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流沙效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流沙效應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托德·卡什丹有一個很著名的流沙理論,就是當你陷入流沙中的時候,應該停止掙扎,試著平躺下來,舒展四肢增加接觸面積,保持這樣的姿勢可能不會陷下去,還會有可能像滾木頭一樣從流沙里滾出來。 [1]

  駱駝在沙漠中行走,不小心陷入流沙里,駱駝慌張地一直掙扎,但駱駝越是掙扎,卻越陷越深。旁邊的小男孩看到此種情況,於是跟駱駝說,先將心情放輕鬆,不要慌張,然後將身體放輕鬆,再輕輕地移動你的腳,你就可以脫離了。

流沙效應故事

  積極心理學大師、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托德.卡什丹曾講過一個"流沙生存指南":

  假設你恰巧發現有人正站在流沙當中,他一邊高聲喊著:“救命啊,快把我拉出去”,一邊就像人們面對恐懼時通常作出的反應那樣拼命地往外爬。

  這時候你卻沒有任何繩子或樹枝可以用,那麼,你該怎麼做呢?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跟他說說話。

  通常,當人們掉入荊棘叢或泥坑中的第一反應就是馬上爬出來,在大多數情況下,擺脫困境的有效辦法就是走、跑、跨、跳、躍。

  但是流沙就不同了。

  為了從困境中走出來,人們通常需要抬起腳,一步一步向前移,在流沙中這種方法卻很危險,因為人們一旦抬起一隻腳,他的整個重量就全都壓在另一隻腳上,受力面積變為原先的一半,也就意味著向下的壓力立刻變成原來的兩倍,而且當你抬腳時,周圍的沙子形成阻力,會增大另一隻腳向下的壓力。

  最終只有一個結果:這個人會在流沙里越陷越深。

  當你看到那個人陷在流沙中掙扎著要走出來時,怎樣才能幫助他呢?

  如果懂得流沙原理,你會告訴他要停止掙扎,試著平躺下來,舒展四肢以增加與沙子的接觸面積,如果保持這個姿勢,他就有可能不會陷下去,而且還有可能像滾木頭一樣從流沙里滾出來。

  大家可能意識到了,其實更理智、更安全的方法就是避免拼死掙扎,要與流沙妥協。

流沙效應原理[2]

  “流沙死亡法”是B級片導演最喜歡的死法之一。但是,倒霉的牛仔或土匪在現實中真的會被流沙吸進去嗎?

  我們都看過這種電影。一個人陷入流沙之中,不斷乞求旁觀者把他救出來,而隨著掙扎越來越劇烈,他陷入流沙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直到最後沙子淹沒他的頭頂——有時還會留下一頂帽子。有太多的電影描寫過這種死法,美國網路雜誌“Slate”的記者丹尼爾·恩格巴(Daniel Engbar)甚至統計出了電影史上出現流沙場景最多的時期。20世紀60年代,每35部電影中就有一部涉及到流沙。從《阿拉伯的勞倫斯》到《曼基樂隊》(The Monkees),都曾經出現過流沙。

  不過,關於“你越掙扎就會陷得越深”的說法,證據卻十分稀少。流沙通常由沙子或浸滿水和鹽的黏土組成,通常出現在河流三角洲。流沙錶面看起來是固體,但當你踩進去的時候,沙子就會變得像液體一樣。緊接著水和沙分離,出現一層厚厚的、粘稠的濕沙子,將陷入者緊緊包裹住。沙粒之間的摩擦力大大減小,意味著無法再支撐你的體重,因此一開始你會沉下去。那麼,努力掙扎真的會讓你沉得越來越深嗎?你真的會沉到溺死的程度嗎?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丹尼爾·伯恩(Daniel Bonn)曾經在伊朗的一個湖邊,看到警告游客註意流沙危險的標誌牌。他採集了一小份樣品,回到實驗室後,對樣品中黏土、鹽水和沙子的組成進行了分析,並按此配方為自己的下一步實驗製作了“人工流沙”。當然,他沒有用人來做實驗,而是用與人體密度相同的鋁球。他把鋁球放在沙子錶面。為了模擬人驚慌失措時掙扎的情形,他晃動整個模型,觀察發生的情況:這些鋁球會陷進去嗎?

