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7个条目

华中师范大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华中师范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华中师范大学(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华中师范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ccnu.edu.cn/ (中英文)

目录

华中师范大学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大,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毗邻武汉新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2000多亩,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是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华中师范大学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优秀人才

  华中师范大学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189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1余人,博士生导师近300人,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各类人才专家等40人。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物理学、历史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数字化学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研究院、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创新研究中心”等部委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夸克与轻子物理、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和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信息技术)。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5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8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坚持“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思路,国际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化水平位居全国高校第27位。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众多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教学与科研合作不断深入,大批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讲学。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科研的教师人数持续攀升。与国外大学共建四所孔子学院,积极选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赴国外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国际学生人数达2800余人,生源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

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史沿革

文华书院

华中师范大学正门
放大
华中师范大学正门

  1871年,美国圣公会在湖北武昌城内昙华林创办了文华书院,与1885年英国循道会在武昌开办的博文书院、英国伦敦会在汉口创办的博学书院并称为武汉地区的三大教会学校。1890年增设高中,成为六年制完全中学。1901年翟雅各任院长之后,发展迅速。

  1903年,文华书院成立大学部,这是华中师范大学校史的开端。1909年5月18日,书院在美国哥伦比亚特区注册,正式取得大学资格,校名为“文华大学校”。

  1911年1月15日首次公开进行毕业班学生学位论文答辩,1月16日在文华教堂首次举行毕业班布道会,17日首次授予九名毕业生文学学士学位,韦卓民为其中之一。1915年1月29日,文华书院首次颁授硕士学位。

私立华中大学

  1922年2月,美国圣公会、美国复初会、美国雅礼协会、英国伦敦会、英国循道会等差会代表应邀到汉口吴德施主教寓所开会,决定在武昌开办一所联合大学。8月,筹建华中大学的临时管理委员会成立。1924年,文化书院改名为(私立)华中大学。1924年汉口博学书院大学部、武昌博文书院大学部并入。1927年,基督教及《圣经》相关课程被编入教学大纲。1927年5月,受时局影响学校暂时关闭。随后校长孟良佐给本应于当年6月毕业的学生寄去了毕业文凭,给5月仍坚持在校学习的学生全部给予成绩“D”,并寄给学生本人成绩单副本。

  1929年1月,五个教会的代表在武昌开会,达成为重建华中大学做出最大努力的共识。长沙雅礼大学、岳阳湖滨书院大学部正式并入华中大学。5月,再次举行会议,选举韦卓民为华中大学校长,在韦卓民从英格兰返回之前,孟良佐继任校长。大会表决通过学校英文名为“Central China College”。各差会就师资、财物等做出承诺。9月,华中大学重新开学。文华图书科以专科学校名义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注册,具备了成为一所独立学校的资格。1933年受西方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五个合作教会的拨款额削减,办学经费短缺,学校发展受到制约。1935年申请得到了四万由美国返回的庚子赔款,并得到校友、政府及中国基金会的拨款,办学条件大为改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武汉形势严峻,学校着手准备西迁。1938年举校西迁。7月10日从武昌启程,船行五天,于15日抵达长沙;22日从长沙乘火车出发,经衡阳、东安、全州,再乘汽车抵达桂林。历时一个月余,历程千余里,9月下旬在桂林开学。日军频繁轰炸,难保师生安全,校临时执委会决定再次迁移。1939年2月20日,师生乘汽车离开桂林,经良丰、荔浦、柳州、大塘、南宁、出境至安南、东塘、谅山,抵达河内。再踏上滇越公路,于27日下午全体抵达昆明。3月16日,乘车离开昆明转辗喜洲。5月1日,在喜洲这一边陲小镇开始了华中大学新的学期。学校仍设文学院、理学院及教育学院,在此办学近八年之久。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结束的消息传至喜洲,临时执委会决定缩短假期,加快教学进度,争取尽早返回武昌,并组建了一个运输委员会,负责制定返回武昌的计划。1946年4月17日,华中大学第一批师生由骆传芳率领出发,一周后第二批师生由黄溥率领离开喜洲,举校返回武昌。夏,全体师生安置进原华大校园临时住房,并接受政府拨款加快房屋修建。9月,开始了返回武昌后的第一学年。加入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托事部。随后,师资队伍得以充实,图书馆藏增加,办学拨款到位,校园建筑增多,学校发展势头良好。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11月1日,学校举行建校二十五周年、重建二十周年校庆纪念会。

公立华中大学

  解放初期,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潮的即将到来,教育事业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造旧大学,建设新大学的任务提上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因此,从1950年底至1951年初,全国各地开始了接收、改造各级各类旧学校和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教育主权的教育改造工作。基于这种客观形势的要求和改造旧教育的需要,中南军政委员会开始酝酸以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为根本,在改造旧大学的基拙上,建立一所规模较大、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经过协商和筹备,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决定,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为公立华中大学,并成立“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

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2年秋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1952年10月关于“撤梢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组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会”、校名暂称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的指令精神,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在(1952)教办字第3548号令中指定潘梓年为主任委员,徐悉庸、王自申为副主任委员,领导建校各项筹备工作。院系调整中,以原公立华中大学为主体,集中了私立中华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北教育学院,平原师范学院,海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范类专业组建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 1953年春,华中高等师范学校经过院系调整,规模不断扩大,系科逐步齐全,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呈报中央高教部,拟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定性为师范学院。同年10月24日,中央高教部批准将华中高等师范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学院”。

华中师范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原华中大学经济系、外语系并入武汉大学,1953年学校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62年湖北大学的一部分并入。1970年中南民族学院的一部分,湖北教师进修学院,湖北函授学院并入。

