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改超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农改超是指将农贸市场改为超级市场,或曰“生鲜超市”,或曰“农贸超市”的改革模式。
1985年,国家正式宣布取消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统派购制度,改为实行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棉产品和其余农产品,放开购销价格和流通渠道,实行市场购销。从此,由政府投资并管理的菜篮子工程--"农贸市场"出现,每2-3万人设置一处几百至上千平方米的农贸市场,每个农贸市场服务半径约为500米。这些星罗棋布、遍布城乡的农贸市场,虽然购物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但毕竟在我国"菜篮子工程"中承担着零售环节流通任务,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助过一臂之力。
随着现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农贸市场内摊位多了,进货渠道也广而杂,难以规范化管理,有的甚至成为"假冒伪劣集散地、偷税漏税特区、藏污纳垢的天堂",开放了逾16载的农贸市场日益暴露出弊端。 在超市消费异军突起的形势下,曾在市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农贸市场无法再"养尊处优",这种局面代表了消费者对消费安全的关注,也代表了消费者对超市生鲜经营的认同感。只有经营主体的组织化、规范化,经营产品才能标准化、规范化越来越成为政府与企业界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很多农贸市场逐渐向生鲜超市转变。
农贸市场超市化,从表面看是实行明码标价、统一收银,建设冬暖夏凉的购物环境等,但根本特征是使农贸市场公司化经营,由企业规范管理,统一合理地配置资源。企业法人接受政府、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对成千上万名消费者承担法律责任,从以往农贸市场"卖商品",转变为农贸超市"卖商品加服务"。
"农改超"后,与原来农贸市场质的区别,就在于它采取的是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定价的连锁超市化的经营方式。进货,直接到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批发中间的多环节,成本高的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连锁超市销售渠道运作规范,使生鲜食物的新鲜、质量有了保证,顾客消费风险问题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保障。如蔬菜、水果、海鲜、冰鲜、河鲜、干货等产品从产地运回来,还要经过检测、分级、加工等,以方便顾客选购。这些,则是农贸市场所无法做到的。
随着近年连锁超市规模快速扩大,以单店生鲜经营为基础的运作模式正在受到极大的挑战,在门店营运管理、品质控制、长期经营成本和投入产出等方面都使大规模连锁发展受到诸多困扰,生鲜经营模式亟待更新。新的目标模式是在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支持下的连锁经营。
生鲜超市应以生鲜自营为起点,在能够把握商品销售规律、商品结构、加工成本结构和定价策略等之后,以生鲜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逐步发展产品加工外包,通过与供应商和承包商的长期磨合,最终实现高效的社会化专业分工,形成产销联盟。生鲜经营模式更新和生鲜供应链资源整合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生存。
在连锁经营和生鲜超市的发展中,政府主管部门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政府在食品卫生安全上的监管力度,确立和规范行业管理标准,建立相关食品经营管理认证体系。发挥政府协调工作优势,建立产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解决农业和流通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样既可以促进生鲜超市的发展,又可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环境建设会带来双赢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