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95个条目

組織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組織域(Organizational Field)

目錄

什麼是組織域

  根據迪瑪奇奧和鮑威爾(DiMaggio & Powell)的解釋:組織域是指那些聚集在一起、構成公認制度生活領域的組織:主要的供應商、資源與產品的消費者、制定規章的機構,及其他提供類似產品和服務的組織。

  通過“組織域”層面,新制度學派劃定了一組在共同領域內運作的組織,這一領域有組織間的聯繫,包括相似和相異組織間的橫向和縱向聯繫,以及共同擁有的文化準則和意義體系。在同一組織域中,有些組織不是直接地發生聯繫,而是由於在相似條件下的運作而表現出相似的結構特點和關係類型。組織域概念意味著擁有共同意義體系的組織群落,與領域外行動者的關係相區別,參與者之間的互動更頻繁、更重要。

組織域對創業企業集群的影響[1]

  從組織社會學新制度學派視角,選取“組織域”層面對創業企業集群的創業行為進行分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創業企業內部、創業企業之間以及創業企業和集群環境之間的創新、模仿和擴散。

  首先,在創業企業內部的創業動力方面,無論是新設企業,還是已建企業,當其面臨快速變化的動態環境時,企業為了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就必須進行創業和創新。公司創業是國家經濟發展、經營環境變化、公司自我變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其次,在集群內各創業企業之間的創新方面。熊彼特認為,創新包含了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組織創新三種形式,其中技術創新是重要組成部分。

  就企業集群的技術創新而言,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集群內企業的技術創新。企業的技術創新既是企業集群整體技術創新的基礎,也是企業集群整體技術創新的歸宿;第二階段是技術創新在群內企業間的擴散。一旦某一企業率先實施技術創新,獲得先發優勢超額利潤,集群內其它企業為了分享利潤會紛紛模仿這種新技術。當集群內多數企業都採用了這種新技術時,對於那些採取舊方式的企業而言,出於生存的需要,必須進行適應性模仿,即進一步的技術擴散;第三階段是企業集群技術的整體創新與升級,這是群內技術要素的一種重大的新組合。

  最後,在創業企業和集群環境之間的創新方面。無論是國家層次的創新,還是區域層次、產業層次上的創新,都可以看作是一個由多種要素及其相互關係組成的一個系統,即“創新系統”。“創新環境”這一概念由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首次提出,創新環境被認為是誘導創新的區域中由制度、法規、實踐等組成的系統。企業在創新環境中集聚,使得群內企業享受到單個企業所無法實現的大規模生產和技術、組織、創新的好處。

  在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創業企業和所在的企業集群環境是一個互動的開放系統。新制度學派學者孔德拉(Kondra)和海寧斯(Hinings)對制度環境與組織間相互關係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筆者將其理論模型應用在對創業企業和創新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分析之中(見下圖)。在下圖中,橫軸表示的是企業對制度環境的適應度,從左向右依次升高;縱軸表示的是企業經營績效水平,從下至上依次提高。在這個2×3矩陣中,企業區分為四種不同類型,即一般創業者、創業失敗者、守成型創業者和創業成功者。

Image:创业企业和制度环境的互动关系.jpg

  一方面,制度環境對企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四種企業類型在創業企業集群中的不同行為選擇。

  第一,如果企業的制度環境適應力較高,就將其歸為“守成型創業者”。創業企業集群中的多數企業屬於守成型創業者,它們與所在的集群環境相適應,其經營績效與環境平均水平大體相當,創新動力不足,呈保守型態勢。

  第二,如果企業適應制度環境的能力較低,而且其經營績效低於環境平均水平,則該企業就屬於“創業失敗者”。失敗者可能是主動創新遭遇失敗的企業,也可能是落後於制度環境變遷的企業,他們為了避免被環境所淘汰,一般會有兩種選擇:一是服從制度環境的要求,及時調整企業戰略,模仿“守成型創業者” ,並力爭成為“守成型創業者”;二是繼續進行主動創新,從而成為“創業成功者”,當然,如果創新失敗,最終會陷入破產境地。

  第三,如果企業適應制度環境的能力較低,而且其經營績效大致等於環境平均水平,則該企業就屬於“一般創業者”。比較而言,一般創業者的地位並不穩定,很難長期保持平均績效水平,企業可能會有三種選擇:一是主動創新,使得企業績效上升而成為“創業成功者”;二是由於潛在風險和未來不確定性的存在,會激勵企業模仿“守成型創業者” ,增強企業的環境適應能力;三是企業經營績效下降,最終淪為“創業失敗者”。

  第四,如果企業適應制度環境的能力較低,但其經營績效明顯超過環境平均水平,則該企業就屬於“創業成功者”。 “創業成功者”可能是主動創新而獲得成功的新建企業,也可能是實現創新的“守成型創業者”或“一般創業者”。雖然“創業成功者”有著業績上的優勢,但卻承受著制度環境質疑其“合法性”的巨大壓力。對此, “創業成功者”可能有i種選擇:一是繼續堅持主動創新,改變制度環境現狀以緩解制度壓力;二是忽略制度環境要求,採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手段提高運營績效,並以此來應對外來衝擊和威脅;三是屈從於制度環境的壓力,轉變為“守成型創業者” ,以確保其長期穩定性。

  另一方面,企業也會對制度環境造成相應影響。與其他三種企業類型相比, “創業成功者”對制度環境帶來的挑戰最為激烈。面對“創業成功者”的挑戰,制度環境可能有三種選擇方式:一是通過制度環境中的強制因素,如強制、規範機制等,把“創業成功者”拉回到順應環境的軌道上來,如果這種強制力足夠大,則“創業成功者”要麼成為“守成型創業者”或“一般創業者” ,要麼淪為“創業失敗者”;二是制度環境因“守成型創業者”或“一般創業者”對“成功叛逆者”的模仿,使得創新效應在制度環境中迅速擴散,而使企業集群整體升級;第三,制度環境無視“創業成功者”的存在,不採取任何防範措施,結果會加快現有環境狀況的衰落,使得“創業成功者”創新成功,並引起群內其它企業的相繼模仿,最終也導致創業企業集群整體升級。

參考文獻

  1. 李超.基於組織域視角對創業企業集群創新機制的研究——以高科技園區為例[J].中大管理研究.2007(3):108-12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Jouventon,Yixi,KAER,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組織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