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山东师范大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山东师范大学(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山东师范大学(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sdnu.edu.cn/ (中英文)

目录

山东师范大学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山师”、“山师大”,是国家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坐落在济南市,分长清湖校区和千佛山校区两部办学。学校始于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1903年从山东大学堂分出并成立山东师范学堂。1944年成立省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在原华东大学(East China University)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山东师范学院,系建国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高校,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田佩之、华东大学教务长余修分别担任第一、二任院长;1952年享有“南齐北燕”美誉的齐鲁大学的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并入;1981年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3月升格为省部共建大学,将建设“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山师大已成为一所“综合性强、国内知名的研究教学型大学”。学校现有25个学院,82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十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学位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9个。在韩国、肯尼亚、美国合建孔子学院4所,是全国省属高校和全国重点师范院校合建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之一。

山东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

1902—1957年

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
放大
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

  山东师范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的师范馆。新中国建立前,山东有一所师范学校,抗日战争时期迁往安徽省,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迁回济南,1948年春改为山东师范学院,设五科及一进修班,有教员30多人、学生464人。1948年秋济南解放,师范学院自行解散。

  济南解放后,中共中央华东局创办的华东大学抽调部分干部和师生,吸收旧山东师范学院的部分师生,建立起教育学院。1949年11月,教育学院一度独立改为山东师范学院,次年4月,执行全国整编方案,又被撤销,其中一部分人员仍回华东大学,一部分人员并入山东省行政干校。

千佛山校区文化楼
放大
千佛山校区文化楼

  1950年9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并,在济南城南关营盘街前济南蚕桑学校旧址筹建山东师范学院。1951年7月,山东师院从苏州华东革命大学和天津华北革命大学又聘调20多名教师任教,图书也增加到5万多册,还在千佛山下确定了新校址。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院系调整后的山东师院由8个系发展为中文、历史、地理、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体育等10个系,校舍也扩大很多,院部和文、史、教、地、数等系在准备调整时已由营盘街和千佛山下迁到济南商埠经五路纬九路,物、化、生三系迁到经五路纬七路,艺、体两系驻在十二马路道德街,而将千佛山下的校舍调给了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省人民政府于1953年撤销山东财经学院,把校舍和部分人员并入山东师院,中文、历史、艺术、体育四系又从济南商埠迁到千佛山下,名为三院,但教育系停止招生。1954年,国家又以230亿(建国初期币值投资山东师院基本建设。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千佛山下新址建成了教学大楼两幢、图书和办公大楼一幢、教职工宿舍楼两幢。1955年暑期,进行第二次迁校,全部由济南商埠迁到千佛山下,实现了集中办学。1956年又增设外语系,并且各系都扩大招生。到1957年,山东师院有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体育、艺术等10个系11个专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高等师范学校。

1958—1965年

  1958年同意体育系独立出去成立山东体育学院,艺术系与山东艺校合并成立山东艺术专科学校;1960年继续扩大招收本科生。1961年春在校学生增到4200多名。1961年秋,随着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和学校教育规模的压缩。接着,大力学习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以及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强调“教学为主和劳逸结合”的原则。1961年前后,刘砥石代理党委书记,刘洪轩任院长。副书记董子宜、王士举,副院长王大彤、叶锦田、田仲济。

  1963至1965年,山东师院在全国形势的推动下,要求师生员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落实“高教六十条”的精神。1963年,学校又决定撤消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将音乐、美术两个专业调回山东师院,重建艺术系,实行主、副科制,本科四年,即主修美术(或音乐),兼修音乐(或美术),仍在艺专办学,学生毕业后既能教音乐又能教美术;同时,根据中央关于加强理论队伍建设的指示,学校决定建立教育学、世界近现代史(重点是亚、非、拉)、中国现代文学等研究室,开始重视和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到1965年,山东师院有中文、历史、政治、外语(英、俄专业)、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11个系12个专业。

  从1958年开始,学校相继制订了《教师教学工作暂行办法》、《科研工作暂行办法》、《助教培养试行办法》、《学生科研活动组织条例》、《学生勤工俭学方案》、《山东师院勤俭办学方案》、《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和改进工作方法若干规定》,等等。

1966—1976年

山东师范大学教学楼
放大
山东师范大学教学楼

  1970年8月,省革委作出把山东师范学院迁到聊城办学的决定,9月份,院部机关和中文(三连)、外语(四连)、体育(六连)、数学(七连)、生物(十连)、地理(十一连)等系也陆续迁到了聊城,物理(八连)、化学(九连)两系和半导体厂、教学仪器厂、化工厂等因大量设备在聊城无法安置,暂留济南原山东师院校址办学。

