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2个条目

失业回滞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失业回滞

  失业回滞是指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产出波动对就业具有非对称影响:在衰退阶段,产出下降会以较大的力度传导到就业市场,引发严重的失业问题;但在经济回复阶段,产出回升不一定会立即带动就业回升,不仅传导时滞更长,力度较之于衰退周期也要弱很多。所以一旦经济回落,它所引发的失业问题很难在经济回升阶段得到彻底铲除,类似于物理学的磁滞现象,失业率冲击信号具有永久的记忆功能,由此导致自然失业率具有长期向上漂移的趋势。

失业回滞的理论渊源[1]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变量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再加上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因而具有回归能力.一个短暂的外部;中击只能给经济带来短暂效应,而等冲击消失后.经济系统总是又能回复到初始的均衡状态。例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变化关系.当价格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上升时.消费者的相对可购买能力变弱.需求便会下降而当价格下降时,则需求上升。然而日常经济活动中.我们发现事实却并非如此,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简单对应的.这些变量的大小既取决于其他变量的影响,又取决于这些变量本身的运动方向和初始状态。

  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是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反向替代关系,即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与较低的失业率相联系.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与较高的失业率相联系,在短期内是符合这个变化关系的,但在长期内就可能不是一一对应的。当一国政府在经济过热时期试图运用紧缩性经济政策去降低通货膨胀率时.失业率会按照菲利普曲线的方向上升,而当失业率一旦上去了,就不会再沿着菲利普斯曲线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即使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了,失业率也不会下降。这有悖于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出的运动规律,也就是说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只在单方向上成立。而这种经济变量之间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是回滞现象。

  回滞现象的特征是因变量由于自变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当自变量的冲击消失后.因变量却不会返回初始状态。也就是说自变量的一个短暂的;中击会对因变量产生永久性的影响。而在刚刚所举的菲利普斯曲线例子中.一次旨在遏止通货膨胀的短暂人为经济衰退.却会永久的提高了失业率,这也就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回滞性,简称失业回滞。

  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规模的失业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但2O世纪7O年代以后,西方世界普遍出现了滞胀的局面。2O世纪8O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发动的第二次石油冲击使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通货膨胀率上升,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使用紧缩政策来控制高通货膨胀率,结果正如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那样,虽然通货膨胀有所控制.但失业率却大幅上升。但到了2O世纪8O年代中期,当英国政府再使用各种经济政策去刺激经济复苏时.却只使得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失业率却没有下降,这时菲利普曲线所描述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已不符存在。

失业回滞的原因分析[1]

  由于失业回滞现象的存在与否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如果政府使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就有可能引发长期性的高失业率.因而分析这一现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们发现,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欧洲共同体的失业率要低于美国,但20世纪70年代的二次石油危机导致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政府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均实施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结果是失业率的不断上升,20世纪70年代中叶起这两大经济体的失业率都超过5%。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美国的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并逐渐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而西欧各国的失业情况却相反,20世纪80年代除了少数年份曾略有回落外.一直居高不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是不断上升,不少国家都跨过了10%的界限,进而维持在一个很高的失业水平上,并且至今没有下降的趋势。

  美国和西欧国家同为世界发达经济体,根据西方经济理论中的自然失业假定,美国近年的失业率几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而西欧国家却一直都保持着较高的失业率。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以及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处于转型期,失业问题同样严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又会有怎样的启示呢7这将是本文所要重点探寻的问题。

  1986年,布兰查德和萨默斯在《回滞和欧洲的失业问题》一文中归纳了失业回滞的三个传导机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内部人——外部人理论。

  1.物质资本的积累

  在经济萧条期间,高失业率伴随的是物质资本积累的减少.企业会减少投资.尽量降低成本.从而造成资本存量的永久性减少,资本存量的减少也导致了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对劳动市场形成冲击。由于企业对劳动的需求取决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尽管经济已经恢复,但由于资本存量的永久性减少,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企业对劳动的需求也会出现永久性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的持续高涨.自然失业率也由此上升。

  2.人力资本的积累

  劳动者在失业期间将会失去通过劳动而维持和提高自身技能的机会.尤其是长期失业的劳动者,其技能的萎缩与劳动市场的无效供给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对于厂商来说.宁愿雇佣那些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的工人.而不愿雇佣失业工人。另一方面.在一个高失业率的经济环境中.一些有能力的失业工人很难通过获得工作或提升来显示其才能,这样厂商就会因为无法挑选所需要的工人而减少其雇佣量,于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总需求就会减少。可见.高的实际失业率导致了人力资本积累的减少,从而使得劳动市场上充斥无效的供给和“惰性”的需求.最终引起自然失业率的上升。

  3.内部人——外部人模型

  内部人是指已经就业的工人.而外部人是指没有工作的失业者。这一模型说明工资行为和失业之间的联系:内部人和外部人拥有不同的就业机会,内部人受工会组织力量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较强的谈判能力.因而具有就业优势。厂商会能够富有成效地与在职工人进行协商.与失业者却不然。内部人的工作受到劳动转换成本的保护,在工资决定上有着讨价还价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地位。尽管外部人愿意接受比内部人低的工资,但由于转换成本较大,减少工资的所得不足以弥补成本,厂商就不愿意雇佣低工资的外部人,而宁愿继续雇佣内部人。内部人维护自己的权益无可厚非,但却在某些程度上导致了失业率的持高不下。在西欧许多国家中.有5O%以上的劳动者均参加了工会组织而这一比例在美国则不到15%。由于工会的力量.工资只能增加不能下降其结果就是固化了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地位.也使得失业率一旦上去就不会再下降了。

  4.除了以上三个传导机制的作用外.另一个我们所不能忽略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慷慨的社会福利制度

  西欧国家福利制度覆盖面宽享受的人数多且缺乏灵活性工人缺乏劳动的欲望自愿失业率自然较高。在失业保险方面更是如此。据经合组织的估算.反映失业者受保护的替代率.美国为17%而英国为31%法国高达83%另一方面美国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只有26个星期而西欧国家提供的失业救济金经常持续时间长达3年(有的时间更长)这也表明西欧国家失业受保护的程度更高。可以说西欧国家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在保护低收入阶层和维护低收入阶层利益、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这种福利制度在另一方面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较大的抑制效应。这是因为:高福利水平必然抬高在业工人的工资推动产品成本的上扬.使得企业总是千方百计的少去雇佣工人同时过高的福利水平使得某些潜在工人失业比就业时过的还好.更影响到失业者对谋求再就业的兴趣和在业者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也导致长期失业的人数居高不下。

参考文献

  1. 1.0 1.1 苏娜.西欧失业回滞现象的探究及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7,03S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失业回滞"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