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工業社會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工業社會(industrial society)

目錄

什麼是工業社會

  工業社會是工業生產為經濟主導成分的社會。是繼農業社會或傳統社會之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時又稱現代社會。

工業社會的特點

  • 以大機器的使用和無生命能源的消耗為核心的專業化社會大生產占據了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
  • 社會分化劇烈,社會分工精細。
  • 法治取代人治成為政治系統運行的基本方式,社會的民主化程度提高。
  • 城市數量增加、規模加大,農業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數以下。
  • 交通運輸工具和通訊聯絡手段高度發達,個人、群體、組織、區域、國家日趨開放。
  • 人的思想觀念充分更新,競爭意識和時間觀念加強,崇尚科學、信服真理、追求變革成為人們基本的行為或價值取向

  工業社會是在農業社會長久積累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基礎之上演變而來的,更是對農業社會的超越,然而,工業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由順應而至掠奪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城市化的極度發展壓縮了人們的生存空間;高節奏、強競爭的生活加重了人的心理負擔和生理不適;人際交往中的事本主義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工業社會的分類

  從工業社會出發,可以將社會分成三種類型: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所謂前工業社會即是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機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以農業、漁業、採礦等消耗天然資源的經濟部門為主的社會形態。工業社會的主要特征是大機器工業生產取代了以往的農業、手工業生產。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經濟部門主要以製造業第二產業為主。後工業社會是工業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產物,後工業社會的關鍵變數是信息和知識,主要經濟部門是以加工和服務為主導的第三產業甚至第四、第五產業,諸如運輸業、公共福利事業、貿易金融保險房地產、衛生、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等。

工業社會的基本社會結構和危機[1]

  西方信息社會學說的貢獻,首先在於深入剖析了工業社會的基本社會結構,並從工業社會得以建立的基礎層面,揭示了其潛在的危機,指明瞭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必然性。

  在西方信息社會學說的眾多論著中,較為全面地審視工業社會潛在結構的,當屬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該書中,托夫勒從技術基礎、經濟形態、社會群體和組織、信息通信、權力結構、觀念形態等領域,揭示了“第二次浪潮”或工業化浪潮的基本結構。其主要特征包括:

  (1)在技術領域,以不可再生的燃料作為能源基礎,工業技術和大機器生產、大規模集體生產的工廠、工業產業群的突飛猛進,由鐵路、公路與運河組成的交通網和由批發商經紀人製造商代理人組成的貿易網形成了大規模的銷售系統,三者結合,形成了第二次浪潮的共同特征。

  (2)在經濟領域,工業化浪潮像一個“無形的楔子”,把生產和消費劈成兩半,市場第一次成為人類生活的巨大中心。市場的存在與擴張,帶來了生產率的猛增。但生產與消費的分裂,也導致了政治、文化的深刻矛盾與衝突,甚至影響到人們的家庭生活和兩性關係、人的精神與個性。“貪得無厭,商業腐化,人與人之間關係墮落到冷酷無情的金錢關係,所有這些,並不是利潤制度所獨有的現象”,而是工業化的後果,是所有以市場作用為中心的社會的反映。標準化,專業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集權化,組成了工業化文明相互聯繫的六個法則;不惜一切代價,甚至不顧破壞生態的危險,追求國民生產總值,成為第二次浪潮各國政府盲目追求的目標。

  (3)農業文明中大家庭的結構變成了人口簡單、富於流動的現代化小家庭;與工廠制度相適應的,以守時,服從,死記硬背和重覆作業為特征的群體化教育;有限責任公司成為主要的社會組織形式,它既打開了投資的閘門,又擴大了對社會的控制。圍繞著這三個核心結構,出現一大批同樣按工廠組織原則建立的社團組織,形成錯綜複雜的社會組織生態,構成了工業社會的社會領域。

  (4)在信息領域,創建了郵局,發明瞭電話電報,為工業化時代的通訊打開了渠道。報紙,廣播,電影和電視等傳播工具也都體現了工業化的基本原則,大規模地製造出標準化的“事實”,通過幾個集中的“思想工廠”加工,傳入千百萬人的腦際。

  (5)在權力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技術專家,他們是工業社會的“組織者”;技術專家控制了“組織手段”,並以此掌握了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的控制權;同時需要龐大的政府這個“加速器”作為工具,以組織協調整個體制的運轉。

