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10+3機制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10+3機制

  10+3機制是指東盟十國與中、日、韓三國的合作機制,在每年定期舉行外長會議、財長會議、領導人會議等。20世紀90年代後期,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東盟國家逐步認識到啟動新的合作層次、構築全方位合作關係的重要性,並決定開展"外向型"經濟合作。10+3和合作機制應運而生。

10+3機制的國家組成

  10國是指東盟的汶萊(1984年)、柬埔寨(1999年)、印度尼西亞、寮國(1997年)、馬來西亞、緬甸(1997年)、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1995年)。總面積約446萬平方公裡,人口約5.6億。

  3國是指中國、日本、南韓三國。

  東盟-中、日、韓(10+3)合作機制2001-04-13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一體化區域經濟集團化並行不悖,相互促進。經濟全球化推動了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促進了各國人員、信息、文化的交流,極大地推進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經濟區域化既是經濟全球化在區域範圍內的一種表現形式,從長遠看也是對全球化的促進。[1]

10+3機制的成立背景

  10+3機制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危機意識的產物。在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中,東亞國家深刻認識到在金融全球化的時代,遇到困難時難以獨善其身,只有協調與合作,才能抗禦金融風暴和經濟動蕩。

  從另一方面來說,東亞也已經擁有開展區域合作的一些最基本的條件:

  1、東亞在冷戰後保持了多年的總體穩定,和平與發展是地區形勢的主流;

  2、東亞內部貿易額已經占總貿易額的30%以上,區域內投資、人員往來不斷加強;

  3、在信息化時代和知識經濟的浪潮中,東亞正在建立起新的產業迴圈,東亞各國都是這一鏈條中的一環;

  4、東亞合作有著歷史傳統,近代以來,許多先行者和思想家作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東亞各國和人民之間思想相通,在文化和價值觀方面有許多共同點;

  5、東亞已經建立起一些次區域經濟組織,如東盟。還有一些次區域合作,如湄公河和圖們江流域合作。還有小區域合作,如新馬印馬泰國之間的“增長三角”等。東亞已經有區域合作的初步的經驗。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速,國際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東亞要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就必須加強區域合作。

10+3機制的創立與發展

  創立

  東盟——中、日、韓(10+3)合作機制源於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1990年提出的“東亞經濟集團”設想,後來改稱“東亞經濟論壇”。因美國反對,日本消極,論壇未能啟動。東盟在1995年曼谷首腦會議上提出舉行東盟與中、日、韓首腦會晤的設想。1997年底,首次東盟與中、日、韓(時為9+3,1999年柬埔寨加入東盟後成為10+3)領導人非正式會晤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

  發展

  • 領導人非正式會晤。1997年底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首次非正式會晤後,又在河內和馬尼拉舉行了第二、三次會晤,2000年11月在新加坡舉行了第四次首腦會議。
  • 部長級會議。已啟動的有外交部長會議、高官會議、財政部長會議、財政和中央銀行副手會議、經濟部長會議、經濟高官會議。
  • 第二軌道(非官方)活動有東亞展望小組會議、主要產業-商業論壇和中日韓三邊政策研究機構合作。

10+3機制的成果

  1999年底第三次10+3領導人會晤發表《東亞合作聯合聲明》,提出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等公認的國際原則處理相互關係;強調要推動東亞國家間的對話與合作,促進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睦鄰友好。