  1971年1月,山东师院对系科作了调整,准备招生。政治与历史合并为政史系(政史大队),英语与外语合并为外文系(外文大队)。将1968年5月接收教育厅教学仪器厂改建的电工无线电“五·七”公社又调给了原山东科技大学(1970年由山东大学拆分,1974年撤销),五柳闸农场交给了省革委行政管理局。3月份,山东师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有政史、外文、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7个系招收学生1006名。

  1972年,外文系增设日语专业,学制三年。1973年,地理和体育两系恢,体育专业学制二年,其他专业学制均定为三年,都改为暑期招生和暑期进行毕业分配。 1974年4月,省科教组作出“关于山东师院迁回济南办学的意见”,传达省委同意山东师院总校设在济南,把大部分师生员工及家属户口迁回济南;但要留三分之一的教职员和图书仪器、家具设备等筹办山东师院聊城分院。11月份,接到中共山东省委鲁发(1974)109号文件,正式通知山东师院在聊城办分院的决定。

  1976年春,学校相继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委有关教育革命问题的报告精神。

1977—至今

  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山东师院开始了新的改革发展。1977年,恢复本科招生,学制四年;1978年,政史系分开,恢复政治系和历史系建制;恢复山东师院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在贯彻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以后,恢复了教师职称制度

  1981年3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同年8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1994年11月,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2001年4月,山东省化工学校并入,发展至今。截止2013年3月,学校有全日制学生3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约5000人,另有留学生21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9000余人。

  2014年2月,山东师范大学已经完成省部共建,正式从原来的省属院校升级为教育部和山东省共建的院校。

山东师范大学的办学条件

山东师范大学图使馆
放大
山东师范大学图使馆

院系设置

  截至2014年4月,学校设有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 (知识产权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文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传媒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心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MPA教育中心)、教师教育学院等25个教学学院。

师资队伍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2647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899人,教授、研究员38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7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833人。博士生导师136人,硕士生导师近7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 315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12人,设有8个省级学科带头人岗位,8个校内特聘教授岗位。1人入选全国 “百千万人才工程” 第一、二层次,1人获教育部颁发的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3 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人入选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7人被选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41人(次)被选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86人(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5位教师获得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先后9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另外,学校还聘请了100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任兼职教授。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3月,山东师范大学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22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1个。2012年,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植物与动物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18个学科参评,11个学科进入前50%。

学科种类 具体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
一级学科博士点 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
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教育学原理
省级特色重点学科 分析化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植物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基础数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文艺学、世界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省级重点学科 艺术学、教育技术学、动物学、自然地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英语语言文学、世界经济、企业管理、信息与信号处理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承担教育部“质量工程”全部类别项目,4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学校是全省最早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校园环境
放大
校园环境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生物科学、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音乐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

  德育原理、社会近代史、细胞工程、中国现代文学史。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实验示范教学中心

  国家级教学团队

  德育原理课程教学团队、世界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定向山东农村基础教育的“3+1”教师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精品课程

  摄影艺术、多媒体课件开发、大学英语视听、C语言程序设计、化学教学论、德育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近代史、中西艺术比较、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实验、大学数学、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中国当代文学、中学物理教学法、近代物理实验、传感器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编译原理等。

  省级教学团队

  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细胞生物学教学团队、软件服务外包及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团队、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等。

国际交流

  截至2014年4月,截至2014年4月,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87所院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有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个。在韩国、肯尼亚、美国合作建设孔子学院3所,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

学校荣誉

  截至2014年4月,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曾获得山东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等。

  山东师范大学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七十五,2007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四十四。该校在中国校友网2013中国大学毕业生质量排行榜76位和大学教师水平排行榜84位。

  在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14年分省大学排名中仅次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位列第四位。办学层次为“中国知名大学”。

学术研究

学术成果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00余项,其中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60余项。2012年,成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社科重大成果奖3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鲁迅文学奖1项,以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山东省自然科学最高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300余项。

  ESI数据显示,2002年初至2012年8月底,山东师范大学共发表SCI、SSCI论文2345篇,引用总数15004次,篇均被引频次为6.40。其中,化学领域发文量883篇,总被引6461次,篇均被引频次为7.32;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发文量129篇,总被引1317次,篇均被引频次为10.21。

