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94个条目

越境信息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TDF)
越境信息流(Transborder Data Flow,简称TDF)

目录

什么是越境信息流[1]

  越境信息流是指点对点、点对面的跨越国家政治疆界的数字化电子数据和信息的传输,其本质就是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受限制的传递和交流。

越境信息流产生及发展的基础[1]

  1)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Internet的贯通力TDF创造了坚实可靠的载体;

  2)世界经济呈现出国际化、区域化和集团化的发展态势一跨国经营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扩大了信息交流的需求,为TDF创造了广泛的空间;

  3)由于各国经济、技术水平不同,信息需求不同,从而形成了全球信息环境的差异多样性特征,促进了TDF的扩大和发展。

TDF的积极因素负面影响[1]

  1)在TDF中含有大量政治、文化、金融、财政商业及产业信息,对各国的社会发展、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有着重大的影响。社会发展,TDF的流动、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这二者间成正比例关系。所以说,TDF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

  2)TDF使信息输入国可以充分利用它国的信息资源,少走弯路,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形成后发优势,从而使世界信息资源的逐步的平衡和真正的共享。

  3)TDF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信息交流,它将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国际政治关系、经济秩序和文化交流的进程和发展方向。

  4)TDF加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政治上的控制和反控制。经济上的贫穷和富有,更表现在信息的生产、处理和提供的能力上。信息的“马太效应”由此产生。

  5)TDF使信息输出国对世界更具控制力,同时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信息资源的依赖。

  6)通过TDF的信息辅出,产生了发选围家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对各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冲击波,特别是对那些民俗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侵害。

越境信息流的控制[2]

  对越境信息流的有效控制必须综合运用政策与法规、市场与利益和技术保障机制。对此国际国内——些学者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从国际范围看,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各成员国政府在1985年达成了《跨国数据流宣言》,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找到有效办法,首先解决伴随着国际贸易而出现的数据流以及公司社团内部的数据流问题。但从总体上看,这一宣言主要还是代表了发达国家的利益。

  在我国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越境信息流的控制也是刻不容缓。从可行的策略方法上看,现阶段主要必须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开发建设中文信息资源,用中文信息资源抢占国内阵地并逐步向国际扩展,始终将中文信息资源建设作为我国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的核心内容。现阶段可以首先考虑将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中文信息资源送上国际互联网络,努力创造越境信息流中的中文信息资源优势。

  二是加快我国信息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对涉及国家信息主权、企业信息主权和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设计科学的政策与法规,并加强有关信息保护的执法。

  三是在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上形成新的突破,科学解决与越境信息流有关的信息安全保护、信息筛选、中文信息处理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使越境信息流由无序发展到有序,使越境信息流对我国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的积极作用得到放大,消极作用得到有效控制

越境信息流的分类及作用[2]

  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环境的差异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是推动越境信息流产生的主要背景因素。从有关国际组织列举的越境信息类型来看,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生产和分配数据、财务管理数据、人事与工资数据、金融与信用控制数据、机票与旅馆预定数据、政府(包括国际警察组织)数据、科技研究以及环境监测数据

  等。越境信息流作为在国家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它不仅仅是一个新传媒手段的运用、人类信息交流渠道的增多和信息能力增强的问题,而且也表现出更多的文化发展问题。从总体上看,越境信息流对我国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从积极作用上看,越境信息流从总量上弥补了现阶段我国信息资源不足的状况,丰富了我国信息资源类型,满足了人们的信息消费需求。正如在前文中分析的一样,信息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不仅在我国不同地区、部门之间普遍存在,而且在国与国之间也普遍存在。学术界有人形象地将这种不平衡现象称为“全球越境信息流的不平衡三角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信息资源在总量上也处于较大劣势,而一些发达国家在信息资源总量上则有较大优势。例如,曾有人估计,网络中文信息资源只占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1%左右。一般而言,越境信息流主要是从信息富国向信息穷国的流动。据估计,从发达国家流人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流量是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信息流量的100倍。作为越境信息流的流宿之一,我国从西方发达的信息资源大国引进、吸收了大量国内缺少的相关资源,这对缩短我国信息资源自主开发与积累的周期,减少相关信息投人,较好地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要无疑产生了积极作用。

  从消极影响上看,严重失衡的越境信息流将使我国信息资源配置安全和国家信息主权受到威胁,弱化我国信息资源保障水平,并进而会对我国民族特色文化形成冲击。对此,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有所警惕。正如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尔所论述的一样:“民族国家曾经为了控制领土而开战,后来又为了控制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而开战,所以,可以想象它们在将来会为了控制信息而开战。”因此,在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中,对越境信息流所产生的上述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应有全面认识,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有效调控。

