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保罗·吉尔福特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乔伊·保罗·吉尔福特(Joy.Paul.Guilford 1897-1987)美国心理学家,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创始人
主要从事心理测量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1950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目录 |
1897年吉尔福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马奎特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聪明,而且积极学习新事务的农夫,家庭成员中,还有哥哥和妹妹。他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成就,就能够追过三年级的程度,而更在 12 岁的时候就通过了高中的入学考试。不过因为家庭的因素没有直接进入高中,而是跟同龄的同学同年进入高中。1914 年他从奥罗拉高中毕业,之后当了两年小学教师,又进内布拉斯加大学学习一年,他曾一度想成为化学家,后应征入伍。1919 年他回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在那里,F.海德让他担任助理以筹措学费,这让他对心理学产生兴趣。1922 年和 1924 年先后获该校学士和硕士学位。期间,他担任临时心理诊所主任,处理了约 100 个个案,这一经历让他感到,单靠 IQ 来了解儿童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认为对于智力需要有更完整的鉴别方式。
1924 年,吉尔福特进入康奈尔大学师从 E.铁钦纳攻读博士学位,还曾与 L.瑟斯顿、C.斯皮尔曼、赫尔森有过交往。1926 年,他和露丝结婚,后育有一女成为工业心理学家。1927 年,他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伊利诺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工作不久后,1928 年返回内布拉斯加大学任心理学教授,在这里,他逐渐赢得国际声誉并成为美国有名的心理学家之一。1940 年,他在南加州大学任职。1949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 年他提出了关于智力的一篇论文,他认为,前人所认为语文能力测验与非语文能力测验和计量能力测验是正交的看法,是错误的。举例而言,在测验非语文能力的方式上,仍会用到英文字母,所以应该做较为清楚的区分。1959 年他提出三维智力结构模式,1967 年又在其主要著作《人类智力的性质》中对此模型作了较为全面而详尽的论述。1962 年退休。1964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科学贡献奖,1974 年获教育测验服务社教育与心理测量贡献奖,1977年任国际智力教育会主席。1983 年获心理学基金会金质奖。
1987年病逝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
吉尔福特因应用心理测量方法和因素分析进行人格特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智力的分类而驰名世界。他根据因素分析和信息加工原理,将智力机为是由操作、内容和成果三个变项构成的立体型的智力结构。操作即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式思维、聚合式思维和评价五种不同方式;操作的内容又包括用于图形的、符号的、语义的或行为的四种材料;成果也分单位、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应用六种产物。这样,在三个心理维度交互作用之下,由每一个变项中任一项目结合起来,整个智力结构即形成4(内容)×5(操作)×6(成果)120个不同的组合。这120个组合可视为人类智力的120个不同因素。吉尔福特已识别智力结构中的70多个智力因素。
1982年,吉尔福特又修正其理论,将内容中原周围形的材料,再分成视觉与听觉两种,于是将智力视为5×5× 6=150个不同因素的组合体。吉尔福特将其上述智力结构的模式推荐为认知心理学的参考系统。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论中引人间目的内容之一是对创造性的分析。他把以前曾被从智力概念中忽略的创造性与发散性思维联系起来,还将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相对应。他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往和独创性三个维度,是创造性的核心。吉尔福特还提出人格是由态度、气质、能力倾向、形态、生理、需要和兴趣六种特质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一个六角形的交工体,从不同角度可以观察到七种不同的人格特质。
主要著作包括:
- 《统计学》(1940)
- 《人格》(1959)
- 《智力的分析》(1971)
- 《超越智商》(1977)
- 《认知心理学的参照框架》(1979)
- 《创造性才能》(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