研究平台

  截至2014年3月,学校设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设有39个省级以上研究培训机构。

级别 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分子与纳米探针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精细化学品清洁合成实验室、逆境植物实验室、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实验室、光学与光子器件技术实验室、动物抗性生物实验室
省部级研究中心 教育部农药、医药中间体清洁生产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光电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信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城市环境安全预警预报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物流优化与预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他科研院所 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山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CDM技术服务中心、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植物学会、中国现当代文学、地理研究所

科研资源

  学术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反映理科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和体育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该刊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地理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天文学文摘》等十几种数据库的刊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多次获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新闻出版局评选的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1997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被《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收录为中国核心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该刊主要刊登文学、语言学、史学、教育及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的论文。截至2014年6月,该刊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评为《中国人民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核心刊物、中国期刊网(CNKI)全文入编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委会、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列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源刊”。

  图书馆藏

  截止2010年底,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书刊共计363余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337万册,中、外文期刊9600余种,近27万册。馆藏线装古籍20万册(善本古籍1120种,15688册,宋元版图书2种,明版274种,清朝乾隆以前刻印精良、流传稀少者522种,钞本、稿本169种)。购置电子图书112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135个。图书馆在古籍文献、解放前出版的中、外文书刊、齐鲁文化文献、“四库全书”相关文献及教育、地理等专业的书刊收藏上较为系统。馆藏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并引进国内外较大的社科、科技信息数据库,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保障。

学术交流

  截至2014年4月,国际交流学校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不断。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朝鲜 、肯尼亚等15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59所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在联合办学、教师和学生互派、文化学术交流、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等方面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先后举办“植物耐逆基因: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前景”国际研讨会、偏微分方程及数值分析国际会议、国际心理学家委员会第62届学术大会、齐鲁文化国际研讨会、儒家思孟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IEEE医学与教育信息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

建设历程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远眺
放大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远眺

  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位于济南市大学科技园内,是大学科技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建筑规模最大的校园。校园南依风景秀丽的双龙山,北临大学路,东与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铁路相接,西与大学科技园中心区相望,地理位置优越。京福高速公路、济菏高速公路相伴左右,104、220国道交通便利,信息发达。 2003年10月24日,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建设开工典礼隆重举行,大学科技园高校建设从此拉开序幕,这在山东师范大学发展史上及山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上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2005年10月,长清校区正式启用,7887名学生顺利入驻,标志着学校多年来拓展办学空间夙愿的圆满实现。2006年,6栋学生公寓5.4万平方米交付使用。2010年3月,长清校区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 目前,校区已有17个学院入驻,在校学生数达到22000人。

规模状况

  新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68 万平方米,一次规划,分批建设,容纳学生30000人。2005年10月,该校长清校区正式启用,7887名学生顺利入驻,标志着学校多年来拓展办学空间夙愿的圆满实现。目前,校区已有17个学院入驻,在校学生数达到22000人。

  2005年10月,长清校区正式启用,7887名学生顺利入驻,标志着学校多年来拓展办学空间夙愿的圆满实现。2006年,6栋学生公寓5.4万平方米交付使用。同时校园绿化按照“四季见绿、三季见花、两季见果、突出主景兼顾附景”的规划原则,变单纯的景观绿地为融绿于校园生活之中的绿地规划,借景造景,营造山水校园,实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的景致。共种植各类树木15万株,种植地被植物或铺设草坪22万平方米,植被种类达200多种,其中名贵树木20余种。2010年3月,长清校区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单位”。

建设特点

长清湖校区
放大
长清湖校区

  立足于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遵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高效率运行、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理念,学校自2003年1月开始按照建设一流大学校园的目标对新校区进行规划设计。 总体规划的显著特点是:

  构筑开放性的校园环境,塑造多重交往空间。由于校区纵深较大,故采用教学实验楼群与学生宿舍平行发展的形式,以求得丰富的空间效果。从大门沿校区中轴线广场、图书馆和南部绿地形成了生态景观轴,校园景观在布局形态上都沿中央生态轴展开,教学、科研、办公区分布在校区西部,学生生活区分布在校区东部,缩短了学生校内活动的距离。楼群建筑与山连成一体,学生生活休闲时时穿行于群山和绿树之中,真切地感受到生态自然带给人的愉悦心情。

