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求职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微求职即微博求职,就是用简洁的文字把求职信息发布到微博上。具体是指以微博直接关注企业负责人或招聘负责人的形式发布求职信息,从而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最终实现求职目的。
通过微求职可以发布微简历,得到用人单位的直接关注;有效降低求职成本,尤其是降低求职的时间成本。作为微求职的信息载体——微简历,内容简洁,操作方便,几乎零成本,并且信息流转迅速,正作为传统求职方式的有效补充,吸引了越来越多求职者。
微求职的特点[1]
(一)方便、快捷、及时。
微博具有多元的网络支持终端,实现了手机与电脑网络的对接,求职者可以利用手机、个人电脑随时关注,这使得微博在大学生中拥有高度的普及率和覆盖性。与传统的通过浏览企业网站、关注校园论坛、查看就业信息网等获取招聘信息的方式相比,微博求职更为方便。在微博上看到了心仪的企业或单位,只需添加“关注”,一旦该企业单位有相关的招聘信息,网络会即时自动发送链接,比网上搜索并千方百计地联系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或负责人更有效率;如果求职者查找到有自己满意的岗位,可以通过发送“私信”,投递自己的简历,等待回复,省去了奔走各类招聘会的奔波。
(二)节约成本。
从经济成本上,微博求职无疑与当今低碳环保的时代主题相呼应。对于求职者群体来说,微博求职大大降低了投递文本简历所带来的巨大浪费。利用微博求职,注册只需一个邮箱,几乎零成本。“微简历”的生产成本亦是低廉,140字的“语录体”、随时随地投送,而求职双方可在即时关注与互动的基础上,根据对方的回复、评论或者私信内容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互动,继续求职招聘的流程。这样免去了奔赴招聘会、排队拥挤的辛苦,不仅节省部分前往面试和制作简历的费用,也使求职者更多碎片化的时间得到利用,这与当代大学生快节奏、网络化的生活方式十分投契。
(三)互动性强。
相比传统招聘中应聘者提交简历、招聘者进行阅览筛选后再决定是否约见面试的模式,微博的即时性使招聘双方都处于更加主动的位置,能够在一种更为轻松平等的环境下交换信息,加深相互了解。求职者一旦有了心仪的用人单位,双方通过微博就可以互动,不用直接约见,甚至不用通电话。许多通过微博求职的高校毕业生认为,与现场求职相比,微博求职很有亲和力,互动交流时感觉像是与朋友交谈般轻松舒适,甚至对于一些现场求职难以开口的问题,都可提出,比如薪酬、休假制度等不易启齿的话题都能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不必顾及对方是否尴尬,即使被拒绝了,在一定程度也可以缓解了求职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
(四)信息更加对称、透明。
微博“核裂变”式的传播效率在消除招聘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可以发挥巨大功效,优势明显。尤其针对一些口碑信誉无法在传统媒体上获得求证的中小企业,求职者不仅可以通过企业主页了解企业文化,并可参考“粉丝”对该企业的评论来做出判断与选择。若是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真实可信,一般情况下“粉丝”愿意转发与推荐的数量也就较多,若是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虚假矫饰,在评论中难免出现一些负面的评价或是投诉,这可为求职者提供警示,分清形势。此外,在借助微博庞大的用户群和强大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基础上,可以促成更多求职者、待业者与空缺岗位的对接,提高招聘双方效率。
(1)微求职需要传统人力资源平台整合,方能解决用人单位是否正规、目标企业岗位匹配不够精准造成的求职成功率不高等问题。
(2)随着微博相关应用的不断丰富,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规避微求职泄露个人信息而收到垃圾信息骚扰。
微求职存在问题[1]
(一)专业程度不够,指向性欠缺。
(1)微博由于字数上的限制,使其所传递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内容不够详细,无法全面具体地反映求职者的特点;对于招聘单位而言,仅通过微博来完成招聘,显然存在较大的风险。
(2)简历制作的重要原则之一是针对性,即求职者在应聘时应根据具体的单位及岗位的特点来制作简历,突出自身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部分,才有指向性与竞争力。而“微简历”往往无法做到特定的“一对一”,其针对性与有效性也必然大打折扣。
(二)宣传与作秀并存,成功率不尽人意。
从企业的角度看,求职者普遍喜欢关注知名度较高的企业的微博,而微博知名度是与粉丝的数量成正比的,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其微博的“粉丝”数量十分有限,有些甚至是自说自话,传播的效果几乎为零,必然应聘者寥寥无几。而一些知名的大企业,多数不将微博作为招聘人才的主要手段,许多大学生求职者通过微博发送“私信”要了解更多的岗位信息,却时常无法得到回复。它们发布微博招聘信息的动机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形象宣传,保持被关注度。
(三)信息真假难辨,威胁隐私安全。
由于相关的法律制约与网络监管的欠缺,微博信息发布自由度较高,因此,微博求职的“零门槛”无法对应“零风险”。微博虽有“认证”一说,但仍然存在“不可验证性”。在传播速度上,尽管微博远超过传统的人才市场和中介网站,但由于微博字数的限制,许多用人单位在微博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与求职者的应聘信息都过于简单,一方面求职者很难判断企业招聘信息的真假,另一方面招聘单位也很难仅以此为凭据判断求职者参与招聘的诚意究竟有多少,能给予面试机会的概率相对较小。详细度、精确化的缺失使微博中招聘双方信息的权威性、严肃性、可信度大大下降。此外,“微简历”中难免负载着一些相关个人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的隐私安全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