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The nonmonetary overinvestment theory)

目錄

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概述

  投資過度理論又分為貨幣投資過度理論和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兩種。

  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則強調非貨幣因素在經濟周期形成中的作用。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Cassel)、威克塞爾(K.Wicksell)和德國經濟學家斯皮托夫(A.Spiretuoff)。該理論並不否認貨幣因素對引起投資過度的作用,但認為這種影響是次要的,導致投資過度的主要因素是新發明、新發現、新市場的開闢、以及農產品的豐收等。

  非貨幣投資理論與貨幣投資理論之間的最大差別,很明顯就在於是什麼原因引起了投資過度。非貨幣投資理論在理論上並不以貨幣為依據,他們也提到貨幣力量,但把它放到了從屬的、被動的地位,對他們來說,貨幣因素可以看作是當然現象而不是一種推進力量。他們所著重的是屬於生產範圍內的那些因素,如新發明、新發現、新市場開闢等等。也就是為新投資提供機會的那些環境。

  庇古熊彼特的分析,則在很大程度跟這種理論相接近。該理論所描述的擴張過程,跟貨幣投資過度學派的論調大致相同。投資活動的恢復,產生了收益購買力。需求增長了,首先是資本品和投資資料的需求增長,然後是消費品需求的增長。價格上漲了,主要是資本品和投資資料(鋼、鐵、水泥、木材、磚瓦等等)價格的上漲。

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的貢獻

  非貨幣投資過度學派在經濟周期理論方面的最大貢獻,正是繁榮走向崩潰這一轉折過程的解釋。

  斯庇索夫認為,之所以會發生危機,是由於資本在實際上的不足。他進一步指出所謂資本不足的意義,並不只是貨幣資金的缺乏,而是在一定的有限種類的商品生產中發生了嚴重不均衡的現象。繁榮走向崩潰的造成,不是由於儲蓄過度,而是由於儲蓄不足;引起資本不足並使繁榮終止的原因,並不是消費不足,而是在某種意義下的消費過度。進入蕭條時期以後,普遍存在的是悲觀情緒。悲觀情緒和對投資的厭惡,使購買力的量趨於萎縮。資本並不用於投資或購買生產品,卻都被貯藏了起來,或用以填補虧損。蕭條持續一段時期以後,由於工資削減、原料價格下跌、利息率下降、生產方式改進等原因,使資本設備的建造成本降低,因此新投資受到了鼓勵。新投資的出現,形成了促成蕭條走向複蘇的力量。

  但斯庇索夫認為,蕭條時期自動形成的這類調整,本身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打破蕭條下的僵局,他認為還必須藉助於如新發明、新發現、農產品收穫量增加等等外來的突出的刺激力量,才能打開投資的新局面,提高預期利潤率。現在有許多學者一致認為,十九世紀的周期現象,就是由種種新發現和新發明釀成的。在種種新發現和新發明等外生因素刺激下,經濟又進入了另一輪繁榮階段。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Zfj3000,Cabbage,Yixi,泡芙小姐,jane409.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