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员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共享员工,也称为“共享用工”,是指不同用工主体之间为调节特殊时期阶段性用工紧缺或富余,在尊重员工意愿、多方协商一致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前提下,将闲置员工劳动力资源进行跨界共享并调配至具有用工需求缺口的用工主体,实现社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员工供给方降低人力成本、员工需求方解决“用工荒”、待岗员工获得劳动报酬的多方共赢式新型合作用工模式。
共享员工的做法让员工在企业之间临时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共享员工”的合作成为国内企业应对疫情进行积极自救的一次创新之举。
从狭义上来讲,共享员工是指由企业端主导发起人力资源共享的企业间余缺调剂灵活用工模式;从广义上讲,则指包括企业、个体等不同用工主体间劳动力资源的一种调剂和共享模式。
共享员工模式作为共享经济和零工经济的结合体,其本质上是灵活用工模式的一种创新形态;B2B和C2B是新冠疫情下的企业主流应急共享用工模式;共享员工模式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合作用工新形态,未来应整合国家和社会、企业、劳动者个体等多方力量协同合作。
共享员工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要素、资源要素、动机要素、平台要素、机制要素等,它们彼此相互作用并共同构成共享员工模式的五要素模型。
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下,一些暂时难以复工的中小企业要为员工支付基本工资,压力很大。同时,由于网购需求猛增,线上零售企业门店员工、配送小哥职位出现大量空缺,于是出现了“共享员工”这一新的用工模式。随着在线零售行业为“共享员工”抛出橄榄枝,“共享模式”在各行业中不断产生新突破,逐渐从线上零售行业推广至物流、制造业等行业,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
共享员工并非新生产物,其类似形态(如灵活用工、零工经济、借调用工、劳务派遣等)早已在国内外出现,只是传统用工形态中企业间员工共享和“借用”行为相对较少而未被广大受众所认识。这种特殊时期劳动力共享和自由调配方式在部分发达国家尤为流行,且被称作灵活用工的一种表现形态。
各地方和众多企业也用创新方式盘活就业市场,增加就业新机会。疫情期间,“共享员工”成为潮流,让暂时劳动力过剩的传统餐饮业来劳动力暂时紧缺的电商零售平台工作。劳动共享,解决餐饮、电商和员工三方燃眉之急。商务部也下发通知,鼓励企业间可以“共享员工”保就业稳流通。
2020年7月,东莞税务局在“共享员工”模式的基础上,新推出“税收数据+专员”精准辅导的服务模式,利用“税收大数据分析平台”,主动为缺人企业匹配合适的“共享员工”。
共享员工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用工形态,其相较于劳务派遣、劳务外包、借调用工、兼职、灵活用工、零工经济等主要传统用工形态理念,它们既有相似“基因”与联系之处,也有些许“变异”和本质区别。
共享员工模式的基本内涵有如下特征:
(1)各主体要素参与共享用工的基本前提是存在可供共享的闲置劳动力资源、各方平等自愿、不以员工调剂进行非法营利,且其根本动机是实现多方共生共赢。
(2)共享员工本质上是一种“跨界用工”(包括跨地域、跨行业、跨企业、跨部门、跨职能等)、临时借用、分享“剩余”劳动力、信任经济下的新型用工模式。
(3)从适用情形和条件来看,并非所有企业、所有岗位均适用共享员工,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突发事件导致企业停工停产(如自然灾害、突发疫情、缺乏订单等)、生产淡季出现员工富余、行业特性导致季节性用工峰谷波动等特殊情形;同时,该模式一般适用于季节性用工、密集型服务用工、用工流动性较大的企业,且通常仅适用于低技能、非保密性、“短期培训快速上岗”的非核心岗位,而高门槛、高技能岗位则难以实现共享用工。
(4)企业视角下的共享员工模式还具有短期应急性、高灵活流动性、不打破原有雇佣关系、用工关系多元化以及“有限止损,无法盈利”等基本特点,即强调共享员工更多是特殊场景、特殊时期、特殊阶段且短期性的应急对策,共享用工合作结束后需要归还员工;同时,两个以上用工主体在同一期限内同时共用一个或一类人,且用工主体可以是跨界合作的不同企业、同一集团内部的不同关联企业或同一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此外,国家人社部等相关部门也明确强调“原用人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借出员工,原用人单位和借调单位均不得以‘共享用工’之名进行违法劳务派遣”。
“通过共享员工模式,人力资源得以实现流动,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也恢复了一定的社会产出水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指出,“共享员工”在暂时劳动力过剩的传统餐饮业与暂时劳动力紧缺的新兴电商零售平台之间激发了劳动共享,传统餐饮企业、电商零售平台和员工三方都解了燃眉之急。
“灵活用工将是未来中国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重大变化。”盘和林指出,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解决资源壁垒,拉近人力过剩企业和人力紧缺企业的距离,实现供求双方快速、精准匹配,将能让劳动力资源得以更有效流动。
“由于许多行业有淡旺季,在淡季时,如果要保持旺季时的人力规模,企业用工成本会增加;在旺季时,可能面临无法迅速组织员工的困境。对企业用工需求而言,灵活用工的模式在未来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温莎集团副总经理杨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