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學習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Learning Capacity)

學習力(Learning Capacity)

目錄

什麼是學習力

  學習力,是指一個人或一個企業、一個組織學習的動力、毅力和能力的綜合體現。

  學習力是把知識資源轉化為知識資本的能力。個人的學習力,不僅包含它的知識總量,即個人學習內容的寬廣程度和組織與個人的開放程度;也包含它的知識質量,即學習者的綜合素質、學習效率和學習品質;還包含它的學習流量,即學習的速度及吸納和擴充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看它的知識增量,即學習成果的創新程度以及學習者把知識轉化為價值的程度。

  組織學習力是人們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能直接轉化為創新成果。它倡導團隊學習比個人學習更重要,團隊具有整體搭配的學習能力,團體內信息和知識自由流動,高度共用,團隊學習既是團隊成員 相互溝通和交流思想的過程,也是團隊成員尋求共識和統一行動的過程,從而也是產生團隊的“創造性張力”的過程。

學習力是本質

  學習力是本質的競爭力。當今世界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在上個世紀60年代,被《財富》雜誌列為世界500強的大公司,堪稱全球競爭力最強的企業。然而,1970年的500強到80年代有三分之一銷聲匿跡,到上世紀末更是所剩無幾了。這一方面反映了風起雲涌的新科技革命和新經濟的產生迅速切換或淘汰傳統產業的大趨勢,但同時也反映出這些大企業不善於與時俱進,跟不上時代的節拍而被時代拋棄的必然。實踐證明,企業凡通過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團體學習、建立共同願景、系統思考等提高學習的修煉,都能在原有基礎上重煥活力,再鑄輝煌。

  美國的微軟、日本的松下是這樣,我國山東青島的海爾也是這樣。

  其成功的奧秘在於:

  • 一是能以最快速度,最短時間學到新知識,獲得新信息;
  • 二是組織的員工尤其是領導層能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 三是加強"組織學習",形成具有特色的組織文化,集思廣益,獲得最大成效;
  • 四是以最快速度、最短時間把學習到的新知識、新信息用於企業變革與創新,最大限度地適應市場和客戶的需要。[1]

管理學領域的學習力

  “學習力”一詞,是學習型組織管理理論中的核心理念,最早源於彼得·聖吉的導師——美國系統動力學奠基人佛睿斯特教授於1956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該文運用系統動力學的原理描述未來組織的理想形態,這也是彼得.聖吉五項修煉模型的重要思想雛形。

  其實,學習型組織管理理論的提出時間早於企業再造理論,但是,它的應用卻要晚一些。學習型組織管理理論的推廣是因為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和企業再造理論在實踐中紛紛失敗。與它們相反的是,學習型組織管理理論使當今很多著名企業重新煥發了生命的活力。比如,在美國排名前25位的企業80%都採用了學習型組織管理理論。

  所以,無論是從時間還是從作用來看,學習型組織管理理論都是當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論之一。

  學習型組織管理理論的應用首先表現在國家管理中。新加坡和歐盟都是這方面的典型。

  新加坡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這與它的國家管理理論是分不開的。新加坡一直致力於將自己的國家建設成學習型的國家,將自己的政府建設成學習型的政府;而歐盟在1998年就已經提倡將歐盟各國都建設成為學習型的社會。新加坡的200多個企業經常各自組織起來,通過閱讀和討論的方式學習新的知識;而歐盟則明文要求一個合格的歐盟公民至少要懂三國語言。

  學習型組織管理理論同樣能為企業的成功提供動力。

  美國微軟公司的市值大於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市值的總和,這種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創建學習型企業理論的實施。

  如今學習型組織理論已經延伸到學習型城市、學習型企業、學習型家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學校等各個領域,學習型組織將成為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教育學領域的學習力

  學習力自1956年隨著學習型組織的提出緣起於管理領域,後被遷移到教育領域,主要研究教學中如何構建學習者的學習力以促其有效終身學習。因為學習力理論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領域,國外植根教育領域的學習力研究並不多,從全球範圍來看,教育領域的學習力教育研究都尚處於初級階段。

