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印後加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印後加工(Post-Press Finishing)

目錄

什麼是印後加工[1]

  印後加工是指在印刷以後為了滿足使用要求和提高外觀質量,對印刷品進行加工工藝的總稱。

印後加工的分類[2]

  一般地說,按印後加工的目的,可將其分為三大類:

  一是對印刷品錶面進行的美化裝飾加工,如為提高印刷品光澤度而進行的覆膜加工,為提高印刷品閃爍感的上光、燙箔加工等;

  二是使印刷品獲取特定功能的加工。印刷品是供人們使用的,不同印刷品因其服務對象或使用目的不同,則應具備或加強某方面的功能,如使印刷品有防油、防潮、防磨損、防蟲等防護功能。有些印刷品則應具備某種特定功能,如郵票、介紹信等的可撕斷,單據、表格等能覆寫,磁卡則具有防偽功能等;

  三是印刷品的成型加工。如將單頁印刷品裁切到設計規定的幅面尺寸,書刊畫冊的裝訂,包裝物的模切壓痕加工等。

印後加工的作用與特點[3]

  印刷品是科學、技術、藝術的綜合產品,為了滿足人們對印刷品外觀的要求,就應對印刷品進行精加工,印後加工作為印刷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整個印刷過程中處在最後一個環節。它是提升產品檔次,使產品凸顯視覺效果、實現商品功能增值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品牌包裝的今天,書刊印刷、包裝印刷、紙製品加工,絕大部分是通過印後加工來實現個性化消費、提升品質並增加其功能的。例如錶面光澤度、圖文立體感、特殊光澤處理、錶面耐磨、防潮等要求都可以通過印後加工來實現。此外還有一些特殊功能與要求,比如防偽、防蟲、增香等也可以通過印後加工來實現。由此可見,通過印後加工處理過的印刷品可以增強其功能,同時也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從而使產品更具有競爭力

  隨著印刷業的發展,印後加工技術也變得種類繁多,常用的有上光、覆膜、燙印、凹凸壓印、模切壓痕和裝訂等。

  1.上光是在印刷品錶面塗布或噴、印上一層無色透明塗料的工藝過程。經過上光的印刷產品錶面光亮、美觀,同時增強了印品的防潮、耐曬性能以及抗水性能、耐磨性能和防污性能等。

  2.覆膜是將塗有黏合劑的塑料薄膜覆蓋在印刷品錶面,經過熱壓處理,使塑料薄膜與印刷品黏合在一起成為紙塑合一成品的加工技術。覆膜增強了印刷面的光亮度,改善了印刷品的耐磨強度和防水、防污、耐光、耐熱等性能,極大地提升了商品和書刊封面的藝術效果和耐用強度,對於保護包裝裝潢的印刷效果,延長產品的壽命均具有顯著的效果。

  3.燙金又稱燙印、燙箔,它是利用加熱的方法將黏合劑熔融,把金屬箔片或色片燙印到承印物或其他材料錶面的過程。

  燙印有金屬箔燙印、電化鋁燙印和粉箔燙印。現代燙印主要使用電化鋁燙印。電化鋁燙印,具有獨特的色彩和光澤視覺效果,能夠增強印品的藝術效果和裝飾效果,由於電化鋁箔化學性質穩定,所以可以較長時間經受日曬雨淋而不易變色,長久保持金屬光澤,並且燙印工藝簡單。

  4.凹凸壓印是利用壓力在已經印好圖文或未印好圖文的紙或紙板錶面壓出具有立體感的凸形圖案或文字。凹凸壓印是一種特殊的印刷加工工藝,它能使錶面印刷品產生類似浮雕的藝術效果,畫面具有層次豐富、圖文清晰、立體感強、圖像形象逼真等特點。

  5.模切壓痕是利用模切刀和模切鋼線,固定在一塊有一定圖形的模切版上,經過機械壓力將承印物分切、壓線的過程。模切與壓痕工藝在生產過程中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開完成。模切壓痕是容器類印刷品特別是紙盒最常用的印後加工工藝。經過模切壓痕加工,印刷品才能從平面的印張變成結構新穎、摺疊挺括、可以包裝商品的容器。

  6.裝訂就是將印刷後的書頁、書帖進行訂聯和裝幀的加工成冊過程。訂聯過程(包括折、配、訂、鎖、粘、切等)又稱書芯加工;將訂聯成冊的書芯,包上外衣封面的過程稱書封加工,也稱裝幀加工。印好的頁張,經過訂和裝的過程就可以成為一本可以閱讀、使用和保存的書籍。常見的書刊裝訂方法有騎馬訂裝、平裝、精裝、線裝等多種形式。騎馬訂裝適合於不太厚的書刊;平裝是書刊裝訂最常用的一種;精裝則主要用於需要長期保存或使用時間較長的書籍。

