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1个条目

認知三原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認知三原色(Cognitive tricolor)

目錄

什麼是認知三原色

  認知三原色(Cognitive tricolor),指的是學者吳伯凡提出的類比概念,公式化表達為:

  認知 = 理性 + 欲望 + 恐懼。

  意思是說,一個人認知以及由此產生行為,是由理性、欲望和恐懼三者混合而成。不同配比,產生不同認知,導致不同行為。[1]

認知三原色的原理[1]

  科學研究運用的還原法,指的是:研究較低層次,以提示由它們組成的較高層次事物或者系統的特性和規則。

  以光的顏色為例,前置思考中提到,人們看到自然界有各種顏色的光,就在研究,不同顏色的光,是否是由少數物質混合而成。

  人們發現,光有三原色,分別是紅色、綠色和藍色,三者相互獨立,任意一種光不能用其它兩種光混合而成;但三原色光,經過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得到其它光色。

  例如,紅色加綠色,可以得到黃色;綠色加上藍色,可以得到青色;紅色加綠色加藍色,可以得到白色。

  發現三原色後,各種複雜光色,理解起來就變得簡單,我們就離光色本質更近一步,同時還能利用光的混合關係,製造出所希望光色。

  類似的,學者吳伯凡把三原色類比到人的認知領域,也有助於我們更深刻理解認知,並且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認知三原色的分析[1]

理解三要素模型

  在運用認知三原色模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神奇的“3”。

  為什麼是三原色,而不是雙原色或者四原色?為什麼只要三原色,就能混合出其它顏色?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生萬物”這種現象很有趣,目前似乎也沒有得到合理解釋。但很多領域都存在三要素模型。

  吳伯凡舉《極簡歐洲史》這本書為例,本書在大框架上就運用三要素模型,去掉細節,將歐洲思想觀念拆分成“科學理性”、“信仰”和“強盜精神”三個要素。

  科學理性代表是古希臘,信仰代表是希伯來,強盜精神代表是日爾曼蠻族。三種要素配比不同,使得歐洲歷史呈現出不一樣變化。

  例如,中世紀期間,信仰和海盜精神為主,科學理性較少,使得中世紀一千年,成為蒙昧、宗教色彩濃厚,又充滿傳奇故事年代。

  這種三要素框架未必就準確,但有助於我們理解歷史,化繁為簡,抓住關鍵。類似的,理解三要素模型後,我們就能夠更深刻理解和運用認知三原色模型。

認知三原色的內容[1]

  吳伯凡認知三原色模型指的是:認知 = 理性 + 欲望 + 恐懼。

  也就是說,一個人認知以及由此產生行為,是由理性、欲望和恐懼三者混合而成。不同配比,產生不同認知,導致不同行為。

  對此,吳伯凡舉一隻碗和豬大腸為例來說明。拿一個乾凈的碗,裝上糞便等髒東西,再用最強力洗滌劑把碗反覆洗,高溫殺菌消毒,和一開始一樣乾凈。但如果一個人知道這個過程,通常都不會再用這個碗吃飯喝水。人的這種行為,我們可以運用認知三原色模型來分析。

  理性上我們判斷這隻碗乾凈,但本能上對於不潔物質恐懼很深,而對於獲取這隻碗欲望較低,最終我們就會棄用這隻碗。但對於食物豬大腸而言,雖然和那隻碗很類似,也是不潔物質容器,但很多人吃起來卻沒有什麼心理負擔。比較兩種行為認知三原色,在理性判斷和對不潔物質恐懼上沒什麼差別,差別就在於豬大腸經過烹飪後會很好吃,讓人產生很強食用欲望。於是,就產生棄用碗和吃豬大腸兩種顯著不同行為。

  以上是兩個不同情境,在同一情境中,如果認知三原色配比不同,行為也會發生改變。比如說,心理學中有一個實驗,在一定高度上用窄木板搭個橋,連接兩處。如果是在平地或者很低高度上,每個人都能輕鬆走過去。因為理性判斷沒有危險,也沒有恐懼情緒。如果提高高度,例如10米高,即便理性判斷,木板雖窄,其實和平地一樣不難走過去,很多人卻不敢走。原因就在於,認知三原色中,人本能中對於高度恐懼,顯著升高。如果想要讓人走過去,可以採取一些激勵措施,讓人產生走過去欲望。例如,給10萬元獎金,就有不少人願意走。也就是說,同一種情境中,由於一些因素髮生改變,導致認知三原色配比不同,最後就可能出現截然相反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認知三原色模型可能不夠精準。例如,情緒有很多種,不同情緒之間有差異。但如果粗略來看,忽視一些細節,在很多情境下,認知三原色模型已足夠使用。例如,一個人憤怒情緒,通常是對危險恐懼所引起,就可以歸到恐懼這類認知原色。也就是說,如果差異影響不顯著,我們可以把各個因素,都歸類到三種認知原色之中。

