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非現場審計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非現場審計(Off-site Audit)

目錄

什麼是非現場審計

  非現場審計是指審計人員通過連續地收集、整理被審計對象業務經營管理的數據和資料,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流程進行分析的遠程審計程式。

  它是現代信息處理和傳遞方式下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審計監督方式,與現場審計相比具有全面性、時效性以及審計成本低、效率高和規範性強等方面的優勢。

  非現場審計通過對審計對象相關業務數據和資料的不間斷調集、整理和分析,查找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疑點和異常,評價經營管理狀況、內部控制狀況和風險程度,為現場審計提供線索和資料,為編製審計計劃、安排審計資源提供支持。

  非現場審計的範圍,一是對會計信息統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測試和評價;二是對業務經營的遵循性和合規性進行評價;三是對經營管理的經濟性、有效性及總體狀況進行評價;四是內控評價和風險評估,即對審計對象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進行評價,對風險狀況進行評估。

非現場審計的程式[1]

  1.資料調集。利用銀行各種信息系統和其他信息資源,通過電腦網路、磁介質、紙介質等信息傳輸渠道,收集各項業務經營管理數據及有關文字資料。目前,非現場審計主要通過總賬傳輸、城綜網、櫃面業務、信貸管理信息、人力資源管理等系統及有關業務部門採集數據。主要數據信息包括總賬信貸資金財務存款房地產金融等數據。綜合經營計劃、業務管理辦法、規章制度、業務檢查報告等是非現場審計重要的非數據信息資源。

  2.資料整理。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標準對調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產生非現場審計分析所需的特定數據和資料。根據調集到的總賬和報表數據加工產生項目數據——計算非現場審計分析指標——形成非現場審計分析報表。

  3.資料分析。根據整理得到的基礎數據和資料,採用各種方法監測業務經營管理狀況,分析、查找違規行為、潛在風險及異常情況,併進一步對經營管理狀況進行風險評估。

  4.問題質詢。就發現的疑點、問題及異常,採用多種方式,向審計對象提出質詢,根據反饋結果做出審計判斷。實施質詢程式,能夠突破數據來源的局限,使審計觸角延伸到全行,便於掌握細緻而直接的信息,從而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評價和結論。

  5.審計報告。根據問題查找、風險評估、問題質詢的結果,按照現場審計和其他有關工作需要形成報告。非現場審計報告形式多樣,有綜合報告、專題報告、風險評估報告審計線索和資料報告等。

非現場審計的意義[1]

  1.提高審計全面性。非現場審計依托高科技手段,通過遠程調集所屬機構的業務數據,進行持續監測,有助於全面把握分支機構和各項業務的風險程度和內控狀況,剋服了傳統審計不能全面審計的弊端。

  2.增強審計時效性。非現場審計藉助電腦和網路系統,連續不斷地收集數據並及時發現問題,有助於將風險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降低風險,減少損失,彌補了現場審計問題查找滯後的缺陷,填補了現場審計兩次審計間隔期間審計對象的風險得不到監控的空白。

  3.提高審計效率,節約審計成本。非現場審計分析經營管理的數據和資料,找出問題、疑點和異常,提供給現場審計,使其有針對性地跟進檢查、核實。非現場審計還提供與現場審計有關的數據和資料,使其事先能夠及時瞭解審計對象各方面情況,有的放矢地安排工作計劃,減少現場審計次數,縮短現場審計時間。

  4.促進審計管理科學化和規範化。

  商業銀行目前大都實行了相對垂直的審計體制,客觀上要求進一步提高審計管理的科學性和規範性。運用非現場審計手段,可以綜合各方面因素,對所屬機構和各項業務進行評估,把握其風險狀況,有助於準確選擇審計重點,科學制定審計計劃,合理配置審計資源。

  5.非現場審計還可以利用占有業務數據資料、持續監測業務動態及掌握分析方法的優勢,對有關業務和領域進行專題分析,為相關決策提供依據和支持。

非現場審計的方法[1]

  1.核對法。即對數據之間應有的關係進行核對。包括不同科目之間、科目與報表之間、不同報表之間、上下級機構之間數據的核定。如經核對,發現違背應有的數據關係,則作為疑點。