  國內最早在教育領域進行學習力教育系統研究的是著名學習力教育專家餘建祥,目前已進行了十多年的研究和實踐,逐步形成了較完整、系統的教育領域學習力教育理論體系和訓練體系。他創立了學習力“六要素說”,認學習力主要包括學習方法、學習動力、時間管理、學習習慣、學習心智(情商管理)、學習意志六個要素,這六個要素互相關聯又相對獨立,任何一個要素的改善,都會促進學習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學習力“六要素說”相較於原先的“四要素說”和“七要素說”理論,更傾向於實踐性和可實施性,把學習力教育理論朝應用領域大大推進了一步。

  根據調查,剛入學的五六歲兒童,約有82%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極有自信,而當他們16歲時,這一百分比急降為18%。五分之四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在重新面對學習時會有無力感。為什麼呢?——是沒有學會學習!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                     ——埃德加•沙因(世界著名未來學家)

  復旦大學原校長楊家福教授曾說,一個大學生在畢業離開大學的那天,他在這四年裡所學的知識有50%已經過時。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知識創造與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人類知識總量翻番所需要的時間已從過去的100年、20年、10年縮短到目前的3年左右。有人預計,在50年後,人類所擁有的知識總量中,現存知識只占其中的1%。換句話說,在未來的50年中我們所用的知識絕大部分都是新知識。因此,個人社會競爭力的高底不僅僅取決於你現在掌握了多少知識,更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學習掌握新知識的速度和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說今天知識折舊速度加快。電腦和現代通信技術使知識的實效性和時效性變得很快。大部分的知識可以複製。擁有某種知識的優勢會迅速失去。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

  所以未來個人學習力將是其最核心的競爭力。

學習能力的特征[1]

  學習能力有幾個重要特征:

  (1)自主性,是指個體生命自覺、自願地去學習,而不是被迫去學習;

  (2)能動性,是生命主體積極富有創造性地去學習,而不是對知識、信息簡單地吸收。同時還要會消化,要善於轉化成生命所需要的物質和精神能量。

  (3)創造性,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推陳出新、吐故納新、融會貫通,是為了創新和創造,而不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那種現狀。

學習力是學習型組織真諦之一[2]

  學習型組織是一個能使組織內的全體成員全身心投入並有持續增長的學習力的組織。這就是學習型組織的第一個真諦。學習型組織的第一個真諦著重強調的就是一種學習力。

學習力三要素

  学习力

  學習力是由三個要素組成的。這三個要素分別是學習的動力、學習的毅力和學習的能力(如左圖)。學習的動力體現了學習的目標;學習的毅力反映了學習者的意志;學習的能力則來源於學習者掌握的知識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

  一個人、一個組織是否有很強的學習力,完全取決於這個人、這個組織是否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堅強的意志和豐富的理論知識以及大量的實踐經驗。

  学习力模型

  右圖是學習力的模型。這個模型揭示了學習力和其三要素的內在聯繫。這個模型告訴我們,學習力是其三個要素的交集,只有同時具備了三要素,才能成為真正的學習力。當你有了努力的目標,你只是具備了“應學”的動力;當你具備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你僅僅具有了“能學”的力量;而當你學習的意志很堅定的時候,你不過是有了“能學”的可能性。只有將三者合而為一,將三者集於一身,你才真正地擁有學習力。

學習力是企業競爭最終的決定力

  下圖是反映了一種遞進關係。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企業的市場競爭實質上是產品的競爭,產品的競爭其實就是技術的競爭,而技術的競爭一定要歸結到人才的競爭上。所以,我們從前總是將企業的競爭最終歸結到人才的競爭上。但是,最新的學習型組織理論告訴我們,企業的競爭最終一定是學習力的競爭。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学习力的竞争

  因為,人才是有時間性的。你只能保證自己今天是人才,卻無法保證明天的你依然是一個人才。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教授提出,今天的大學生從大學畢業剛走出校門的那一天起,他四年來所學的知識已經有50%老化掉了。當今世界,知識老化的速度和世界變化的速度一樣越來越快。所以,為了使你在明天依然是一個貨真價實的人才,一定要有學習力作為你的後盾。

  每一個人才背後,一定要有很強的學習力做為支撐物。如果你的學習力每況愈下,那你很可能從一個“人才”變成你的企業乃至社會的一個“包袱”。人才其實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變的,不是永恆的。它需要不斷地晉級,不斷地發展,只有人才的學習力不斷地加強,不斷地提高,才能保證人才的新鮮,這樣的人才才是信息時代的人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所以,人才競爭的背後隱藏著學習力的競爭。對企業來說,尤其如此。企業一定要努力建立自己的學習型組織,只有這樣的組織才能使企業在未來的競爭中居於不敗之地。企業要致力於提高整個企業組織的素質,要努力修煉成為學習型組織,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總之,不論是聰明的企業領導還是聰明的家長,對你的員工、對你的子女重視的不應僅僅是文憑上的學歷,更重要的是他是否具有足夠強的學習力。