越境信息流的现象分析[3]

一、越境信息流的不平衡性现象

  越境信息流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间(指美国与西欧、日本)的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导致全球信息差距异常突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估计,北美欧洲日本和前苏联等国的总人口不到世界总人口的30%,却有全球电话机总量的90%,收音机总数的83‰,电视机总量的80%,报纸发行量的78%,书刊发行量的83%,邮件总量的95%,电视发射台的95%,80%以上的数据处理设备在美、日、西欧。西方四大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路透社的每日发稿总量高达3500万字,相当于其它国家新闻通讯社提供的信息总量的1000倍,从西方国家进入发展中国家的信息流量,超过从发展中国家流向西方的100倍。

二、境信息流非控制性现象

  严重失衡的跨国信息流量对信息优势国家来说,具有控制性作用,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控制性的。西方各国都成立了庞大的体系制订了周密的计划,以进行全球性的控制。就80年代统计,美国新闻署已在128个国家设立了211个新闻处和2000处宣传活动点,并在83个国家设图书馆。

三、境信息流的经济掠夺性现象

  现代经济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环节是信息的传递和流通。经济活动信息主要包括广告、商情、企业情况等。随着优势信息流的不断加大、流速的不断加快,弱势国家将面临更大的经济威胁。其根源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各个部门都是建筑在有效经营以及最大限度地谋求利润基础之上。越境信息流的加速与扩大表现在日常经济活动中是受利益的驱动而所为,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掠夺性的内在要求。这种掠夺性,表现在信息流动中主要有虚假、伪善两种形态。虚假性是一种有型的直接与事实不符的信息和数据。如:过时、偏颇、老化、数据失真、模糊不清、内容曲解、时效性低、夸大数据效果等信息,这些在商品广告中表现尤为突出。伪善的一面主要是指信息商品外包装,目的是为经济掠夺蒙上一层温柔的面纱。将昔日血腥味伴冤魂的“枪炮武器”变为彬彬有礼和颜悦色的“交流”、“对话”,标出“援助”、“国际先进技术”、“最惠国待遇”等华丽的信息流词藻,并在平等互利的旗帜下,出售的却是三流技术、淘汰设备,还以“慈善”的面孔将工业废料、病菌旧衣物、生活垃圾以“扶贫救助”的方式出口,直到进行掠夺性的商业投资。另外还以“人权”、“知识产权”为要挟,打着“联合国”的招牌,以维护世界社会秩序为借口,实行经济制裁。美国操纵的“伊拉克核查危机”、“中国人权问题报告”,就是以歪曲事实、数据失真、胡编乱造、制造谎言等伎俩,去干涉别国内政,以实行政治上的霸权与经济上的控制。

四、越境信息流对思想文化影响现象

  当代国际社会具有控制性的表现已由“资本密集”向“信息密集”转移。每日铺天盖地地、无孔不入的各类信息呈爆炸式流动。西方利己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资本私欲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借助现代高科技技术,以空中袭击的方式,传输到发展中国家。在拉丁美洲,从1980年到1990年人均电视台数增长40%,而实际收入则下降了40%,这就是思想被奴化、财富被掠夺的两个40%!另一种以地面围攻的方式,以跨国公司的经济形态,借助国际垄断资本的力量,进行思想奴役。《伸向地球:跨国公司的力量》一书作者巴尼特和马勒指出:“外国公司,对墨西哥处于底层的一半人民的思想的影响,毫无疑问,比墨西哥政府和墨西哥教育制度的影响更为持久”!这种有别于枪炮武器软势力入侵所产生的“殖民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是“润物细无声”式的,人们往往处于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对中国的影响也异常突出。如:从商标招牌的“东方威尼斯”、“中国皮尔·卡丹”、“圣保罗精品屋”,到汽车家电口红、内衣,乃之一种流行色、一个新感觉,都浸透着一股“殖民文化”现象,从本质上分析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足和爱国主义薄弱的反映。提高国民信息意识,增强人民对信息价值和作用的正确认识,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观的作用,对解决越境信息流现象有着比较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刘俊熙.信息交流模式的演变及转化[J].现代情报,2001(1)
  2. 2.0 2.1 周毅著.信息资源宏观配置管理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3. 黎莉.越境信息流现象透视[J].情报科学,1998(5)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KAER,连晓雾,Gaoshan2013,方小莉,y桑,Tracy,essilco.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越境信息流"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