  2.對比分析。將分析對象的數據指標與標準數據指標對比,或不同對象之間的數據指標對比,找出差異點。

  3.變動分析。將某一項目或指標在不同時點上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其變動有無異常。

  4.比率分析。通過分析各種比率,評價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質量等。

  5.差異分析。通過分析實際數據與理論數據或預算數據的差異,查找經營中存在的控制問題。

  6.趨勢分析。對一個較長時期的某些指標數據的變動趨勢進行分析,觀察其波動的合理性。

  7.相關分析。某些數據指標與另一些數據指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係,可以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分析、發現其間的異常。如不良貸款率與利息實收率之間存在很強的負相關關係,如果出現兩者同時上升現象,則明顯違背這一規律,很可能存在問題。

  8.聚類分析。所謂聚類,就是按照類別來歸聚。將某個分行的數據指標放在全行範圍內進行比較顯不出太大異常,但與其情況類似的分行相比較,則可以看出明顯差別,以此為切入點,查找可能存在的問題。

  9.結構分析。如對資產質量分析時,可按貸種分組,考察不同貸種及其變化對貸款總體質量的影響,找出各貸種與資產質量之間的關係,並分析其影響程度。

  10.因素分析。將影響某一數據指標的眾多因素分別加以考慮,分析各因素及其變化對該數據指標的影響,發現不利因素或因素的不利變化,提出改進措施,找到努力方向。

非現場審計實現的思路[2]

  要實現真正的非現場審計,應該利用電腦技術、網路技術對被審計單位的數據進行實時採集、加工、存儲、分析和傳輸,從而得到及時、科學和完善的審計數據和審計分析結果,使審計工作從事後審計轉變為事後審計與事中審計相結合,從靜態審計轉變為靜態審計與動態審計相結合。

  非現場審計在技術實現上主要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一)數據採集

  要實現非現場審計,必須研究如何採集被審計單位的電子數據。另外,如果不能採集到真正的審計數據,則會得出錯誤的審計結果,正所謂“垃圾進,垃圾出”。由於電子數據的採集是非現場審計的關鍵步驟,本文將在第三部分重點研究。

  (二)數據傳輸

  在非現場審計中,對數據傳輸的保障性要求較高,必須具有較高容錯性,任何一個通信的斷線不能影響整個數據採集子系統,系統必須具有自動檢測斷線功能,在通信線路正常後能自動再聯接,並能實現斷點續傳。

  (三)數據存儲

  對於採集到的電子數據,需要採取一定的方式來存儲這些數據。一般採用以下兩種方式進行存儲:

  對於數據量大,訪問和分析要求比較高的數據,可以考慮採用數據倉庫技術進行存儲;對於具有一定的數據量,但數量級別上遠不如集中存儲的數據,可以考慮傳統的資料庫存儲技術,或者建立數據集市

  (四)數據處理

  在非現場審計環境下,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處理採集來的電子數據。所以,可以採用聯機分析處理(on-1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OLAP)以及數據挖掘(data mining)等技術來對數據進行分析,本文將在第四部分研究。

實施非現場審計的建議[2]

  (一)建立、完善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

  為了保證非現場審計的實施,需要制訂相關的內部控制制度,比如,對審計部門開展非現場審計的許可權、職責、內容、範圍等要做出明確的規定;對非現場審計的程式、方法,電子數據的取得要有可操作性的強制性規定;制訂對審計部門和被審計單位具有約束力的非現場審計處罰規定。從管理制度上做好非現場審計的開展工作,有利於更好地發揮非現場審計的作用。

  (二)建立、完善非現場審計條件

   1.完善非現場審計網路

  在已有網路的基礎上,通過“防火牆”及相關的網路安全技術,建立完善的非現場審計網路,從而保證非現場審計的實施。

  2. 豐富、完善分析模型

  通過建立分析模型,將科學的分析技術和優秀審計人員的寶貴經驗固化到系統中,使之在全系統範圍內共用,可有效統一作業標準,切實保證審計質量。通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趨勢分析、對比分析、聚類分析、相關分析、結構分析與因素分析。概括地說,成功的分析模型,應當是數理統計定性分析及風險控制原理的有效結合,一旦脫離這個前提,推斷的精度及確切性就難以保證,甚至陷入沒有經濟內涵的純粹數理計算之中。目前,西方國家所運用的非現場審計分析模型,有不少已經相當成熟,如:經營風險的識別、衡量與評估方法體系、數理統計和系統分析方法體系、審計風險控制技術方法體系等,都很值得我們借鑒與參考。