樹根理論

  树根理论

  1.什麼是樹根理論

  如果將一個企業比作一棵大樹,學習力就是大樹的根,也就是企業的生命之根。這就是樹根理論。

  2.樹根理論的意義

  樹根理論告訴我們,評價一個企業在本質上是否有競爭力,不是看這個企業取得了多少成果,而是要看這個企業有多強的學習力。這就像我們觀察一棵大樹的生長情況一樣,不能只看到大樹鬱郁蔥蔥、果實纍纍的美好外表,因為無論有多麼美的外表,如果大樹的根已經爛掉,那麼眼前的這些繁榮很快就會煙消雲散。所以,一個企業短暫的輝煌並不能說明其有足以制勝的競爭力,反而會讓人心生悲哀。學習力才是企業的生命之根,企業一定要精心培植自己的根,讓自己的根越來越深厚、越來越堅強,只有這樣,才能在以後可能遭遇的種種風雨中挺立不倒。小孩子學習也是這樣,只有擺正了學習態度,只有從內心真正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他才可能堅持不懈地去努力,才可能獲得成功。

  企業一定要明確學習力的重要性。雖然我國有一些企業一直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一些優秀的國營企業,一些優秀的三資企業和一些優秀的民營企業。他們很重視培養自己的學習力,經常不定期的開展各類學習活動。

  但是,從總體上來說,我國還有更多的企業需要正視自己組織的學習力,需要建立有效的學習型組織來提升自己的學習力。

衡量團隊的學習力[3]

共同願景

  推動企業邁向未來的動力不是現金,而是每位員工的熱情和智慧。共同願景,是學習型文化的基礎、核心,是指導企業和員工行為的哲學。在學習型組織的開始階段,可能一部分成員持有相同的願望,但是只有人人都衷心嚮往的願望,才能成為組織的共同願望。這需要培養的過程。因此,建立共同願景是企業經營者的首要職責,是學習型組織成功的法寶。

暢通的信息渠道

  在學習型文化的環境中,組織內部所需的各種信息通過三種渠道得到有效地溝通

  縱向信息溝通,即沿著組織的指揮鏈在上下級之間進行,使領導同其下屬成員之間保持信息暢通;

  橫向信息溝通,指的是團隊以及內部成員之間同一層次所發生的溝通,如:營銷部門向生產部門提供市場供求信息,研發部門向營銷部門瞭解社會對新產品設計質量的反饋意見,其主要功能是使系統之間協調配合和相互瞭解;

  斜向信息溝通,即不同系統。不同層次人員之間的溝通,如:質量管理部門、技術部門的領導與生產部門的員工就產品質量、加工技術等事項的信息溝通

  無論哪種溝通,及時、有效都是原則,即所傳遞的信息恰是接收者工作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接收者對信息的理解與信息發出者傳遞的信息含義相同或近似,接收者充分瞭解了當前的情況和今後工作的趨勢。

群體互動式學習

  員工深刻認識到群體互動式的學習效率遠遠優於單個個體的學習效率。組織在個人單向學習的同時,更註重雙向學習,學習的基本單位變成團體而不是個人。在團隊中,成員根據自己的最高願望和團隊追求的共同目標,通過“深度匯談”,共用信息,重新創造自我;成員能夠做到從未做到的事情,超越自身;個人的知識在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相互轉化過程中逐漸上升。擴大為組織的知識,進而提高了知識使用的效率。

知識共用的氛圍

  在此,“知識就是力量”的理解已發生深刻變化,力量不是來自於保密的知識,而是來自共用的知識。“知識共用有益於企業和個人發展”的觀念根植於企業成員的心目中,公開交流。分享經驗、共用知識瀰漫著整個組織。

  在這種文化中,分享和利用知識往往是員工的自然行為,知識共用已變成工作本身的有機部分,而不是可忽略的,或附加的虛飾。成員之間常常通過非正式方式 (或場合)交流成功的經驗,探討業務技能和創新,互相幫助去學習所需的新技能。這樣,組織內部形成了動態的知識流,完成了由個體知識,集體知識。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在轉化中不斷產生新知識,實現了知識創新

