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模仿滞后假说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模仿滞后假说(Imitation lag hypothesis)

目录

模仿滞后假说概述

  模仿滞后假说(Imitation lag hypothesis)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V. Posner)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迁》一文中提出。他以模仿滞后和需求滞后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该模型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克拉维斯的技术差距模型,它们都把时间维度和技术变量引入到了国际贸易理论

模仿滞后假说的内容

  模仿滞后理论首先放宽了赫克谢尔——俄林定理中的一个假设:世界各国具有相同的技术水平。它假定各国并不是一直保持相同的技术水平。

  其次该理论引入了两个概念:模仿滞后和需求滞后。模仿滞后是指技术领先国家发明出一种新产品到落后国(模仿国)模仿并能够生产出同样产品之间的时间间隔。需求滞后是指从技术领先国创造出一种新产品到模仿国的消费者了解了这种商品并开始有需求的时间间隔。模仿滞后其实是一个学习时期,包括学习技术、投资、生产,把最终产品推向市场等各个阶段。需求滞后产生的原因则可能是信息的滞后以及人们现有消费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等。

  在这个基础上,模仿滞后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关键在于模仿滞后和需求滞后的时间长短。如果需求滞后短于模仿滞后,国际贸易就会产生。在模仿滞后减去需求滞后这段时间里,模仿国的消费者对这种产品有需求,而本国又不能生产这种产品,领先国向模仿国输出该产品。在模仿滞后结束后,本国厂商可以提供该产品,对进口国的产品需求就开始减少。领先国又会开发出新的产品,于是又开始另一轮的“创新—模仿—创新”循环,周而复始,创新流形成了不断变化的动态技术优势。也可以说,国际贸易就集中在新产品上。

  模仿滞后理论和技术差距模型一样都强调动态技术优势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对H—O定理的动态扩展。它们对于新产品的国际贸易有着一定的解释力。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Yixi.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模仿滞后假说"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