我國印後加工技術的歷史[1]

  在紙張發明後不久,為了防止蟲蛀,就用黃檗將紙張染成黃色的辦法,稱為“染潢”。在敦煌發現的手寫紙捲,大都經過“染潢”處理,千餘年後仍然保存良好。

  唐代(公元618—907年)以後,開始出現了將長幅紙摺疊起來,可以翻閱的旋風裝和經折裝,主要用於宗教經卷和字帖,比卷軸易於閱讀。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又有蝴蝶裝和近似活頁的和合裝出現。

  元代(公元1206—1368年),以及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包背裝和線裝書盛行。這種線裝書,正文用柔軟的毛邊紙和連史紙單面印刷,版面向外摺疊,按順序配頁,打眼線訂。其特點是翻閱方便、不易破散,裝潢典雅,古樸大方;如果外面再配用函套保護,更富有民族風格。

  隨著西方印刷術和裝訂技術的傳入,平裝、騎馬訂裝和精裝成為書籍、刊物的主要裝訂形式。燙金和燙粉箔都是常見的印後加工工藝,與之類似的壓凸和靜電植絨等裝飾方法,在書籍裝幀和包裝裝潢上得到廣泛應用。為了增強印刷品的錶面光澤並保護畫面,還常常採用各種方法給印刷品“上光”,即印亮(光)油。在上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印刷品錶面粘合一層聚氯乙烯(PVC)或聚丙烯(OPP)塑料薄膜的貼塑技術,可以在增加光亮的同時起到更好的防水、防污作用,既對保護書籍封面非常有利,又是製造紙塑複合包裝材料的好方法。

印後加工的發展概況[4]

  1、書刊裝訂技術的發展

  印刷品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綜合產品,高質量的印刷晶應給讀者賞心悅目的感覺。除印刷品的內容外,精美的原稿設計、生動的版面安排、鮮艷的色彩調配、典雅的裝潢及錶面整飾等,會給人以美的享受。

  當今社會,人們對印刷品的外觀要求越來越高。而滿足這一需求的主要途徑,就是對印刷品進行精加工,通過整飾和裝潢,提高印刷產品的檔次。

  印刷品印後加工技術伴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及高分子材料工業和加工設備的開發而發展。印刷晶印後加工作為印刷技術的補充,與印刷相結合,同適當的色彩、文字、圖案等相配合構成均衡的畫面,能產生動感和節奏感,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

  印後加工是保證印刷產品質量並實現增值的重要手段,很多印刷品都是通過印後加工技術來提高品質並增加其特殊功能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印後加工是提高印刷產品質量和檔次的關鍵。

  我國書籍裝訂的形式,古代裝訂形式是由龜冊、簡策的簡單裝訂開始,經過卷軸裝,發展為經折裝、旋風裝、蝴蝶裝、和合裝、包背裝、線裝等形式。現代的裝訂形式主要有平裝、精裝和騎馬訂裝等形式。

  我國印刷裝汀技術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殷商時代,就出現了最早的裝汀方式——龜冊裝。在公元770年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又出現了簡策裝。簡策裝書籍笨重且閱讀困難,在公元3世紀,被卷軸裝所代替,即竹簡被紙書所代替。紙張的出現和使用,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書籍在卷軸裝使用的同時,又出現了旋風裝。到公元9世紀的唐朝,又發展為將大幅面的卷軸改成可隨意攜帶的重疊式的小幅面書籍,這就是當時盛行的經折裝。公元12世紀末,出現蝴蝶裝,在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把分散的帶有折縫的頁張形成訂口而裝訂成冊。隨後又出現了和合裝。隨著裝訂工藝和方法的不斷發展,在元末明初又出現了包背裝。在明朝中期出現了線裝。它是將零散書頁集中後用汀線方式裝訂成冊。至公元18世紀後我國裝訂發展到平裝、精裝、騎馬訂。

  由於書籍的種類和開本規格較多,質量要求高,因而裝訂工序繁雜、工藝流程長。長期以來,裝訂工藝比較落後,印刷與裝訂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不平衡狀況,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印刷工序單一,而裝訂作業工序繁多,最簡單的騎馬訂法也要五六道工序,平裝、精裝工序更多,因而在印刷和裝訂相同數目的印刷品時,工作量相差很大。二是書刊的品種規格和裝訂材料的變化,也增加了裝訂工作的複雜性。裝訂機械的發展落後於印刷機械的發展也是造成印刷裝訂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印刷機品種較少,結構形式基本穩定,設計、製造、使用和調整都已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裝訂機械品種多,結構複雜,通用零部件少,設計、製造、使用和調整都有一定的難度。