  3.加速非現場審計軟體研發

  如果說,分析模型為非現場審計提供了核心技術與作業標準,那麼審計軟體則擔負著技術實現與標準執行的雙重任務。藉助審計軟體,不但能輕鬆完成數據調集、整理、勾稽關係審核等繁重的基礎工作,還能深入進行實質性的分析與評價,從而成功實現電腦海量存儲、高速處理與審計分析模型的有機融合。為此,二者必須協同運作、緊密結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應註意借鑒國外同業的先進成果,如西方國家廣泛使用的模塊化、嵌入式審計軟體包,成功實現了與業務系統的無縫集成和同步運行,使對審計對象的持續、實時、動態監測成為現實,在防範和發現電腦舞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三)統一規劃,分步推進

  應本著統一規劃,分步推進的戰略思路,首先在某一範圍建立非現場審計的試點。在此基礎上,擴大非現場審計的範圍,併進一步完善非現場審計的某些環節。

  (四)採用集中分析、分散核實的電腦審計模式

  現場審計和非現場審計互為條件,互為補充。在非現場審計階段,集中力量對採集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非現場審計,選擇進一步審計對象,併在現場審計中證實情況或具體瞭解問題的原因,提出整改意見。

  (五)加強對審計人員的培訓

  開展非現場審計要求審計人員具有複合型的知識結構,不僅要掌握財會、審計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雖然目前審計人員都接受了一些電腦知識培訓,但一般多是初級程度的培訓,如文字處理、電子錶格、會計軟體的操作等。大部分審計人員並不知道電腦處理與網路技術的運用有什麼風險、怎樣控制才能有效降低這些風險,也不知道如何利用電腦和網路技術進行審計,更不用說如何採用聯機分析處理以及數據挖掘等技術來分析審計數據了。電腦技術人員雖然對電腦和網路技術比較熟悉,但他們又不熟悉會計和審計知識,不知道需要審什麼、應該怎麼審。因此,在實施非現場審計時,需要對審計人員做進一步的培訓,以適應非現場審計的需要。

  (六)高層領導重視,審計人員積极參与

  實施非現場審計是一項投入大、風險大、實施難度大的系統工程,是審計模式、審計思想、審計方式的一場變革,高層領導要樹立起正確的信息化理念,必須下決心,投入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資金,並監督這些資金的合理使用。沒有高層領導對這一巨大工程的認識:支持與直接參与就沒有成功的可能。大量的實踐表明:高層領導的重視是成功實施非現場審計的關鍵。同時,提高審計人員素質、覺悟,促使他們積极參与,也是成功實現非現場審計的關鍵條件之一。

商業銀行非現場審計的問題及對策[3]

  目前商業銀行在開展非現場審計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難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認識不到位。由於受傳統審計觀念的影響,一些人對非現場審計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未能形成現場審計應建立在非現場審計基礎上的現代審計理念,思想上存在畏難情緒,工作上消極觀望,給開展非現場審計工作帶來很大的負面效應,直接影響到非現場數據信息的採集。審計涵蓋面窄,手段單一,很難通過恰當的方式全面監測並及時發現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

  2、人員不足。隨著銀行業務處理電子化進程的加快,非現場審計將成為審計監督的主要方式和手段。由於種種原因,在銀行內審部門既懂銀行業務又懂電腦的非現場審計人員較少,多數人員業務技能單一,缺乏綜合分析能力,有的只是臨時“客串”,對一些非現場審計項目常常疲於應付,直接影響到非現場審計工作質量。

  3、水平相對落後。近年來,隨著銀行各項業務電子化、網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現代化的電腦應用技術理應成為非現場審計數據採集、處理、分析的主要手段。但從目前實際情況看,有相當一部分銀行內審部門存在電腦配置較低、硬體設施落後、介面不全、缺乏適用的審計業務應用軟體等問題,以致大量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共用和利用,風險監測分析技術水平較低。