  (6)貫穿在工業化一切觀念意識形態之中的是“工業現實觀”(indust-reality)。它所傳播的是三個核心的信念,即:人類要面對自然,征服自然的觀念;認為工業化是社會進化的更高階段,第二次浪潮文明比誰都優越;把征服自然與社會進化結合在一起的進步的原則,認為歷史潮流奔向人類生活更美好的未來,勢不可擋。同時,構築起了由同步化、標準化、直線化的時間、空間觀念,以適應工業文明發展的需要。

  西方信息社會學說對工業化的歷史作用作了充分的肯定,認為工業化浪潮形成了世界有史以來最有力量,最有向心力,最有擴張性的工業化社會制度。但同時也揭示了工業社會基本結構本身就存在著無法剋服的局限性和潛在的危機。托夫勒認為,從工業社會發展的趨向看,來自兩個方面的基本事實,說明工業文明面臨著巨大的危機,正在消逝。

  首先,第二次浪潮本身出現的兩個變化,使工業文明不可能再正常生存下去。“第一,我們在征服自然的戰役中,已經到達了一個轉折點。生物圈已經不容許工業化再繼續侵襲了。第二,我們不能再無限地依賴不可再生的能源,而它至今還是工業發展的主要補貼。”這也就意味著,工業化文明的先決條件——廉價的能源與廉價的原料都將趨於消失。

  其次,工業社會內部也發生著分崩離析的壓力。生產與消費巨大的分裂,在時間上、空間上以及在人的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差距,並以它令人吃驚的複雜性,使人們付出了一系列的代價。“第二次浪潮處在危機中。因為我們發現福利制度的危機,郵政制度的危機,學校制度的危機,保健制度的危機,城市制度的危機,國際財政金融制度的危機,民族國家本身存在著危機,第二次浪潮價值觀念也在危機之中。”甚至人們的社會身份和人的個性也陷入了危機之中。[2]

  丹尼爾·貝爾則從當代西方社會內部結構的脫節和斷裂的角度,論證了資本主義文化的內在矛盾。在1976年出版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中,貝爾深刻地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演變過程中,形成的經濟、政治與文化三大領域之間的根本性對立和衝突。

  他指出,在現代西方社會,社會結構的中軸原理是經濟化。經濟領域中全部活動都嚴格按照“效益原則”運行,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在這個日趨非人化的經濟和技術體系中,人的豐滿的個性被壓榨成片面而單薄無情的分工角色。在政治領域中,20世紀的經濟危機和政治運動迫使資本主義國家政府集中權力,增強對社會生活的干預,形成了經濟體系之外的又一個龐大王國。其軸心原則是廣為派生的“平等”觀念。

  西方各國政府面臨民眾不斷深入的平等呼聲,一方面被迫擴充官僚機構,管以前不管之事;另一方面,逐步將傳統政治代議制延展為基礎寬大的直接參与制。這樣,階級衝突和對抗的局面雖得到控制,但因政府無法滿足眾多的平等要求,公眾與官僚機構之間的矛盾卻成為大問題。最為嚴重的斷裂發生在西方國家的經濟基礎與文化領域之間。在文化領域內起支配作用的軸心原則既不是“經濟效益”,也非“平等權力”。藝術和思想的靈魂是所謂“自我表達和自我滿足”。與經濟、政治體系中發達的組織與管理模式相反,文化領域向來標榜“個性化”、“獨創性”以及“反制度化”精神。在經濟主宰社會生活、文化商品化趨勢嚴重、高科技變成當代人類圖騰的壓迫局面下,變革緩慢的文化陣營步步退卻抵抗,強化了自身的專利特征和自治能力。[3](P9-12)貝爾認為,資本主義文化的矛盾源於資本主義精神中“宗教衝動力”(“禁欲苦行主義”)與“經濟衝動力”(“貪婪攫取性”)的內在衝突,其經濟、政治、文化三大領域分別圍繞自身的軸心原則,以不同的節律交錯運轉,甚至逆向摩擦。隨著後工業社會的到來,這種價值觀念方面的衝突將更加突出,難以遏制。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魏鋼,郭勤,代金平.西方信息社會學說新析[M].重慶社會科學.2006.7
  2. 劉吉,金吾倫等.千年警醒:信息化與知識經濟(中譯本序言)[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3. [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趙一凡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Dan,Zxe,泡芙小姐,东风,y桑,Mis铭,Lin,寒曦.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工業社會"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74.14.20.* 在 2015年1月11日 14:09 發表

媽媽工業社會好可怕QAQ我們不要再複製西方了,好不好? 還是古制好啊,工業應當是為人所用,而不是將人控制,不能量產的東西才最有魅力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