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88个条目

钟摆效应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钟摆效应(Pendulum Effect),也叫心理摆效应

目录

什么是钟摆效应

  钟摆效应是指主要是描述人类情绪的高底摆荡现象,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

  人的感情在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每一种情感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心理摆规律”就是指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很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进行转化,即如果此刻你感到兴奋无比,那相反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在另一时刻不可避免地出现。

钟摆效应的内容

  负面情绪强度降低了,正面情绪也会同样降低,就像“钟摆”一样,左右两边的摆动幅度总是一样的。

  情绪处理的钟摆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在某一种情绪上降低了反应的强度时,其他的情绪强度也会有同样的降低。那些所谓的负面情绪强度降低了,正面情绪也会同样降低,就像“钟摆”一样,左右两边的摆动幅度总是一样的。

  根据“钟摆效应”的原理,当一个人在某种情绪上降低了反应的强度时,他在所有其他情绪的感受上也会相应的减弱。也就是说,当人们刻意麻痹自己对负面情绪的感受的时候,也会感受不到正面情绪。这种状态的下的人对待生活比较漠然,遇到好笑的事情不觉得可笑;看到悲伤的电影也不会觉得难过。外面的欢笑悲伤都无法进入他的世界;同样的,他们也会丧失去感觉别人的喜怒哀乐的能力。就像在医院病人手术前打上麻醉药,不只是丧失了痛觉,而是所有感觉。在短时期内这样做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长期如此,是会有损害的——不好的事不会伤害到你,好的事同样也不会使你感到欢欣、喜悦和满意了。这种情况就像钟摆一样,左边摆得高右边也高,左边低右边也低,如果长期发展,最后钟摆就不会摆动,停留在正中间一点不动。而这个心理上的护墙一旦倒塌,便会出现强大的混乱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避开痛苦的情绪,然而有些人因为矫枉过度,结果连那些他想得到的情绪也失去了。例如,有人害怕失望,因此极力想避开会导致失望的情况,如畏缩于拓展人际关系、不敢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等。就短期来看,他是避开了会使他失望的事情,可是同时也失去了能使他得到关怀和信心的机会。一心想逃避负面情绪并不是办法,积极的做法是从这些负面的情绪中挖掘出正面的意义及功能,让负面情绪为我们所用。

  与逃避的做法相反,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强度尽量扩大(重回较大的摆动幅度),这样每天中每件事带给我们的喜悦、满足、自豪、信心等情绪,我们就可以完全得到,达到左边摆动的最高点,心中充满了人生的意义和乐趣。因为左边摆动的正面情绪给了我们积极的影响,即使当右边摆动的负面情绪也达到了最高幅度时,我们也能承受。

钟摆效应的产生原因

  为什么会产生钟摆效应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人的心理存在着一种起伏现象。这是说,人的心理变化犹如大海的波涛,一会儿潮起,一会儿潮落,潮起潮落,经常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着。而这种变化总是在心理的两极来回摆动,从而产生了心理摆效应。

  2.心理摆效应的产生与个人的两极循环人格密切相关。有些人的人格特征总是两极心理状态很明显,一会儿狂喜,一会儿宁静;一会儿激情万丈,一会儿心灰意冷;一会儿快快乐乐,一会儿哭哭啼啼;一会儿爱,一会儿恨;等等。这种人特别容易产生心理摆效应。

  3.与环境、角色反差较大有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感情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具有多度性和两极性的特点。每一种感情都具有不同的等级,还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如爱与恨、欢乐与忧愁等。在特定背景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的等级越高,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出现的“心理斜坡”就越大,因此也就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绪状态转化。

克服钟摆效应的方法 [1]

  1、要消除一些思想上的偏差。人生不能总是高潮,生活也不可能永远是诗。人生有也有散,生活有乐也有苦。有些人由于希望永远生活在激情、浪漫、刺激等理想的境界之中,因而对缺乏上述因素的平凡生活状态总是心存排斥之意,他们的心境自然也就会因生活场景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2、人们应该学会体验各种生活状态的不同乐趣。既能在激荡人心的活动中体验着激情的热烈奔放,又能在平淡如水的日常生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唯有此,自己才能在生活场景中发生较大转换时,避免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失落感和消极的情绪。

  3、要加强理智对情绪的调控作用。人在让自己快乐兴奋的生活时空中,应该保持适度的冷静和清醒。而当自己转入情绪的低谷时,要尽量避免不停地对比和回顾自己情绪高潮时的“激动画面”,隔绝有关刺激源,把注意力转入到一些能平和自己心境或振奋自己精神的事情和活动当中去。

钟摆效应的管理启示[2]

  管理者激励员工,要在员工需求最强烈、期望最大的时候给予满足,这时员工企业的奉献也是最大的。否则,延迟的激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有的时候,下属向上司提出了要求,领导们并没有体会到这个要求对员工的紧急和重要程度,于是把它搁置在一边。可是,管理者没有想到,员工在等待上级处理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心理、寻找原因,以平衡内心不能满足的要求。等员工已经做好了心理调整后,对这个要求的期望将会大大降低。那么,根据激励理论中的期望原理,可想而知,虽然最后领导可能也满足了员工的要求,但激励效果却差很多。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道理。对领导安排的工作,下属积极、快速地完成比拖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会让领导更加满意。

参考文献

  1. 佚名. 心理摆效应:消除情绪的大起大落[J]. 现代畜牧兽医(3期):14-14.
  2. 王在峰, 郑彬, 甄朝党. 企业管理中人性的"钟摆效应"与"正态分布性"分析[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4):8-1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寒曦,Llyn.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钟摆效应"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20.235.46.* 在 2022年7月8日 22:47 发表

钟摆效应是哪本心理学书籍上面的理论? 为什么我看到有些人整天快快乐乐,而有些人整天阴阴沉沉。 快快乐乐的个别人与我一同生活,他情绪每天都很亢奋高兴天天都可以玩,包括说话时也是十分高兴地与人对话,别人见着他也十分开心,除了刚睡醒时心情比较平淡,也没见着他的情绪往反方向走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