  4、非現場審計業務培訓交流較少。非現場審計工作要求審計人員既要對銀行業務比較精通,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又能夠熟練使用電腦這一重要的工具,同時還能夠會使用一些通用審計軟體。但目前多數行還達不到這一要求,非現場審計人員的業務素質的提高主要靠個人的自學和摸索,而系統規範地學習、培訓和交流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非現場審計人員業務水平的提高。

  5、尚未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一些商業銀行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學、合理的非現場審計管理辦法和操作規程,因此不能從制度上明確非現場審計監督的對象、方法、範圍和相關責任界定,對相關業務及高風險領域缺乏規範的監控,業務操作隨意性較大,影響到非現場審計工作水平的提高。

  商業銀行應如何有效地開展非現場審計工作,最大限度地監控和防範經營風險,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

  1、提高對非現場審計工作的認識。與傳統的審計方式相比,非現場審計是一種新的審計方式,容易被人們忽視。因此,銀行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要轉變觀念和認識,充分認識到非現場審計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切實關心和支持非現場審計工作,參與審計電子化建設,整體規劃,統籌協調,加速電子化進程,促進非現場審計工作的健康發展。

  2、進一步優化非現場審計的人員結構。應根據非現場審計工作需要,培養一批既精通銀行業務,又熟悉電腦技術的高素質、複合型審計人才,定人、定崗、定責,以滿足非現場審計監測和數據處理業務的需要。

  3、加大非現場審計的科技投入。根據總行要求和非現場審計發展趨勢,儘快搭建非現場審計數據平臺,充分利用現有數據資源,建立起一套業務覆蓋面廣、審計周期短、查詢效率高、分析準確的非現場審計系統。同時要加強電腦硬體建設,根據需要配置存儲量大、運轉速度快的電腦設備。

  4、加強非現場審計業務的培訓和交流。對非現場審計人員進行現代審計理念和電腦輔助審計方法的培訓,造就一批精通銀行業務和電腦技術的複合型人才;經常開展非現場審計工作研討和經驗交流,併成立專家小組,及時分析和處理非現場審計中發現的問題,不斷提高非現場審計人員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水平。

  5、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非現場審計工作保障機制。要建立制度保證機制,將非現場審計的要求、程式、報告制度等,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使非現場審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各級機構都能自覺接受非現場審計和質詢,並提供真實的基礎數據和審計資料。建立工作程式保證機制,通過制定規範的非現場審計操作程式,並嚴格按照程式辦事,保證審計數據的收集、加工、分析、報告和處理等做到有條不紊,統籌安排。建立技術保證機制,相關部門協調溝通,建立資源共用數據平臺,充分發揮非現場審計風險預警功能,逐步實現非現場審計自動化。同時,統一開發和推廣非現場審計業務應用軟體,拓寬審計範圍、加快審計頻率、提高審計層次。

非現場審計與現場審計的關係[1]

  非現場審計有明顯的優勢,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非現場審計主要依據經營管理數據和資料來發現存在的問題,並未去實地查證,證據不夠充分,判斷有時是基於經驗推理或推測,發現的問題可能確實存在,也可能只是疑點和異常。另外,受目前業務條件和電子化手段的限制,非現場審計無法取得相關明細數據,致使對問題的判斷難以進一步具體、深人和明確。

  彌補非現場審計局限的途徑有三條:

  一是提高非現場審計人員素質與業務水平;

  二是拓寬非現場審計信息渠道;

  三是做好非現場審計問題質詢工作。

  非現場審計與現場審計監督方式不同,二者各有優勢,各有局限。彌補局限的有效辦法就是將二者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統一於完整的審計監督體系之中。非現場審計幫助制定科學的審計計劃,提供審計線索;現場審計保證審計計劃的有效執行。非現場審計廣泛的覆蓋面與現場審計有針對性的審計點相結合,形成完整的審計監督網路,共同促進審計監督職能的有效實現。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張振清.淺議商業銀行非現場審計.經濟論壇2004年23期
  2. 2.0 2.1 王會金,陳偉.非現場審計的實現方法研究.南京審計學院.審計與經濟研究
  3. 劉為平.商業銀行非現場審計的難點與對策.2005-5-1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鲈鱼,Zxe,Yixi,泡芙小姐,连晓雾,Mis铭,方小莉,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非現場審計"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