調配認知三原色

  當我們識別特定情境下認知三原色後,就更有條件對症下藥,通過調配認知三原色,來助推產生我們期待中行為。

  比如說,以一個人戒煙為例,我們來分析認知三原色。從理性來看,雖然大量研究證明吸煙有害健康,但不同的人認知不同。例如,有些人對概率理解不深刻,又容易陷入確認偏誤陷阱,只註意吸煙不危及生命個例,然後又抱著僥幸心理,就會判斷吸煙未必有害健康,有害也未必輪到自己。從欲望來看,煙中尼古丁容易產生海洛因效應,讓人上癮。如果煙癮較大,長期依賴,這種欲望煙民往往已經難以擺脫,因為這種欲望已經綁架煙民。煙民與其是說追求快感,還不如說是為了擺脫煙癮發作痛苦。

  從恐懼來看,吸煙造成危害通常不會馬上顯現,而煙盒上警告所產生恐懼並不切身。也就是說,煙民容易陷入青蛙效應,陷入溫水煮青蛙境地,雖然有些恐懼,但恐懼感往往不是很強。不同煙民,認知三原色配比不同,戒煙意願、動力等都不一樣,最後能否戒煙,也就因人而異。例如,稍加留心就會發現,不少煙民理性上雖然想戒煙,但煙癮很強,恐懼不足,通常只會堅持一段時間就會放棄。但如果能夠針對性地調配認知三原色,就可以提高戒煙成功概率。

  例如,吳伯凡一個朋友戒煙成功,原因是去檢查身體時,醫生說,“你長期吸煙,如果再繼續吸一個月,很可能會得肺癌”。由於醫生是權威,而且一個月很短,肺癌後果很嚴重,他本身也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才去檢查,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他就一下子戒煙成功。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會發現他關於吸煙認知三原色發生顯著變化。

  理性上關於吸煙有害健康判斷,因為醫生結論而顯著增強;恐懼由於身體不適感以及醫生判斷,而急劇放大;兩者合力,壓倒吸煙欲望。

  認知三原色中,理性、欲望和恐懼,其實會相互影響。比如說,仍以戒煙為例,如果觀察會發現,子女苦口婆心,說吸煙有害健康,往往效果不好,這是因為子女通常不是醫生,沒有權威標簽。同樣的話,如果是在三甲醫院,由有權威主任醫生來說,並且是對著異常指標頻出的檢查報告來講解,同時再拿著正常人的肺和長年吸煙者的肺的相對寫實模型或者影像報告來作說明,吸煙有害健康知識,就會有很強說服效果。

  在這種情境下,理性知識就容易被煙民接受,並且加強對香煙危害恐懼效果。類似的,不難理解,如果一個人欲望作祟,理性份額就會相應減少;而恐懼增加時,理性份額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減少。

  從認知三原色視角,也能更深刻理解巴菲特觀點:“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

  貪婪屬於欲望一類,巴菲特能力強在,能夠保持理性、欲望和恐懼三者之間較好配比,不像普通股民要麼過於貪婪、要麼過於恐懼,出現明顯失衡。

  因此,在調配認知三原色時,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單獨調整某個原色。例如,理性不足,就鍛煉批判性思維。二是,調配不同原色比例。例如,增加一點欲望,減少一點恐懼。

  吳伯凡舉了一個案例,他的一個朋友要和太太離婚。他發現朋友有些迷信,信奉一些神秘現象,就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這麼多年掙這麼多錢,有沒有想過,是你老婆旺財,她是你的一個隱秘的財神啊!你離婚以後,財神不在了,你的錢不就嘩啦嘩啦全沒有了?”這個朋友一聽,表情一下子變得莊重,重重點頭表示認可。過幾天他還打開手機,讓吳伯凡看他太太照片,說:“你說我老婆長得還可以,是吧?”吳伯凡回覆說:“當然了,你怎麼現在才發現這個事呢?”在這個案例中,如果吳伯凡曉之以理、施力理性,估計沒有什麼效果;但加強朋友恐懼,並且增加其內心掙更多錢欲望,改變認知三原色配比,效果就很好。 不僅如此,吳伯凡朋友後續認知也發生改變,雖然太太沒有變化,但他看太太眼光也產生不同,看出太太更多的好。   

認知三原色的啟示[1]

  人的認知就像皇帝做判斷一樣,經常要受姦臣蠱惑,受忠臣勸諫,還要有自身的感知。自己的感知判斷如果太弱的話,就會被姦臣、忠臣誘導,因為每個臣下都會告訴你我是忠誠,你看我對你多好啊,處處為你著想。很多人認為歷史上的皇帝夠傻,聽信姦臣,但當你真在那個位置的時候,你真的能做的比他好嗎?難道他沒有讀過歷史書嗎?他不想更長久嗎?身處高位更容易被矇蔽,需要的智慧更高。

  無論是改變自己,還是要改變別人,要看看認知三原色中的配比。哪些占比特別高或者特別低,再針對性做調配。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上任鹅陈.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認知三原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