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实验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从众实验是为了证明从众现象而做的测试性实验,其中以谢里夫社会规范实验和阿希的从众实验最为著名。
谢里夫利用自主运动这一错觉现象,告诉被试,黑暗环境下的光点在运动,然后让被试判断光点运动的距离。因为人们一般没有自主运动错觉的知识,所以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随后,谢里夫让一位实验助手以肯定的语气指出光点运动的距离,结果发现经过几次实验之后,被试们的距离判断会越来越接近于实验助手所给出的运动距离。
阿希让7名被试在一张纸上印有3条(A、B、C)线段的纸上找出与标准线段长度相同的,如图。实验需要测试多组不同的被试,每组人要做18个测试。
在回答的过程中,7名被试按座位顺序一个一个回答,但其实前6名被试都是实验助手,只有最后1名是真被试。18次测试中,实验助手有12次故意出错,他们一起给出相同的错误答案。结果发现,真被试们的最终正确率为63.2%,而没有干扰单独测试的对照组正确率是99%;而且,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即选择了和实验助手们相同的错误答案,5%的人从头到尾从众,只有25%的人一直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
由于在从众实验中,并没有给不从众者任何处罚,也不会对从众者进行任何奖励。所以根据分析,从众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在面对多数人完全一致的回答时,被试开始相信自己的意见是有错误的。在阿希实验之后,实验者询问那些在回答错误的被试,有少数人声称自己看到的就是那样。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一种情况是:被试屈从于多数人的判断,做出和其他人一致的回答,以便被多数人所接受。
同时,如果实验者的助手伪装成的被试们回答的答案不一致的话,哪怕只有一个人回答了不同的答案,也会显著的降低被试从众的概率。证明了在团体中不同意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