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就业弹性系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就业弹性系数的定义

  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一定会对就业有较强的拉动。从就业弹性系数可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比率关系,但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影响就业弹性系数的因素

显而易见,就业弹性系数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动态作用。因此,一般说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越大,就业弹性系数就越高;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越不明显,就业弹性系数就越低。但同时,就业弹性系数的水平也受到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影响:

  经济结构对就业弹性系数的影响。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般会带来就业弹性系数的下降:

  一是产业转型。当经济结构逐渐脱离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资金密集型产业,相同资金带来的劳动就业的增长就会比过去减少。如果资金相对密集型产业和行业的经济增长高于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或行业,就业弹性就会变小。

  二是投资转向。同样的资本投入,大企业要比中小企业雇用的劳动力少,国有企业要比民营企业雇用的劳动力少。

  三是产业发展不足。如果把19大行业按三次产业分类,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最低,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而第三产业各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强,且传统服务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要强于现代服务行业。

  四是新旧产业调整。当一些旧的产业逐渐退出时,必然会造成一些失业

  五是国企改革。国有集体经济进行改制重组时,会出现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

  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弹性系数的影响。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从业人员总数。从公式可以看出,从业人员总数增长取决于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动态作用,并且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当劳动生产率增长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时候,从业人员总数必然下降。一般来说,加快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要比提高劳动生产率难度更大。

  就业结构性矛盾对就业弹性系数的影响。就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的不匹配以及对岗位的过高期望值都会使就业弹性系数变小。即使有大量的就业岗位需求,如果知识、技能与岗位不匹配,或者对岗位有过高的期望值都会阻碍就业,从而使就业弹性系数下降。

消除影响就业弹性的不利因素

  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抓住经济增长提高就业总量的着力点。在就业弹性系数保持一定水平的情况下,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最直接推动力。从2006年的就业弹性系数来看,经济增长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城乡就业岗位5万个左右,净增城乡就业总量3.7万人,其中城镇净增就业6-9.6万人,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作用相当明显。因此,首先要在经济增长中拓展就业空间,即以持续的经济增长稳定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继续发展制造业,抓住工业提升经济总量和增加就业的着力点。江苏正处于工业化的重要阶段,先进的制造业正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制造业又是吸纳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2005年全省制造业就业人员245.17万人,占全部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41%。在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仍占很大比重,主要是提供生活用品的行业,并且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一方面要保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外资投入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吸引外资和开办外资企业的数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中缓解就业弹性系数下降的着力点。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所带来的是就业弹性系数的降低,而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提高就业弹性系数。据测算,每一单位固定资本所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密集型的轻纺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的2.5倍。因此,应综合考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成为持续创造就业的过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重点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劳动密集程度高,单位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多于大企业,同时还具有数量众多、劳动密集度高的特点。目前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主要渠道,约75%的已就业岗位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来自中小企业。据统计,大型企业创造1个就业岗位需投资22万元,中型企业创造1个就业岗位需投资12万元,小型企业创造1个就业岗位只需投资8万元。

  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抓住促进就业增加三产就业弹性的着力点。第三产业的高就业弹性系数,理应成为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是提升就业增长弹性、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社区服务业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较现代企业低一些,因此承担着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增劳动力创业的重任。政府有责任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社区就业,如对社区服务企业给予就业补贴,对公益性服务实行政府购买的方式,或者在社区建设中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扩大就业岗位的基础投资。

  促进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转移,抓住城乡统筹就业的着力点。在制定就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上,必须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期巨大压力。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如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完成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问题,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制定就业政策时,要在大力抓好城镇就业的同时,把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纳入整个就业工作中,统筹考虑城乡就业。要尽快取消导致城乡不平衡发展的政策措施,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要加速建立覆盖面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在农村隐性失业的农民能够无后顾之忧地转移出来,减少农村中的劳动力沉淀。要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村服务业转移,从而最终实现农村适龄劳动力向城镇和三产的充分转移。

  促进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充分培训,抓住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着力点。要大力调整劳动力技能结构,减少就业结构性矛盾对就业弹性的负面影响。目前全省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下岗职工依然是引领求职群体的“主力军”,初中、高中、大专和大学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约为:1.14、1.43、 1.38、2.08。具有初级技能、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为2.23和2.21,而技师、高级技师等技术等级高的存在需求大、求职人数少的现象,表明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因此,要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注意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增强再就业的能力;大力发展技校教育,更多地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实用型人才;推行在职培训,提高职工适应职业变化和岗位变化的能力。

  总之,要下大力气解决劳动者技能水平与提高产业竞争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推动就业弹性的稳定增长。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就业弹性系数"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