  近年來,在一些工業發達的國家中,裝訂設備的研製與開發發展很快,書刊裝訂的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有了較大的提高,印刷與裝訂的不平衡狀況有了一定的緩解。在工業發達國家,書刊裝訂在原有的裝訂設備基礎上,用傳送帶和同步裝置將單機連成生產線,並廣泛採用電子技術實現程式化和數據化生產。例如,全自動切紙機用電子電腦控制集中操作,可以自動完成紙台升降、分疊、取疊、振動闖齊、改變規矩、堆積成品等工作,這種新型的切紙機採用信號記憶裝置進行程式控制。為操作安全,還裝有光電安全操作保護裝置等。工業發達國家還註重產品品種規格系列化,零部件標準化、通用化。在新技術、新設備的推廣方面,無線膠訂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印刷與裝訂聯動機也相繼在一些國家出現。電子控制裝置,機、光、電技術的綜合應用,使得裝訂機械有了較大的發展。

  近幾十年,印後加工技術發展很快,生產模式由原來的作坊式的手工勞動方式轉化為規模較大的、工業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機械化生產或自動線的生產方式。

  2、錶面整飾技術的發展

  不同要求的印刷品,印後加工的內容和工序有較大的差別。如報紙在印刷後只需折頁和打包;期刊、雜誌則增加了訂本和裁切工序;較精美的畫冊、辭典、書籍等,書芯須經鎖線、擠壓、拔圓起脊等精加工工序;書殼的製作也格外講究。

  通過對印刷品上光、壓光、覆膜、過膠、上蠟、凹凸壓印、燙印等處理,可以提高印品的光澤性、耐磨性、耐蝕性和防水性;通過採用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折頁、鎖線、平裝膠訂、無線膠訂、騎馬訂、精裝、裁切等設備,可以提高書刊產品的外觀質量;通過模切壓痕、燙印、摺疊糊盒、複合、分切制袋等,可以滿足迅速增長的包裝市場多品種、高質量、短周期的需求

  燙印包括燙金和燙箔,是常見的印後加工工藝,在書籍裝幀和包裝裝潢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類似的方法還有壓凸和靜電植絨等裝飾方法。

  數字印刷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印製模式,只要操作者通過觸屏或鍵盤給定一種工作模式,一體化系統便可自動完成從處理原稿到印後加工的全部製作過程,最終輸出製成品。它將傳統印刷的印前處理、印刷和印後加工與錶面整飾三大工序融為一體,形成了一體化工作流程。它要求印後部分從工藝到結構必須很好地適應這種流程和模式。

  文化消費的多元化和個性化,使得快速印刷迅速發展起來。快速變更的短版活、零件活與日俱增。消費者可能希望立等可取地拿到他所需求的、為數不多的印刷品,它可能是請帖廣告,也可能是卡片、光碟甚至是一本書的精美封面。目前已經出現了能滿足這種需要的、帶有印後加工環節的數字印製新設備。印刷沒備使用與維修叢書

印後加工技術發展的因素[1]

  近幾十年印後加工技術發展很快,成為機械化程度高、專業性較強的工業技術。推動印後加工技術發展的有以下三個因素:

  (1)在印刷工業集中的地區,出現了專營印後加工業務的工廠。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有利於技術的交流,並充分利用了設備。

  (2)過去由於油墨和亮光油乾燥速度慢、烘乾設備龐大,影響了印後加工的質量效率。20世紀70年代後,徹底乾燥的UV油墨和UV亮光油等新材料的推廣使用,不僅使印鐵和軟管印刷改變了落後面貌,而且出現了四色印刷後立即套印亮光油的新工藝,既美化了彩色印刷品的外觀,又縮短了生產周期

  (3)工業機器人的出現,使許多單調重覆的體力勞動例如在碼台、運輸上的等,找到了合理的解決方案。它有利於防止質量差錯和人身事故,而且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印後加工技術是社會信息傳播的一個環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印後加工需求愈來愈大,要求愈來愈高。而傳統技藝與現代新技術的結合,必將開創一個新時代,使印後加工工藝有更新、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劉麗編著.印刷工藝設計.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
  2. 彭澎主編.第五章 裝幀與印刷 版式與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0.
  3. 馬靜君,武吉梅編著.第一章 緒論 印後加工工藝及設備.印刷工業出版社,2007.5.
  4. 武吉梅編著.第一章 概述 印後設備.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年06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印後加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