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信息社會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信息社會

  信息社會也稱信息化社會,是脫離工業化社會以後,信息將起主要作用的社會。

  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中,物質和能源是主要資源,所從事的是大規模的物質生產。而在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以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為目的信息經濟活動迅速擴大,逐漸取代工業生產活動而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

  信息經濟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並構成社會信息化的物質基礎。以電腦、微電子和通信技術為主的信息技術革命是社會信息化的動力源泉。

  由於信息技術在資料生產、科研教育、醫療保健、企業和政府管理以及家庭中的廣泛應用,從而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

信息社會的特點

  (1)社會經濟的主體製造業轉向以高新科技為核心的第三產業,即信息和知識產業占據主導地位;

  (2)勞動力主體不再是機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

  (3)交易結算不再主要依靠現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貿易不再主要局限於國內,跨國貿易和全球貿易將成為主流。

信息社會與知識社會

  信息社會也常被稱為知識社會,但兩個概念的側重略有不同。在知識社會知識創新成為社會的核心;相對於“信息社會”而言的,信息社會的概念是建立在信息技術進步的基礎之上,“知識社會”的概念則包括著更加廣泛的社會、倫理和政治方面的內容,信息社會僅僅是實現知識社會的手段;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社會形態的變革從而推動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創新2.0)。在知識社會裡,每個人都要學會在信息海洋里來去自如,培養認知能力和批評精神,以便區分有用信息和無用信息,擁有新知識;知識社會也使得創新不再是少數科技精英的專利,而成為成為更為廣泛的大眾參與,推動了創新的民主化進程;知識社會作為網路社會必將更加關註全球問題:通過國際合作和科學協作,環境破壞、技術風險經濟危機和貧困等問題有望得到更好的解決;知識共用是知識社會的拱頂石,以大眾創新、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為特點的創新2.0是知識社會的實質,而知識社會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源泉。

信息社會的基本結構和發展趨勢[1]

  西方信息社會學說的另一個主要貢獻,是在不同程度批判工業社會種種弊端的基礎上,對未來社會的結構特征及其發展趨勢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預測和描述。

  西方信息社會學說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曾經使用“後工業社會”、“超工業主義”、“第三次浪潮”等多種概念來概括未來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對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躍遷這一歷史性轉折的深刻程度把握不准。約翰·奈斯比特的重要功績則在於他對未來社會提出了“信息社會”的定性概括。[2](P2-5)他指出,“雖然我們仍然認為我們是生活在工業社會裡,但是事實上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以創造和分配信息為基礎的經濟社會”。[3](P1)認為,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轉變,是最具有爆炸性的轉變,“美國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結構改革,其深刻程度不亞於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變化。”[3](P16)他進而指出,把握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過渡,應當抓住五個重點,即:信息社會是真實的經濟存在,而非抽象的思想;通訊和電腦技術上的新發明將縮簡訊息的流動時間,加快變化的步伐;新的信息技術將首先用來解決舊工業上的任務,然後逐漸產生新的活動、新方法和新產品;在這個文字密集社會裡,我們比以往更需要具備基本的讀寫技巧;新信息時代的技術並非絕對的,它的成敗取決於高技術與高情感相平衡的後果。[3](P18)托夫勒指出,社會又一次處於歷史性技術飛躍發展時期的邊緣。首要的基本的根據在於,新的生產體系要求加速改建整個能源結構。新技術和新產業的“制高點”是:電子電腦工業,宇航工業,海洋工程,遺傳工程。電子電腦的特色是,能源消耗少、成本低、效能廣;宇航工業是下一次技術革命的策源地,太空生產將成為科技人員的熱門課題;海洋工程將為饑餓世界解決最困難的食物問題,並提供豐富的礦產;遺傳工程“已準備進入經濟領域”,“今後三十年內,生物學將取代化學”,農業將採用它以提高食物供應量。

  對技術革命必須引導,“採取迴避和詛咒的態度,只能宣判自己及後代的末日,因為這一變化的力量,範圍和速度,是以往歷史中任何東西所不能比擬的,……。”[4](P221)這就表明,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變遷,是技術,生產,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人類戰略選擇的必然。在此基礎上,托夫勒對未來社會的結構作了生動的預測和描述。他認為,在未來社會裡,傳播工具將呈現出非群體化趨勢,強大而集中控制生產形象的電視廣播網一統天下的局面將一去不再復返,並使人們的思想非群體化;超工業社會將建立新的信息領域,為無生命環境輸入智慧,並通過電腦儲存處理大量的信息,極度地擴大社會記憶,使之變得既豐富又活潑;長期批量性生產將轉變為短期、少量與預定性生產,大公司的目標結構、責任將發生改變,將強調其社會的道德責任;電子家庭的出現將改變人們的工作、就業方式和生產資料占有方式,節約能源、減少污染,家庭成為社會的中心,有利於給社會帶來更大的穩定;機器自動化的發展將使更多的人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投入到腦力勞動中,並出現“生產者與消費者合二而一”的新的生活方式,這對於彌合市場導致的生產與消費的分裂,具有重大的意義;民族國家正在削弱“,全球主義”“、全球意識”正在增長。

  丹尼爾·貝爾在《後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中,首先從根本上揭示出,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資源發生了戰略性轉變。在工業社會裡,戰略資源是資本和勞動,而在未來的新社會裡,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則是信息和知識。他寫到:“廣泛地說,如果工業社會以機器技術為基礎,後工業社會是由知識技術形成的。

  如果資本與勞動是工業社會的主要結構特征,那麼信息和知識則是後工業社會的主要結構特征。”[5](P9)以此為出發點,以美國社會發展的一些重要的新事實為基礎,貝爾對“後工業社會”的特征或發展趨勢做出了推測性的描述。主要包括:

  (1)經濟方面:從產品生產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

  (2)職業分佈:專業與技術人員階級處於主導地位;

  (3)中軸原理:理論知識處於中心地位,它是社會革新與制定政策的源泉;

  (4)未來的方向:控制技術的發展,對技術進行鑒定;(5)制定決策:創造新的“智能技術”。[5](P14)

參考文獻

  1. 魏鋼,郭勤,代金平.西方信息社會學說新析[M].重慶社會科學.2006.7
  2. 劉吉,金吾倫等.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中譯本序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3. 3.0 3.1 3.2 [美]約翰·奈斯比特.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M].梅艷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4. [美]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4.
  5. 5.0 5.1 [美]丹尼爾·貝爾.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對社會預測的一項探索[M].高銛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鲈鱼,Dan,y桑,寒曦,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信息社會"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