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媒介失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媒介失忆

  媒介失忆是对媒介记忆的反动,是对文化与历史的吞噬。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教授MichaelBugeja和Daniela V Dimitrova在研究了6种传播学专业期刊后发现,在这些期刊所刊登的学术论文中,其网络脚注在论文发表短短一年后,竟然有近一半都无法链接到原始的文件档案。而另两位学者在测试从图书馆和自然科学期刊中随机挑选出的500个网络脚注时也发现,42.6%的脚注已经从原有的网络地址中消失了。这种媒介失忆情况不断发生,直接导致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严格控制学术论文、研究成果中不断增加的网络脚注,而应该更多地使用印刷文本脚注。

  在这些学术期刊中被不断发现的“短命”的网络脚注给了我们许多警示:数字技术其实并非完美无缺、光彩照人,相反它更像一位健忘的巨人,它一方面遮蔽人类多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忘记我们大多数人依然记得的许多东西,进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信息黑洞”、传播危机和文化断裂。问题还在于,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存储技术的更新,媒介失忆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相反却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向。

  媒介一步步改变着人们学习、生活以及记忆的方式。然而,由于媒介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媒介又面临着失去记忆,造成人类文化的残缺和历史记忆的断裂,以及档案的缺失。本文提出媒介失忆现象不容忽视,同时,探索解决的路径,加强对媒介的档案管理,“不要等到l0年或20年之后,才发现一代人见证历史的资料已经丢失。”[1]

媒介失忆的主要原因[1]

  1.规章制度不完善。对媒介记忆的档案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媒介记忆工作流程。

  2.档案保护基础设施差。没有相应的先进的设施设备来管理新技术下的媒介记忆。

  3.专业技术人才馈乏。市区县以下档案部门大都没有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能及时加工、编辑保存新技术下的媒介记忆。

  4.媒介部门的不作为。由于媒介部门对自己形成记忆价值认知不够,在管理上几乎呈现出对媒介记忆放任自流的现象,即谁用、谁管、谁保存。如:电视台、报社、文化影视中心等媒介单位档案管理缺乏制度约束机制。

  5.经费严重短缺。由于无经费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媒介留存的记忆不能及时转换,导致媒介失忆等问题的出现。如何在众多繁杂的信息记忆里筛选有价值的记忆进行永久地保存,如何让媒介记忆在时间的长河中减少磨损、锈蚀、损坏,以加强媒介记忆,就成了媒介记忆研究者和人类记忆的T程师——档案人必须考虑的问题。

媒介失忆与传播科技革命[2]

  硬盘、闪存式存储器(U盘)、DVDR,这些数字化时代的记忆载体,当人们提到它们的优点,总是以密度高、空间省、搜索快捷、传输即时、复制准确和成本低微等关键词来概括;而当人们谈到其发展趋势,又大多是以更大的容量、更高的速度、更低的价格和更小的体积来形容。的确,相比以纸张为媒介的报纸、杂志、书籍和以有线、无线信号为载体的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有着传统载体所无法比拟的记忆优势,数字技术也成了当今人类最理想的信息传播与数据存储手段。许多学者曾经在不久前所预言的“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读时代”、“无纸化办公”,几年间都陆续实现了。

  正当人们在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越来越依赖这些数字传播和存储科技的今天,一个小小的网络脚注却突然探出头来提醒我们:数字传播和存储科技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信息黑洞”(BlackHoleofCyberspace)。宇宙黑洞凭借巨大空间和强大吸力吞噬、消化包括光在内的一切物质,而信息黑洞却是在利用人性的弱点,在数字化时代繁盛浮华的表面下悄悄地吞噬、消解人类的记忆、知识和历史。

  纵观人类传播史上的历次变革,每次传播革命的发生与演进无不依赖信息传播载体的创新与发展。不论是语言传播革命中的语言,书写传播革命中的竹简木牍、纸墨笔砚,印刷传播革命中的造纸、印刷技术,还是电子传播革命中所依仗的电子器材和制播技术,网络传播革命中的电脑与网络等核心科技,每一次传播革命的背后真正动力是信息载体和传播科技的发明创造、更新换代。信息黑洞、传播危机和文化断裂正是电脑、网络技术在带来巨大的综合性记忆优势的同时,所引发的数字化存储与传播问题。

  1.媒介失忆与存储介质多样化

  人类传统的信息存储工具,尤其在出现文字后从未出现过这样大的变化,在同一个时代同时存在着数个完全不同的信息存储技术。磁性存储介质(Magneticstorage)有各种类型硬盘、磁带等,光存储介质(Opticalstorage)有CD、VCD、DVD等,以半导体为存储介质的存储工具(Semiconductormemory)U盘、SD、CF卡等也开始盛行,还有一些化学的、生物的存储技术正在研发过程当中。

