避免推论阶梯

  为此,我们在思考过程中,要从推论的梯子上下来:

  1. 注意你的结论可能是基于你的推论,他们可能并非不证自明的事实;

  2. 假设你的推论过程会有你看不见的落差或错误;

  3. 使用例子来说明你所选择的数据,这些数据产生你的结论;

  4. 听到他人所说的话后,(大声)阐述当中的意义,这样你就能够检查自己是否已确切了解;

  5. 解释在你思考当中,从选择数据,赋予意义,一直到达成结论的各个步骤;

  6. 问其它人是否用不同的方式解读数据,或者是否看到自己的思考当中有不连贯的地方;

  7. 假设其它人达成不同的结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推论阶梯,这个推论阶梯的推论逻辑对他们而言是有道理的;

  8. 请其它人举例说明他们所选择的数据和他们所赋予的意义;

  9. 请其它人说明他们思考过程的步骤。

推论阶梯的案例

案例1

  想像你走在办公室茶水间,并无意中听到两名同事在谈论你,还伴随着笑声。这是你能观察到的原始数据,于是你就开始了以下的脑补过程。

  你选择关注这两名同事的谈话和笑声,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这可能是由于你以前有类似经验,或者你已经有一种观念,认为当人们在你背后说话和笑的时候,通常是有问题的。

  你开始赋予这一观察到的情景以意义,可能会想:“他们是不是在讨论我的不足?”这个解释是通过你过去的经验、假设和信念来完成的。

  基于你对这个情景的解释,你做出了假设,认为这两名同事可能对你不尊重。这个假设帮助你填补信息的空白,形成一个关于他们行为意图的完整叙述。

  接着,你基于这些假设和解释过的数据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同事不值得信任。

  这个结论进一步影响或者强化了你现有的信念,即这些同事是不值得信任的。

  最后,由于这一系列的推理过程,你可能会决定与这些同事保持距离,这样的行动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协作效率。

案例2

  领导者必须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群的动机是什么,这包括了解人们所拥有的有关人和周围世界的信念、假设和心智模式。推论的阶梯显示了人们聚集、吸收信息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它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复杂的心理过程,了解并仔细思考阶梯模型,有助于理解那些没有公开说明的假设,以便于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讨论。例如,推论阶梯模型能帮助人们理解人们如何从相同的交谈中得出非常不同的结论。它也提示,要使人们明确自己的决策是非常困难的。

  Image:人物.jpg

  李在最近的客户服务调查中获得了最佳评价,王想向他表示祝贺。王的主力急匆匆给李打了个电话:“王想和你谈谈销售问题,今天下午3点您能来一趟吗?”

  李的推论过程:

  Image:李的推论过程.jpg

  对话中,王的推论过程:

  Image:王的推论过程.jpg

  例2: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推论阶梯”的例子,这个例子你我可能都经历过。

  可观察到的数据很清楚:会议预定于8:30召开;其他人都准时到了;甲8:45走进会议室。现在我们来看看每个人的心智模式在如何引导每个人,而在他们加入了个人和文化的涵义之后,各自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乙和丙看到是同一个客观事实:甲参加会议晚来了十五分钟。与会者都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之下:甲迟到了。当时由于他们的心智模式不同,他们在爬上“推论阶梯”的时候,对情况的感知也就不同,所以他们对看得到的事实的解释也就完全不同。

  一个人参加会议迟到了15分钟,因为不同的心智模式产生了两种推论,而不同的观念是促成不同推论的主要因素。

  基于同样的可观测数据,与会者形成了不同的观念,但这不会只影响到这次会议。它还将影响我们下一次对可观测数据的选择。

  我们在一种情况下形成的观念将会影响我们的心智模式,而这种心智模式就像一个过滤器,会影响到以后我们对可观测数据的选择和判断。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反应循环,我们的观念越根深蒂固,我们的阶梯也就上得越快。我们的判断越强烈就越容易轻易下结论。我们通过我们的心智模式来过滤我们看到的事物,这会限制到我们观察事物本来面目的能力

  要注意的是,在每步台阶之间进行区分并不是太重要。更重要的是,理解我们在无意识状态下爬上了梯子,而且是一眨眼的工夫就上去了。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18°@鷺島,Zfj3000,Cabbage,XX,Dan,寒曦,苏青荇,陈cc.

评论(共4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推论阶梯"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XX (Talk | 贡献) 在 2009年11月16日 11:34 发表

加了案例,可以参考下哈!

回复评论
120.198.244.* 在 2015年10月16日 11:15 发表

个人觉得案例选择欠妥。以上案例更适合于如何有效沟通的反面案例。

回复评论
183.133.227.* 在 2015年11月3日 12:23 发表

例子有点不知所谓。理论在实际运用不够直观,可操作性不高。

回复评论
寒曦 (Talk | 贡献) 在 2015年11月4日 10:34 发表

183.133.227.* 在 2015年11月3日 12:23 发表

例子有点不知所谓。理论在实际运用不够直观,可操作性不高。

增加了新例子了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