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0个条目

財政收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公共收入)
該條目對應的頁面分類是財政收入

財政收入(public finance-revenue)

目錄

財政的定義

  財政是同國家的產生和存在相聯繫。國家為了維持自身的存在和發揮職能,必須消耗一定的社會產品。但是,國家本身通常不直接從事生產活動,因而必須憑藉自身擁有的政治權力,強制性地往收一部分社會產品,以滿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 這種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它是國家憑藉政治權力而進行的社會產品的分配。從這一概念的內容可以看出,財政是一種分配關係,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在社會範圍內集中性的分配關係。這就是財政的本質。

財政收入的定義與內容

  財政收入作為財政分配的一個方面,它是指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來的貨幣資金。實現國家職能的財力保證。

  財政收入所包括的內容,主要包括:

  (1)各項稅收:包括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城市土地使用稅印花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關稅農牧業稅耕地占用稅等。

  (2)專項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費收入、征收城市水資源費收入、教育費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設貸款歸還收入、基本建設收入、捐贈收入等。

  (4)國有企業計劃虧損補貼:這項為負收入,沖減財政收入。

財政收入的意義

  第一,財政收入是財政支出的前提。財政分配是收入與支出的統一過程,財政支出是財政收入的目的,財政收入則是財政支出的前提和保證,在一般情況下,收入的數量決定著財政支出的規模,收入多才能支出多。因此,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積極雉資金,才有為更多的財政支出創造前提。

  第二,財政收入是實現國家的職能的財力保證。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社會產品,財政收入正是家資金的重要手段。對實現國家職能有重要意義。

  第三,財政收入是正確處理和方面和物質利益關係的重要方式。財政收入的取得不僅僅是個聚集資金的問題,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取得多少、採取何種方式,關係到黨的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涉及到各方面的物質利益關係的處理。只有在組織財政收入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各種物質利益關係,才能達到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協調分配關係的目的。

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

  中央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是指按財政體制劃分的中央本級收入和地方本級收入。1994年分稅制財政體制以後,屬於中央財政的收入包括關稅海關代徵消費稅和增值稅消費稅,中央企業所得稅,地方銀行和外資銀行及非銀行金融企業所得稅,鐵道、銀行總行、保險總公司等集中繳納的營業稅所得稅、利潤和城市維護建設稅,增值稅的75%部分,證券交易稅(印花稅)50%部分和海洋石油資源稅。屬於地方財政的收入包括營業稅地方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城鎮維護建設稅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印花稅屠宰稅農牧業稅農業特產稅耕地占用稅契稅,增值稅25%部分,證券交易稅(印花稅 )50%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資源稅以外的其他資源稅。

財政收入三原則

  組織財政收入不僅關係到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關係到正確處理國家、單位和個人三者之間和中央與地方兩級利益的關係,還關係到不同對象的合理負擔問題。為了處理好這些關係,在組織財政收入時,必須掌握好以下幾項原則:

  一、發展經濟,廣開財源原則

  二、兼顧三者和兩級利益原則

  所謂“兼顧三者利益”是指財政在處理國民收入分配,並相應取得自身收入的過程中,不能只顧財政收入的取得,還應將必要的財力留給單位和個人,以調動和發揮它們的積極性。“兼顧中央與地方兩級利益”是指國家財政在處理國民收入分配,並相應取得自身收入的過程中,應該同時兼顧中央級財政和地方級財政的利益關係。按目前的財政管理體制,我國的國家財政是分別由中央預算和地方總預算構成的兩級財政。兩級財政有各自具體職能,也形成各自的利益關係,因此在組織財政收入時應兼顧兩級利益關係

  三、“合理負擔”原則

  “合理負擔”原則主要體現在稅收中,就是指在組織財政收入時,按納稅人收入的多少,採取不同的征收比例,實行負擔能力強的多負擔,負擔能力弱的少負擔。它通常採取不同的徵稅範圍,不同的稅率,減免稅等方式來實現。實行合理負擔,是實現企業公平競爭的需要,也是保證國家財力的需要。

財政收入的經濟來源

  一、財政收入與社會總產品價值構成的關係

  C、V、M三部分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係,同時M構成財源主要因素,因此研究社會總產品價值構成同財政收入的關係應著重研究社會總產品價值構成中成本因素C和V的變化對M從而對財政收入的影響。

  在社會總產品一定且V不變時,降低物化勞動消耗即C,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M和增長財政收入的主要途徑。降低生產資料耗費,要根據生產資料的性質區別對待。

  1、屬於原材料、易燃易耗品等生產資料的耗費,應通過加強內部管理在保證產品質量前提下,力求節約,通過技術或生產工藝流程創新降低成本,增加企業純收入和財政收入。

  2、屬於固定資產耗費的補償,應合理確定折舊率,提高設備利用率,減少每件產品中轉移的折舊價值,降低單位產品成本從而增加企業盈利和財政收入。如果折舊率過高,就勢必減少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如果折舊率過低,此時財政收入的增長是以犧牲企業發展後勁,減慢企業設備更新改造步伐為代價的,因此財政收入增收是虛假的不真實的。

  在社會總產品一定且C不變時,V部分增大,M部分減少,相反V部分減少,M部分則增大。因此,充分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對增加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有著重大意義。

  二、財政收入的經濟來源

  1、M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剩餘產品價值包括稅金、企業利潤和用剩餘產品價值支付的費用(如利息)。其中主要是稅金和企業利潤。在統收統支的計劃型財政條件下,國營企業所創造的M絕大部分均由國家集中分配用於擴大再產和社會共同需要形成財政收入。另外,國家以稅金形式取走非國有企業的一部分純收入形成財政收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賦予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具有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根據事權與財權相一致的原則,國家不能取走國有企業的全部M,只能參與一部分企業純收入的分配,即國家以行政管理者身份參與分配,向企業收取稅金,同時以資產所有者身份參與企業利潤分配。

  2、V是財政收入的補充

  V是指以勞動報酬的形式付給勞動者個人的部分。從我國目前來看,V雖構成財政收入的一部分,但它在全部財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很小。這是因為我國長期以來實行低工資制度,勞動者個人的收入普遍較低,國家不可能從V中籌集更多的資金。

  就現實的經濟運行來看,目前我國來自V的財政收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直接向個人征收的稅。如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等。

  第二,向個人收取的規費收入(如結婚登記費、護照費、戶口證書費等)和罰沒收入等。

  第三,居民購買的國庫券。

  第四,國家出售高稅率消費品(如煙、酒、化妝品等)所獲得的一部分收入,實質上是由V轉移來的。

  第五,服務行業和文化娛樂業等企事業單位上交的稅收,其中一部分是通過對V的再分配轉化來的。

  今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個人所得稅制的改革和完善,財政收入來自V的比重將逐漸提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高工資政策和個人所得稅和工薪稅為主體稅的財稅制度,其財政收入有相當部分直接來自V。

  3、C中的個別部分構成財政收入

  補償價值C中的基本折舊基金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構成財政收入的一部分,在市場經濟中一般已不適宜將折舊基金列為財政收入,但是,由於實行國民生產總值型的增值稅,仍有一部分C通過增值稅成為財政收入。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財政收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220.248.34.* 在 2013年8月21日 16:09 發表

還行!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