  《聯合聲明》明確東亞合作的重點領域是:經濟、貨幣與金融、社會及人力資源開發、科技、發展合作、文化和信息、政治安全和跨國問題等8個領域。

  • 經濟合作方面是加速貿易、投資和技術轉讓,鼓勵信息技術電子商務方面的技術合作,推動工農業合作,加強中小企業,推動旅游業的發展,鼓勵積极參与東亞增長區——包括湄公河盆地的發展;通過考慮將諸如建立“東亞經濟委員會”以及為主要地區工業啟動產業論壇的倡議聯繫起來,以促進民營部門更廣泛地參與經濟合作活動;同時,鑒於這些行動是實現了持續經濟增長以及對於防止東亞再次發生經濟危機所發揮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參加國同意繼續進行結構改革,並加強他們之間的合作。
  • 貨幣與金融合作領域是在共同感興趣的。金融、貨幣和財政問題上加強政策性對話、協調與合作,初始階段可以集中在巨集觀經濟風險管理、加強公司管理、資本流通的地區監管、強化銀行和金融體系、改革國際金融體系、通過10+3的框架,包括10+3財政和央行領導人和官員的對話與合作機制,加強自救與自助機制。
  • 社會及人力資源開發方面是在諸種實施“東盟人力資源開發倡議”、建立“人力資源開發基金”以及“東盟社會保障體系行動綱領”等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
  • 科技發展領域是加強合作,加強能力建設,促進東亞經濟發展及可持續增長。增強技術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本地區長期的經濟和政治穩定。
  • 文化和信息領域是加強地區合作,向世界其他地區宣傳亞洲的觀點,進一步促進東亞人民之間的交流,推進對彼此文化的瞭解、友好與和平,集中瞭解東亞文化的力量和優點,認識到本地區的力量部分來源於其多樣性,併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繼續努力。
  • 政治安全領域是繼續進行對話、協調與合作,加強相互理解與信息,從而在東亞地區建立持久和平與穩定。在跨國問題上加強合作,以解決東亞各國在這一領域的共同關切。

10+3機制歷屆會議

首次會議

  1997年12月15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會議議題是:1、21世紀東亞前景;2、全球關係特別是亞歐關係;3、保持地區經濟穩定方面的合作,特別是東南亞金融危機問題;4、深化地區經濟聯繫方面的合作,包括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5、國際經濟問題方面的協調與合作。

第二次會議

  1998年12月16日在越南河內舉行。會議議題是:1、東盟與中日韓在地區經濟恢復方面的合作;2、東盟與中日韓面向21世紀維護和促進地區和平、安全與穩定方面的合作。

第三次會議

  1999年11月28日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會議議題是:1、回顧對《河內行動計劃》的支持和後續行動;2、就21世紀東亞合作交換意見;3、就地區和安全問題交換意見;4、就第三屆亞歐會議準備工作交換意見。

第四次會議

  2000年11月24日在新加坡舉行。會議議題是:1、東亞的未來;2、加強東亞合作。

第五次會議

  2001年11月5日在汶萊斯里巴加灣舉行。會議議題是:1、討論東亞展望小組報告;2、加強10+3合作:貿易和投資合作、基礎設施與人力資源開發、培育地區意識。

第六次會議

  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金邊舉行。議議題是:1、東亞研究小組最終報告;2、東亞發展倡議;3、東盟一體化倡議;4、老、柬、緬加入亞歐會議。

第七次會議

  2003年10月7日在印尼巴釐島舉行。會議議題是:1、就國際和地區政治、經濟問題交換看法;2、深化10+3合作的途徑;3、東亞研究小組最終報告中短期措施的落實情況;4、10+3人員交流和人力資源開發研究小組報告;5、東亞發展倡議與10+3框架的聯繫;6、10+3合作的發展方向。

第八次會議

  2004年11月29日在寮國萬象舉行。會議議題是:1、地區及國際政治、經濟事務;2、加強10+3合作的途徑和機制;3、10+3合作未來發展方向。

第九次會議

  2005年12月12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

第十次會議

  2007年1月14日在菲律賓宿務舉行。

第十一次會議

  2007年11月20日在新加坡舉行。

  會議審議通過了第二份《東亞合作聯合聲明》和《2007-2017年東盟與中日韓合作工作計劃》,決定建立10+3合作基金。

第十二次會議

  2009年10月24日在泰國華欣舉行。重點討論氣候變化、災害管理、糧食和能源安全公共衛生、經濟和金融以及教育合作。

第十三次會議

  2010年10月29日在越南河內舉行。會議議題是:1、回顧10+3合作,展望未來發展方向;2、就地區和國際問題交換看法。[2]

第十四次會議

  2011年11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亞巴釐島舉行。

第十五次會議

  2012年11月19日,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15周年紀念峰會在柬埔寨金邊舉行。

第十六次會議

  2013年10月10日,第16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在汶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舉行,汶萊蘇丹哈桑納爾主持會議。

  東盟10國以及韓、日、美、俄、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領導人或代表出席。

第十七次會議

  2014年11月13日,第17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在緬甸首都內比都舉行。

第十八次會議

  2015年11月2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第十八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nonameh,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10+3機制"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