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私營傳媒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私營傳媒

  私營傳媒是指完全由私人獨資或集資興辦的傳媒企業或機構。西方報紙基本上都是私營傳媒,以美國最為典型,其主要特點是董事會為最高決策機構,依托財團,迎合受眾並以盈利為目的,廣告是主要收入來源,對政府具有一定的監督力度。私營管理體制下的傳媒按照完全市場化的運作機制運營,政府對媒介經營一般不過多干涉,主要是扶持管制。

私營傳媒在中國消亡原因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就出現了私營報紙,經營實體根據市場運作機制對報紙進行經營與管理,像《申報》、《大公報》等。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一開始承認報紙的商品屬性,實行允許守法私營報業存在的政策,而且對公營報業也鼓勵開展經營,以謀求自身發展。在國家政策的推動和扶持下,全國報業經營工作取得明顯進展。隨著私營報紙的公私合營改造和公有制的實行,私營報紙被取消。

  目前,我國私營管理體制的傳媒主要存在於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

  目前專門研究建國初期私營傳媒改造的文章不多,僅見的幾篇都提到了當時私營傳媒經營困難以及不適應新中國辦報方式的問題,施喆的文章在談到這類報紙經營困難的同時進一步指出,私營傳媒社會主義改造的提前完成,“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當時實行的一系列政策使私營報業面臨的制度環境逐漸演變為政府管制的計劃體制,報業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逐步萎縮”。這一看法觸及了問題的核心,文中從內容分工、郵發合一廣告市場萎縮等方面分析了“制度環境演變”給私營報業帶來的影響,但範圍和深度似仍有拓展餘地,落腳點還是放在了“經濟來源”上。曾憲明的一篇文章看到了私營報業消亡是歷史的必然,但走得更遠一些,主旨是想說明我黨“對允許出版的私營報紙表現了極大的關懷和扶持,我黨有希望私營報業健康生存的主觀願望”,而私營報業由於“自身難以剋服的弱點”和“運作機制不適應新中國的管理體制”難以支撐,所以“私營報業走公私合營之路,體現了其自覺自愿和與政府配合協作的積極態度”。這一看法從表層看似乎不無道理,因為當時政策上的確給了私營報紙很多扶助,包括以貸款或轉為公股的形式提供資金,以及供應印刷物資乃至提供採訪條件、救濟報人生活等。[1]

  私營傳媒屬於民族資本企業,在所有制性質上和其他私營工商業一樣,同屬私營資本。建國初期,黨對私營資本採取的是“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針,即在過渡時期利用它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以後通過政策限制再逐步改變其所有制性質。和蘇聯經驗相比,這是一項有中國特色的創舉。私營傳媒在一定時期內得到政府扶持繼續存在,到一定階段後走向消亡,從根本上來說,和其他私營資本一樣,都是這一政策範圍內的正常現象。

  首先,作為民族資本企業,私營傳媒在一定時期內的繼續存在,符合黨對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制度設想和政策設計,與社會經濟形態的構成特征相匹配,也是國民經濟恢復階段的需要。其次,由於所有制性質,私營傳媒的存在狀態不可能超出私營工商業的發展邊界,從根本上說,它的最終命運和後者是一致的。國民經濟恢復階段,黨和國家對民族資本企業採取了扶持發展的政策,但根據中國革命兩步走的認識,多種所有制並存的新民主主義階段結束以後,國家將進入社會主義建設階段。按當時的認識,後一階段將是公有制的單一所有制形態。所以,對私營資本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文獻

  1. 李斯頤.《也談建國初期私營傳媒消亡的原因》[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9年08月02日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私營傳媒"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