  开放中央,交通两边。依据校园地势由北向南逐渐抬高的地形特点,中央轴线采用前实后虚的设计手法,使得整个校园的空间效果更为通透、明朗。中心广场开阔,伴有音乐喷泉、休闲水面、集会广场,两侧是办公楼和音体美楼组合。图书馆作为标志性建筑矗立在校园的中心,从外观上看简洁、大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后勤保障配套用房齐全隐蔽,既满足了校区功能需要,又避免对学校景观构成影响。

  校园建筑追求纯净素雅清新的风格。与青山绿水的校园环境相协调,教学楼、实验楼等公建部分外立面以青灰色面砖为主,色彩素雅,风格庄重、沉稳。学生公寓色彩鲜艳,风格清新向上。既传承学校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教育特色。总体规划在服从市区整体规划的要求下,勾勒出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将传统理念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艺术与哲理地体现了综合+科技+人文+生态的主题。

山东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

校徽

山东师范大学校徽
放大
山东师范大学校徽

  山东师范大学标志主体部分由学校英文名称(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首写字母“S、N、U”构成。以此三字母作为山师大标志的基本语言符号,信息传达明确、一目了然。同时,以英文字母作为标志构成元素,有很强的国际性、时代感。字母“N”采用鲜明的红色,打破了造型左右对称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规矩而不呆板。三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像一本打开的书。上方红色的烛光形象征着教师教书育人,寓意用知识照亮学生的心灵。烛光形还可看作一个水滴,象征着对学生的培育和知识的传授,以此图形传达出山师大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标志的造型语言采用规整的几何形与饱满的有机形相结合,各种造型因素的构成、组合均严格、规范。以此设计风格表达出学校科学严谨的治学、办校态度。此标志的色彩选用红蓝二色。蓝色代表智慧、深邃,象征学校师生在教学、科研方面的能力与成就;红色代表热情、生气勃勃,象征着山师大永远充满活力与希望。

  现在使用的这一校标,是学校历史上的第三个校标。1992年,学校曾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过征集校标活动,经过评选,产生了当时的山东师范大学校标(图三),设计者为美术学院教师赵勤国。1992年校标中的变体“山”字表示山东,泉水喷涌状图案表示泉城济南;水滴形状喻烛光;外形如花蕾和花朵,喻青少年学生,象征师范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教师,而教师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园丁。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面向新世纪的需要,建校50周年前夕,广大师生建议结合校庆活动重新进行一次校标征集。1999年11月,学校决定再次开展征集校标活动。经过认真评审和广泛征求意见,2000年9月,学校确定了由高空设计的校标(图四)。由于当时学校的英文名称为“Shandong Teachers’University”,故2000年校标是由学校英文名称首写字母“S、T、U”构成的。

  2003年5月,学校为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使英文名称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参照国内同类高校的普遍做法,决定将英文校名改为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根据更改后的英文校名,2000年校标的设计者对其进行了修改,形成了使用的校标,经学校研究通过,于2004年2月正式公布、启用。

校训

  弘德明志、博学笃行

名词 出处及释义
“弘德” 出自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中卷十(下):“恢弘德教,养廉免耻。”“思弘德化,思弘德教。”《隋书》卷七七《隐逸传》中《徐则传》中有“人能弘德,道不虚行”一语。“弘德”意谓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国。“为政以德”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核心。以德立身、以德立国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基本精神。“德主刑辅”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明志” 出自三国诸葛亮撰《戒子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志”意谓表明志向,树立理想。理想是一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理想远大,目标明确,才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校训把“明志”作为第二条,旨在强调理想,体现着学校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员工为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追求。
“博学” 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猎取,同时“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阔的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训把“博学”作为第三条,旨在强调学识,体现着学校重视学识渊博,倡导追求新知,激励探索真理。通过广泛学习,达到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娴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俱收。
“笃行” 与“博学”同一出处。意谓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道德、理想与学识,最终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都要通过实践去落实。只有具有明确的道德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渊博的学识,才能真正做到“笃行”。校训把“笃行”作为最后一条,旨在强调实践,体现着学校倡导实践理性,注重知行合一。

校歌

  校歌为1999年时确定的《山东师范大学校歌》。校歌词作者为原校党委书记宫志峰研究员,曲作者为音乐系教师梁发勇。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2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山东师范大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21.11.253.* 在 2014年7月5日 10:31 发表

学校确实好

回复评论
Frawewdccder (Talk | 贡献) 在 2014年7月5日 11:55 发表

好学校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