华中师范大学

  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邓小平题写了校名。2005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名单。2009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华中师范大学的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华中师大校园
放大
华中师大校园

  学校下设教育学院、心理学院、政法学院、政治学研究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等 21个学院;社会学系、信息技术系、信息管理系和计算机科学系等4个系;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语言研究所、湖北省教育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等60余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56个本科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学校设有教育部中南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其中研究生6000余人,留学生600 余人。学校基本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

师资条件

  学校现有教职工4000余人,专任教师1417人,其中教授311人,副教授491人,博士生导师219人,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 人,专兼职院士5人。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有权自行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 个、省级重点学科15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物理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1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等8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7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6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科研水平

  学校科研工作发展势头良好,科研实力逐年增强。获得5个国家级和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科研项目总经费快速增长,仅2006年科研项目经费就超过7000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数在全国高校排名前10位;学校教师在全国高校首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奖中名列第13位、第15位,第10位和第8位,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3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学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高校科技为湖北省经济作贡献先进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及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面,推行学分制,实行选课制和主辅修与双学位制;在学生管理方面,我校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比如星期天晚点名制度、文明寝室建设制度等。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呈现出良好势头,毕业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次性就业率高,2004年为99.11%,2005年为95.1%,2006年为90.71%,2007年为91.97%,位列全国部属院校前列。

  学校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桂子山艺术节”、“创新杯科学文化节”、“一二·九诗歌大赛”、“名家名师讲坛”、“名人名作进校园 ”等成为我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在武汉地区颇具影响,为学生培养、锻炼、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校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圣兵爱心社”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标兵。 2003年10月,学校隆重举行建校100周年文艺晚会,海内外华师学子齐聚桂子山,爱国热情化作精彩节目,通过众多媒体传遍中华大地。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目前拥有10余栋现代化教学楼,建有多个体育场馆;建有两座图书馆,馆藏面积13000余平方米,藏书260余万册,并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 ”。分布在各院、系、所、中心可供学生学习用的计算机8000多台;已建成与国际互联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学生宿舍全部实行公寓化管理,每栋宿舍都安装有投币式全自动洗衣机,房间除必备的桌、椅、床、灯、书架外,还有衣柜和储藏室,每个房间都安装了电话。学校有学生食堂7个,三星级宾馆一座,能满足不同口味、不同民族习惯、不同消费能力的学生需要。校医院为一级甲等医院,为全日制学生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在校内,超市、浴池、理发店等各类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学校建有多功能体育馆、体操房、游泳池、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各类现代化体育设施,可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

华中师范大学的历史文化

校徽

  华中师范大学校徽设计十分简洁。以青绿为底色,外层同心圆包裹着邓小平同志为学校亲笔题写的校名和学校的英文全称“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内层实心圆形反衬的白色印篆“华大”二字,既是学校简称,又寓意学校主要前身之一的“华中大学”。 汉字为象形表意文字,校徽中“华”字似宫房屋舍,“大”字既像单人独立又如莘莘学子背靠建筑稍作休憩,整体风格明快活泼,隐有生机。

校训

  求实创新 立德树人

  学以致新,师者育人,惟求实而可以创新,惟立德方能树人。八字校训既是学校对于学子的期许,也是学子正己立身的镜鉴。

校歌

  《华大新校歌》

  南湖浪涌,桂香灵动,百年求索路,桃红李白映苍穹。

  仰望星空,立言立功,江山任指点,青春飞扬别样红。

  华大正葱茏,博雅为我宗,大爱生为本,长风送鲲鹏。

  《原华中大学校歌》

  母校华中,鞠育劬劳无穷。长路漫漫,我惟校训是从。牺牲服务,报国尽我精忠。表彰博爱,促进世界大同。

  同学兴起,立德立言立功。当仁不让,发奋天下为雄。锄强除暴,再见祖国兴隆。扶倾济弱,促进世界大同。

校园精神

  忠诚博雅 朴实刚毅

  2003年百年校庆时,在充分讨论、集思广益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将华师精神提炼凝结为“忠诚博雅、朴实刚毅”八个字。它是一种有形的规范和无形的魅力,凡是华师的学子和校友都从中无不感受到与自己的一种情感上的维系与观照,从学缘上寻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思想源泉与学识依托。它除了包含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广博高雅的人文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人师表的重德精神,立德树人的育才精神,海纳百川的兼容精神之外,还有全面发展的博学精神,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温暖人心的博爱精神等等。

  忠诚博雅:忠心而致诚,博大而高雅。它显示了一种修养、气质和精神境界,意味着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从过去的“又红又专、能文能武”到今天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乃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意味着志趣高雅、风格高尚、气质不俗。它是华师人独特的个性。

  朴实刚毅:质朴而坚实,刚强而弘毅。体现的同样是一种品质、修养,讲究的是一种气度和内在的阳刚之美。“朴实”是对华师人淳朴、实在、踏实等品质的概括;“刚毅”则反映了华师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在困难和逆境中不屈不挠、开拓进取的毅力和精神。一方面不事张扬,踏实做事;一方面持之以恒,有所作为,正是华师人百年来一以贯之的传统,并体现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

  华师校训与华师精神作为华师人的群体意识、人格共性,在不断闪耀着光辉;作为华师人的精神力量和理想追求,在新的世纪发扬光大。

华中师范大学的的对外合作

  学校广泛与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越南等7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学校常年聘有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近几年,学校经常派出人员到国外留学深造,其中大部分已学成回国,成为学校教学科研骨干力量,还有一批教师活跃在国际学术讲坛上,为促进中外科技、文化教育交流做出了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立足湖北,面向中南,辐射全国,全体华中师大人正以昂扬的斗志,为争取把华中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华中师范大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