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暫留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視覺暫留也稱餘暉效應,在1824年由英國倫敦大學教授皮特最先提出,指的是光對視網膜所產生的視覺在光停止作用後,仍保留一段時間的現象。
人的眼睛看到物體時,光對眼睛的視網膜產生作用,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感光後,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電流,經過視神經傳給大腦,從而引起人體視覺,人體感受到物體的像。但感光細胞的感光是靠感光色素實現的,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如此,當物體移去或光停止作用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卻不會立即消失,而是要延續 0.1 〜0.4 秒的時間,這就形成了視覺暫留現象。
視覺暫留性質首先是被中國人應用的,民間風俗中的走馬燈便是應用人體視覺暫留性質的最早歷史記載。走馬燈外形多為宮燈狀,內以剪紙粘一輪,將繪好的圖案粘貼其上。燃燈以後熱氣上熏,紙輪輻轉,燈屏上即出現人馬追逐、物換景移的影像。
後來法國人保羅·羅蓋發明瞭留影盤,盤的一面畫了 1 只鳥,另一面畫了 1 個空籠子,將1 根繩子穿過圓盤,當圓盤快速旋轉時,視覺中鳥在籠子里的畫面就出現了。
視覺暫留原理普遍應用在我們常見的電影、電視等視覺媒體製作和放映中。當我們欣賞電影時,電影機在屏幕上每秒鐘勻速播放 24 幅靜止的畫面,而在電視熒光屏上,圖像是幾十萬個像素按一定順序輪流發光,使我們看到連續的畫面,這正是利用視覺暫留特性的結果。
乘坐地鐵時,地鐵運行穩定後,我們在地鐵隧道中經常可以看到“動態”的宣傳廣告,仿佛有一幅屏幕在和列車同步前進,它們也是利用視覺暫留原理製成的。在隧道的一段牆壁上有一排長長的水平方向等距 1 米多、垂直安裝的 LED 燈帶,每條 LED 燈帶相當於一列像素,上面分佈著幾百個發光點,如果列車靜止下來,我們能看到每根LED 燈帶上的各種顏色的光點。當列車快速運動起來,速度較為穩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欣賞到動態畫面了。如果列車的速度稍有變化,我們就會覺得畫面的位置在動,向前移動或者向後移動。
- 王立文,王劍薇.視覺暫留 [J].中國科技教育,2019(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