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觀察學習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观察学习法)

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

目錄

什麼是觀察學習

  觀察學習又稱無嘗試學習或替代性學習。是指通過對學習對象的行為、動作以及它們所引起的結果觀察,獲取信息,而後經過學習主體的大腦進行加工、辨析、內化,再將習得的行為在自己的動作、行為、觀念中反映出來的一種學習方法。

  觀察學習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個概念。在班杜拉看來,由於人有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形式獲得信息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使得個體通過觀察他人(榜樣)所表現的行為及其結果,不必事事經過親身體驗,就能學到複雜的行為反應。也就是說在觀察學習中,學習者不必直接做出反應,也無需親身體驗強化,只要通過觀察他人在一定環境中的行為,並觀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強化便可完成學習。個體能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得到某種認知表象,並以之指導自己以後的行為,這樣就使得他減少了不必要的嘗試錯誤。很明顯,觀察學習與斯金納的強化學習桑代克的試誤學習有著本質的區別。

觀察學習的特點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觀察學習有其明顯的特點。

  第一,觀察學習不一定具有外顯的行為反應。班圖拉認為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示範行為,在自己尚未表現行為時就已經學到瞭如何去做,這樣就可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他指出如果只能通過嘗試錯誤的方式去學習,個體的生命都會有危險,例如學習游泳,學習駕駛汽車等。

  第二,觀察學習並不依賴直接強化。因為觀察者僅僅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就能學習到複雜的行為過程,因此,不需要親自體驗強化。班圖拉認為強化在觀察學習中並非關鍵因素,沒有強化,觀察學習照樣可以發生。

  第三,觀察學習具有認知性。個體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就能學到複雜的反應,這種學習無疑具有認知性。班圖拉認為觀察學習基本上是認知過程。觀察者需要利用內部的行為表象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學習活動必然包含內部的認知過程。

  第四,觀察學習不等同於模仿。模仿僅指學習者對他人行為的簡單複製,而觀察學習指的是從他人的行為及其後果中獲得信息,觀察學習既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模仿。

觀察學習的類型

  從班圖拉有關觀察學習的論述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幾種觀察學習的基本類型。

  直接的觀察學習也稱行為的觀察學習。指的是對示範行為的簡單模仿。日常生活中大部分觀察學習屬於這種類型。

  抽象性觀察學習指觀察者從他人的行為中獲得一定的行為規則或原理。以後在一定條件下觀察者會表現出能體現這些規則或原理的行為,卻不需要模仿所觀察到的那些特殊的反應方式。

  創造性觀察學習指的是觀察者通過觀察可將各個不同榜樣行為特點組合成不同於個別榜樣特點的新的混合體,即從不同的示範行為中抽取不同的行為特點,從而形成一種新的行為方式。創造性表現在觀察者通過觀察,受他人行為的啟發,把自己原有的行為成分進行新的排列組合,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反應方式。

觀察學習的心理過程

  班圖拉對觀察學習心理過程的研究明顯地受到了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影響,他按信息加工的模式對觀察學習進行了分析,認為觀察學習有四個相關聯的子過程組成,每個子過程又包括了一些影響它們的變數

  1.註意過程:對榜樣的知覺

  註意過程決定了學習者在大量的示範事件面前觀察什麼、知覺什麼、選取什麼。它調節著觀察者對示範活動的探索和知覺。用班圖拉的話說:“註意過程決定著在大量的示範影響中選擇什麼作為觀察的對象,並決定著從正在進行的示範事件中抽取哪些信息,因此,選擇性註意在觀察學習中起著關鍵作用。”

  班圖拉認為示範活動的顯著性和複雜性影響著觀察學習的速度和水平;成功的行為模式較之失敗的行為模式更易引起人們的註意;那些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較高的能力和較大權力的榜樣易為觀察者所註意;觀察者的知識經驗、認知能力、已經形成的知覺定勢和期待等使得他選擇一些示範信息而放棄另外一些示範信息;人際關係的結構特征是制約註意過程的重要因素。

