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式編輯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積累式編輯指向的是新聞形式, 指的是在報道的過程中持續不斷地豐富和完善新聞,提高新聞的知識深度的一種編輯形式。
目前積累式新聞在實踐層面的嘗試主要有各類專題、在微博開設的“話題”或“標簽”等,在新聞的具體呈現形式上, 以時間線或瀑布流為主。
2015年1月2日13 時許的哈爾濱北方南勛大市場倉庫大火持續至3 日零時許。16:55分,由用戶孫創建了第一條報道,截至 2015 年 11月 26 日關於這次大火的報道,共有 711條,瀏覽量達到1297 多萬.據“我在現場”創始人章苒所言, 關於這次報道,““我在現場’的註冊用戶實名發佈的, 占比高達 77%.專業記者發稿僅占 23%, 而新華社記者的發稿, 相當多的也是用戶提供了線索由記者核實後的報道”。這是積累式新聞的很好例證。再如, 馬來西亞當地時間 2014 年3月 8 日,馬來西亞航空公司 MH370飛機失聯,該飛機載有 239 人, 原定由吉隆坡飛往北京。2015年1月29 日, 馬來西亞民航局宣佈,馬航MH370 航班失事。2015 年7月29 , 在位於印度洋上的法屬留尼島發現了 MH370 航班的殘骸。這次事件在新浪微博開設的話題和各媒體製作的網路專題中不斷有後續報道。
從上述例子也可看出,要實現積累式編輯必然要充分依靠用戶產生內容的力量, 這樣才能持續不斷地產生增量信息, 編輯在此過程中主要承擔著與用戶互動、信息過濾和審核的作用。用戶對新聞也不再是單純的消費,而是通過不斷的增減, 把內容提升到新的高度。新聞通過編輯和用戶的共同作用, 形成了不斷流動的信息長河。
儘管目前積累式新聞的發展並未產生具有突破性的新聞產品, 積累式編輯更多是依靠人工或簡單的聚類演算法實現的, 但這種新聞形式契合了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動態變化的過程這一特點, 而新聞本身對記錄歷史和積累知識有著重要作用, 因此有理由相信, 這種編輯樣態在未來將得到進一步發展。