  这种对信息存储介质笼统分类,也许不能确切反映人类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信息存储技术的巨大变化。以发展时间最长的磁性介质来说,磁盘存储的密度一再提高,商品化硬盘的密度已达到每平方英寸20Gb,实验室则已达到100Gb,比1957年IBM推出的第一台硬盘的密度提高了上千万倍。⑥而老一代的磁盘被替换的同时,新一代新盘接口便不能再兼容旧的技术。我们看到,曾经在几年前非常普及的52寸软盘,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电脑设备去读取这些软盘中的数据了。144寸、35寸软盘也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就已经遭遇被淘汰的命运。

  光存储介质面临相同的困境,虽然光存储介质与其他存储方式相比绝对是一种非常年轻的存储方式,应用大约不足20年,但是其衰退与更新换代却十分迅捷。CD、VCD在DVD价格不断打压下,已经苟延残喘;而更加新锐的闪存存储技术,可能会给整个光存储阵营带来灭顶之灾。甚至连Sony公司苦心研发多年、刚刚问世的MD技术(MiniDisc)还未普及,就因为闪存介质的诞生而面临消亡。同样的媒介失忆也出现在广播影视领域,我们还记忆犹新的录音机、录像机及卡带早已被数码录音笔、录像机所取代,拷贝已经被光盘所接手,许多宝贵的音响影像资料不是已经消失就是面临毁灭。而当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光存储介质被淘汰的时候,又将有多少宝贵的信息资源被这个黑洞无情吞噬呢?即便有些资料通过新的存储介质保留下来,但媒介失忆仍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

  2.媒介失忆与存储信息抽象化

  信息存储的抽象化,的确使得信息的大量存储成为可能。我们知道,人类发明文字通过两条路径:一是符号——音节体系,比如英语、法语的发明;二是单字——表意体系,例如汉语、日语的创造。这样的发明和创造,实际上决定了人类可以通过文字发音或者外形去理解文字所要表述的含义。而传播发展到数字时代,表意的符号完全升级为只有计算机可以理解的单纯0和1的数字组合。这样的数字组合,仅依赖人类的大脑是完全没有能力去解读0和1组合所代表的深层次含义的,更何况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存储设备已经从GB时代成功进入了TB时代(1Tb=1000Gb),这样海量的信息存储和解码不仅人脑不可能完成,即便是稍有些年头的计算机也无法胜任。

  在这个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字、图像、声音都可以按照这种0和1的数字组合存储在我们的电子设备上,但是数字化存贮技术和读写格式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迅猛变革、名目繁多的信息存贮器和读写格式,如今已经成了一大令人头痛的问题。人类传播活动注定了要由人际转向机器,没有机器对信息的存贮和对符号的解读,人似乎什么事也做不成了。新的格式优化提升了老的文件存储格式,新公司替代了旧公司,开发人员一拨接一拨,一辈接一辈,最终伴随着旧式解码程序的停止开发和实施新的标准,那些封尘于电脑的老文件可能再也没有人能够打开了。于是,传播危机、文化断裂、知识碎片和媒介失忆由此出现。

  3.媒介失忆与存储技术的不稳定性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我们可以完全保留下这些老式存储设备,旧的编码解码程序,就不会面临媒介失忆、信息黑洞这样的尴尬场面。但事实上,今天我们的信息存储设备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隐含的内耗也是惊人的。许多人都曾遇到磁盘插入电脑,却被告知已损坏的尴尬;电脑意外断电、电脑病毒入侵造成的资料损毁更是后果严重,不断发展进步的存储和记忆设备其实是一个让人无法放心的“保管员”。对此,IBM的存储专家警告那些自行刻盘的用户,“CD和DVD的寿命一般只有两到五年,而如果你想延长它们的寿命,就要将它们放置在低温和黑暗的地方,但能延长的时间也有限”。老式的磁带用上十年就会老化,软盘和硬盘的原理和磁带机差不多,虽然他们的搜索速度无可比拟,可是寿命也没长多少。现在的现实情况就是,你的数据如果5年或者10年放在那里不管,就可能全部丢失。

参考文献

  1. 1.0 1.1 王瑜,于平.媒介失忆现象不容忽视[J].档案时空.2011,12
  2. 邵鹏.媒介失忆:数字技术光环下的“信息黑洞”——“短命”的网络脚注触发的警报[J].《新闻记者》.2009,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苏青荇.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媒介失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