  2.保持過程:示範信息的儲存

保持過程使示範者把示範經驗轉換成表象或言語符號保持在記憶中,形成示範活動的內部形象,這些記憶代碼在日後便能指導操作。這些以符號形式保持在記憶系統中的示範信息,當示範活動不再存在時,就給觀察者提供指導,通過符號的中介,瞬間的示範經驗進入長時記憶中。高度發展的符號化能力,使人們可由觀察學會大量的行為。另外,演習也能成為一種重要的記憶支柱,經由觀察而習得的示範行為只有經過認知上的演習或實際上的行為操作後,才能保持長久記憶。有些通過觀察而習得的行為,由於社會禁令或者時間等限制,不能用外現的手段輕易地形成,觀察者就把這種行為看在眼裡、記到心中,這種心理演習在示範行為的獲得和保持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動作復現過程:記憶向行為的轉變

  這一過程是把以符號形式編碼的示範信息轉化成適當行為的過程。這是一種由內到外、由概念到行為的過程,這一過程以內部形象為指導,把原有的行為成分組合成新的反應模式。班圖拉認為觀察者為了重現示範動作和產生最佳的行為模式,必須具備一定的運動技能。僅僅通過觀察,機能是不可能完善的。觀察者只有不斷地進行悉心的練習,在信息反饋的基礎上,對自身的行為操作狀態與示範行為加以對照,經過自我矯正和調整,才能形成熟練的運動機能,做出與示範行為同樣正確的反應來。

  在班圖拉看來,中樞的表徵物能給反應的重現提供內部模型,同時也為反應的糾正提供了標準。他之所以把動作復現看作是概念—匹配過程就在於輸入的感覺反饋信息要與存在於中樞的概念模型相比較,並以這種比較為基礎糾正匹配行為,使概念與活動逐漸相對應。

  4.動機過程:從觀察到行為

  這一過程決定了哪一種經由觀察而習得的行為得以表現。經過上面三個子過程後,示範行為基本上為觀察者所習得,但觀察者可以在自己的行動中表現出來,也可以不表現出來,所以示範行為的習得與示範行為的操作是有距離的。班圖拉認為當獲得的行為沒有實用價值或要冒遭受懲罰的危險時,學習與操作之間更易不相一致。只有出現了積極的誘因時,處於壓制狀態下的觀察學習才快速地轉化為行動。也就是說,操作是在足夠的動機和激勵作用下才出現的。

  班圖拉指出行為操作主要受三類誘因源所左右。一類是直接的誘因,又稱外部的誘因。如果獲得的行為能導致有價值的結果,人們傾向於操作經由觀察獲得的行為。反之,則會削弱操作這種行為的傾向。這些外部的誘因可採取物質的獎賞、積極或消極的社會評價、愉快或令人難受的感覺刺激等形式。一類是替代性誘因。經由觀察而獲得的行為中,那些對他人有用的行為比對他人無用的行為更易於表現出來。看到他人的成功,能增強自身表現這種行為的傾向,如果他人的這類行為受到懲罰,則減少表現的傾向。還有一類是自我誘因。對自己行為的評價調節著人們表現那些經由觀察而習得的行為。人們更願意表現那些令自己滿意的行為,而放棄那些讓自己生厭的行為。

  班圖拉認為觀察學習的這四個子過程是緊密相連、不能完全分離的。觀察者如果不能復現示範行為,其原因可能是:沒有註意有關活動;記憶表象中對示範行為進行了不適當的編碼;所學的東西不能在記憶中保持;自身缺乏操作的能力;沒有足夠的誘因驅動。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Dan,KAER,Mis铭.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觀察學習"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8.170.190.* 在 2011年12月17日 20:04 發表

非常有益的一份知識,使我因此瞭解一些人的特殊能力、天份,可能就是經由敏銳的觀察而得來。動物很多本能應該也是在幼小時,從母獸的行為學習得來,牠們沒有文字、語言或教科書,所以的生存能力都必須在哺育時期,從父親或母親身上學得。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