有效的激勵機制

  學習型文化的組織中,從上到下,都在建立健全評估和激勵體系,對組織成員的學習和創新給予支持和獎勵。

  • 一是支持成員學習,鼓勵組織成員分享知識,並把員工將新知識帶到部門中看成是寶貴的資源和財富;
  • 二是激發員工創造性思維,激勵員工提出新見解和看法:促進員工對問題的思考,並對員工的意見及時提供反饋;
  • 三是組織提倡員工的冒險和實踐精神,支持員工進行不懈的嘗試,允許員工犯錯誤,並把錯誤看成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 四是建立學習行為的榜樣,促進組織的學習氛圍。由於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因而激勵也是多方面的。組織中的管理階層知道哪些激勵對員工的影響微乎其微甚至完全不起作用,於是不斷調整自己的激勵實踐,想辦法儘可能地學習氛圍。知識共用能給員工帶來自我價值實現的滿足感,使之成為員工一種內在的需要,而不是一種外在的要求。

學習力的構成要素

  因研究的視角不一,導致各學者對其構成要素的說法不一,較為典型的有以下幾種說法:

  1.“四要素說”。英國布裡斯托爾大學Guy Claxton教授(2002)首先提出了學習力構建的四個要素,即通過四種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四種力量“4R”:順應/順應力(resilient/resilience)、策應/策應力(resourceful/Resourcefulness)、反省/反省力(Reflective/Reflection)、互惠/互惠力(reciprocal/Relationships)。

  2.“七要素說”。英國 ELLI項目以Guy Claxton教授的開拓性研究為基礎,後經過深層次研究豐富了學習力的構建要素,併在語言表達上做了精確定義,它們分別是:變化和學習(Changing and Learning)、關鍵好奇心(Critical Curiosity)、意義形成(Meaning Making)、創造性(Creativity)、學習互惠(Learning Relationships)、策略意識(Strategic Awareness)、順應力(Resilience);該項目認為七個要素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關係,屬於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其中一個或者兩個要素獲得發展,其他要素及個體的學習力水平亦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提升。

  3.“綜合體說”。美國哈佛大學W. C. Kirby教授(2005)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豐富了學習力的內涵,並出版專著《學習力》,他認為學習力應該是包括學習動力、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一個綜合體。此外,他提出:學習力還包括興趣、好奇心和創造等非智力因素。

  4.“六要素說”。著名學習力教育專家餘建祥在長期的研究實踐中,提出了“六要素說”,他認學習力主要包括學習方法、學習動力、時間管理學習習慣、學習心智(情商管理)、學習意志六個要素,這六個要素互相關聯又相對獨立,任何一個要素的改善,都會促進學習能力的改善和提升。

參考文獻

  1. 1.0 1.1 肖紅偉.第七章 通向快樂成功的六把金鑰匙 生命快樂成長的教育藝術.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年9月.
  2. 雷世綱.第二篇 學習型企業——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模式.企業管理出版社,2009.09.
  3. 馬慶喜,方淑芬.中外管理.2004年第11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6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學習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23.128.51.* 在 2009年11月22日 12:42 發表

很好!對教學工作很有幫助,謝謝!!!

回複評論
117.90.55.* 在 2009年12月1日 08:40 發表

太有用了,我能否借用一下以上的圖型,用於我的論文中?

回複評論
180.168.66.* 在 2010年12月27日 16:04 發表

真不錯

回複評論
221.226.47.* 在 2011年10月29日 09:46 發表

我想問一下,這些內容是源於哪些的觀點,有沒有參考文獻?方便分享一下~

回複評論
Dan (討論 | 貢獻) 在 2011年10月29日 11:14 發表

221.226.47.* 在 2011年10月29日 09:46 發表

我想問一下,這些內容是源於哪些的觀點,有沒有參考文獻?方便分享一下~

添加了參考文獻,希望對你有幫助!~

回複評論
郑向泽 (討論 | 貢獻) 在 2012年8月7日 22:34 發表

太棒了!

回複評論
115.53.42.* 在 2015年3月4日 16:46 發表

so so good!

回複評論
Sky Chum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8月12日 06:59 發表

我一個工科生看得特興奮

回複評論
111.202.248.* 在 2018年11月12日 16:01 發表

太有用了,謝謝!

回複評論
114.253.252.* 在 2020年1月10日 12:09 發表

收益,謝謝整理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