  答案是否定的。一開始鋁球會陷入一小部分,但隨著沙子逐漸與水重新混合,混合物的密度隨之增加,這些鋁球又重新浮到了流沙錶面。丹尼爾·伯恩和他的團隊在流沙上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物體。如果這些物體的密度與人體相同,那它們確實會下沉一部分,但並不會完全沉下去。

  那麼,如果物理學上已經預測出你不會一直沉下去,為什麼還是偶爾會出現事故悲劇呢?例如2012年在安地卡及巴布達,一位兩個孩子的母親就因陷入流沙而死。

  原因在於,儘管流沙不會持續將你拉下去,但如果你不能及時得救,一次漲潮就足以將你埋沒。這個時候的流沙才是最危險的。因此,掙扎並不會使人溺死,但我們依然需要小心謹慎。如果你不想等待救援,也不想等待沙子重新與水混合後靠浮力托你上去,而想要靠自己的力量獲得自由的話,根據伯恩的研究結果,僅僅抽出一隻腳,你就要使出10萬牛頓的力——相當於舉起一輛中型小汽車。

  在實驗室里,伯恩的團隊發現,鹽是流沙的必要組分,因為它能增加流沙的不穩定性,使這種危險的結構能以很厚的沉積物形式存在。但是,來自瑞士和巴西的另一支團隊發現,有一種流沙並不需要鹽。他們對巴西東北部海岸一個潟湖裡的樣品進行了分析,發現土壤錶面有細菌形成的硬殼,給人一種錶面很堅固的印象,但當你踩上去的時候,這層硬殼就會破裂。好消息是,硬殼下方的土壤厚度很少會超過人體的身高,因此即使你不小心陷進去,也應該不會溺死。

  乾燥的流沙就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了。“流沙效應”意味著,掉到一個裝滿穀物的筒倉里可能帶來致命的危險。

  2002年的一份案件報告中,講述了德國一名男子深夜時掉入一個農場穀倉的故事。等到消防隊員確定他在哪一個穀倉(一共有8個穀倉)的時候,穀子已經埋到了他的腋窩處,並且就像對流沙的經典描述那樣,他越掙扎就陷得越深。每一次呼氣,他的胸腔容量就減少一些,穀物不斷填充著空隙,使他的呼吸越來越艱難。

  一個綁著繩子的醫生下到穀倉內,給他提供氧氣,並把一個護具圍在他的胸部。但是,很快他就感到劇烈的胸部疼痛,而醫生也因為灰塵太多而出現了哮喘。消防隊員想出了一個聰明的方案,他們放下一個圓筒,罩住男子,然後用工業吸塵器將穀物抽取出來。男子不再被穀物緊緊包裹住,他得救了。

  要想在陷入乾燥流沙後存活下來,你必須儘可能快地獲得外界的幫助;但如果你陷到了某些濕流沙中,應該怎麼做呢?你需要小幅度地擺動雙腿,把水引入腿的周圍,使沙子重新“液體化”。關鍵在於保持鎮定(當然這一點往往說得比做得容易),身體向後傾斜,使體重分佈得更加平均,等待重新浮到流沙錶面。

流沙效應的運用

  家長應該如何運用“流沙原理”緩解孩子焦慮?

  1、正視焦慮

  焦慮和流沙是一樣的,你越是在於焦慮,焦慮,從焦慮中脫離,那麼你就會越陷越深,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正視焦慮才是最主要的。如果孩子在焦慮中無法自拔的話,那麼一定會對他們的未來造成較大的影響,所以在這個時候正確的去對待,才可以幫助孩子增強內心。而孩子面對焦慮情況的時候,不應該選擇去逃避,而是勇敢地找出產生焦慮心理的元凶。

  2、懂得和焦慮共處

  雖然在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有了勇氣去正視焦慮,那麼下一步我們就要去懂得和焦慮共處。

  只有孩子發現了問題,承認問題所在,他們才可以運用更好的心態面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當問題不再對孩子產生影響的時候,那麼這些問題所產生的壓力將會孩子成長階段中的動力。允許焦慮的存在,懂得去控制焦慮,不讓焦慮越擴越大,這才是真正緩解焦慮的做法。

  3、懂得傾訴

  如果想要真正擺脫焦慮的話,那麼你需要擁有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如果將自己焦慮的事情一直埋藏在心裡的話,那麼這隻會是一件使孩子感到痛苦的事情,所以在這個時候又有一個可以以傾訴的對象,有助於孩子緩解壓力,緩解焦慮。

  孩子的傾訴對象可以是老師,可以是同學,也可以是家長,我們可以用寫日記的方式來清除自己的焦慮,這種方式不僅可以緩和孩子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也對他們的學習有好處,並且也可以正確的緩解他們的焦慮情緒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上任鹅陈.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流沙效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